正文(下)第二部分――《数学竞赛与数学家的成长[正文(下)――〈数学发明〉作者背景]》
正文(下)
数学竞赛与数学家的成长[正文(下)――四大顶刊作者的背景及全文总结]
本文尝试探讨数学竞赛(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普特南数学竞赛)与数学家的成长这两个命题之间的相关性。为此,作者本人查阅了近年在全球最顶尖的四大数学期刊上发文的作者背景材料,另外也查看了获得著名的近三十项全球(区域)性数学奖项当中的一项或几项的数学家背景材料,在对这些大量第一手英文材料进行汇总分析后才写出本文。
为方便读者阅读,本文分成四篇发表,分别是:前言(上)、前言(下);正文(上)、正文(下)。
前言(上):现代数学简述
前言(下):数学竞赛、奖项、期刊
正文(上):美职业数学家培养路径;最著名三大奖获得者背景;著名基础数学奖获得者背景;著名应用数学奖获得者背景
正文(下)的《数学竞赛与数学家的成长[正文(下)――四大顶刊作者的背景及全文总结]》过于冗长,唯有拆解成五部分:第一部分――《数学竞赛与数学家的成长[正文(下)――〈数学年鉴〉作者背景]》;第二部分――《数学竞赛与数学家的成长[正文(下)――〈数学发明〉作者背景]》;第三部分――《数学竞赛与数学家的成长[正文(下)――〈数学学报〉作者背景]》;第四部分――《数学竞赛与数学家的成长[正文(下)――〈美国数学学会期刊〉作者背景]》;第五部分――《数学竞赛与数学家的成长[正文(下)――竞赛与成长的相关性探讨]》。
六、《数学发明》作者背景
本篇共选取“Inventiones mathematicae”(《数学发明》)论文166篇作为分析对象,这些论文都是最近发表的――所选范围为2023年3月(第231卷第3期)至2021年1月(第223卷第1期)。经过统计,这些论文一共有374位作者,当然他们当中会有极少的人出现在作者名单上2次或以上――这可忽略不计,仍当人数计算。
(一)IMO奖牌获得者
374位作者当中,不计重复且以个人最好成绩来算的话,一共有41位IMO奖牌获得者(见下面)。
Jialun Li(李嘉伦, 2010年代表中国取得IMO金牌)
Alexandru D. Ionescu(1991年代表罗马尼亚取得IMO金牌)
Ákos Magyar(1984年代表匈牙利取得IMO银牌)
E. Lindenstrauss(1988年代表以色列取得IMO铜牌)
Bảo Lê Hùng Việt(2003年代表越南取得IMO金牌)
Pierre Dehornoy(2002年代表法国取得IMO铜牌)
Artur Avila(1995年代表巴西取得IMO金牌)
Giovanni Italiano(2014年代表意大利取得IMO银牌)
Ruochuan Liu(刘若川,1999年代表中国取得IMO金牌)
Akshay Venkatesh(1994年代表澳大利亚取得IMO铜牌)
Egor Shelukhin(2004年代表以色列取得IMO铜牌)
Vesna Stojanoska(2002年代表北马其顿取得IMO铜牌)
Jørgen Vold Rennemo(2008年代表挪威取得IMO金牌)
Ngô Đắc Tuấn(1995年代表越南取得IMO金牌)
Xinyi Yuan(袁新意, 2000年代表中国取得IMO金牌)
Oliver Edtmair(2014年代表奥地利取得IMO金牌)
Mihajlo Cekić(2009年代表塞尔维亚取得IMO银牌)
Adam PARUSINSKI(1977年代表波兰取得IMO银牌)
Ananth N. Shankar(2009年代表印度取得IMO银牌)
Yu Deng(邓煜,2006年代表中国取得IMO金牌)
Stavros Garoufalidis(1983年代表希腊取得IMO铜牌)
Tamás Hausel(1990年代表匈牙利取得IMO银牌)
Melanie Matchett Wood(女,1998年代表美国取得IMO银牌)
Liang Xiao(肖梁,2001年代表中国取得IMO金牌)
Paul Balister(1984年代表英国取得IMO金牌)
Béla Bollobás(1960年代表匈牙利取得IMO金牌)
Robert Morris(1998年代表英国取得IMO铜牌)
Marius Tiba(2011年代表罗马尼亚取得IMO银牌)
Grigori Margulis(1962年代表前苏联取得IMO银牌)
Urban Jezernik(2007年代表斯洛文尼亚取得IMO铜牌)
Kevin Purbhoo(1993年代表加拿大取得IMO铜牌)
Kari Vilonen(1973年代表芬兰取得IMO铜牌)
Boaz Klartag(1996年代表以色列取得IMO银牌)
Raphael Beuzart-Plessis(2003年代表法国取得IMO铜牌)
Arman Darbinyan(2004年代表亚美尼亚取得IMO铜牌)
Giovanni Paolini(2009年代表意大利取得IMO金牌)
Dzmitry Dudko(2002年代表白俄罗斯取得IMO金牌)
Alessandro Pigati(2011年代表意大利取得IMO银牌)
Alexander Schmidt(1984年代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取得IMO铜牌)
Thomas Budzinski(2010年代表法国取得IMO银牌)
Baptiste Louf(2011年代表法国取得IMO铜牌)
(二)普特南荣誉会员
374位作者当中,一共有3位普特南荣誉会员(都无独署论文):
Davesh Maulik(哈佛大学普特南荣誉会员,1999)
Yu Deng(邓煜)(麻省理工学院普特南荣誉会员, 2010)
Melanie Matchett Wood(女)(杜克大学普特南荣誉会员, 2002)
(三)独署
1.IMO奖牌获得者
(1)《Zoll对称空间的Viterbo猜想》(《数学发明》第230卷第321–373页〔2022〕)作者是Egor Shelukhin(2004年代表以色列取得IMO铜牌)。Egor持有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博士文凭(2012)。
(2)《 GLn(F)∖GLn(E)的 Plancherel公式及其在酉群的Ichino–Ikeda以及formal degree(这两个)猜想中的应用》(《数学发明》第225卷第159–297页〔2021〕)作者是Raphael Beuzart-Plessis(2003年代表法国取得IMO铜牌)。Raphael持有法国巴黎第七大学的博士文凭(2013)。
(3)《具有可判定文字问题的群不嵌入具有可判定共轭问题的群》(《数学发明》第224卷第987–997 页〔2021〕)作者是Arman Darbinyan(2004年代表亚美尼亚取得IMO铜牌)。Arman 持有美国范德堡大学的博士文凭(2018)。
2.其他独署
(1)《GLn的潜在自同构》(《数学发明》第231卷第1239-1275页〔2023〕)作者是Lie Qian(钱列)。钱列持有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博士文凭(2023), 其本科则是在复旦大学读的。
(2)《爱因斯坦-无质量Vlasov系统的AdS不稳定的证明》(《数学发明》第231卷第467–672页〔2023〕)作者是Georgios Moschidis。Georgios持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文凭(2018)。
(3)《有限体积双曲三维流形几乎由其有限商群决定》(《数学发明》第231卷第741–804页〔2023〕)作者是Yi Liu(刘毅, 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副教授)。刘毅持有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文凭(2012), 其本科则是在北京大学读的(2006)。
(4)《一般的保测变换及其生成的闭群》(《数学发明》第231卷第805–850页〔2023〕)作者是Sławomir Solecki。Sławomir 持有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博士文凭(1995), 其本科也是在加州理工学院读的。
(5)《F-等晶的最小斜率猜想》(《数学发明》第231卷第39–109页〔2023〕)作者是Nobuo Tsuzuki,他持有日本东京大学的博士文凭(1996)。
(6)《Lim Ulrich序列和Lech猜想》(《数学发明》第231卷第407–429页〔2023〕)作者是Linquan Ma。Linquan Ma持有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博士文凭(2014), 其本科则是在北京大学读的(2008)。
(7)《用切空间表征可修正的度量空间》(《数学发明》第230卷第995–1070页〔2022〕)作者是David Bate,David 持有英国华威大学的博士文凭(2013)。
(8)《通用p-adic格罗斯-查吉尔(Gross-Zagier)公式》(《数学发明》第230卷第509–649页〔2022〕)作者是Daniel Disegni,Daniel持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文凭(2013)。
(9)《台球、高度和非算术群的算术》(《数学发明》第228卷第1309–1351页〔2022〕)作者是Curtis T. McMullen。Curtis 持有美国哈佛大学的博士文凭(1985), 其本科则是在威廉姆斯学院读的。
(10)《高维流形上不可压缩欧拉方程中的混沌》(《数学发明》第228卷第687–715页〔2022〕)作者是Francisco Torres de Lizaur。Francisco 持有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的博士文凭(2018)。
(11)《0,n通过 Koszul 对偶的同伦不变量》(《数学发明》第228卷第77–106页〔2022〕)作者是Vladimir V. Dotsenko。Vladimir持有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的博士文凭(2007)。
(12)《局部P熵与子移位的稳定自同构群》(《数学发明》第227卷第963–995页〔2022〕)作者是Scott Schmieding。Scott持有美国马里兰大学的博士文凭(2016), 其本科则是在蒙大拿州立大学读的(2008)。
(13)《伪同痕理论Ⅰ的同调方法》(《数学发明》第227卷第1093–1167页〔2022〕)作者是Manuel Krannich。Manuel持有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博士文凭(2018)。
(14)《丢番图近似作为Kerr-AdS黑洞的宇宙审查器》(《数学发明》第227卷第1169–1321 页〔2022〕)作者是Christoph Kehle。Christoph持有英国剑桥大学的博士文凭(2020)。
(15)《GIT商的拟映射穿墙》(《数学发明》第227卷第581–660页〔2022〕)作者是Yang Zhou(周杨, 复旦大学上海数学科学中心研究员)。周杨持有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博士文凭(2018), 其本科则是在浙江大学读的(2013)。
(16)《法诺簇上的g一致稳定性和卡勒—爱因斯坦度量》(《数学发明》第227卷第661–744页〔2022〕)作者是Chi Li (李驰)。李驰持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文凭(2012), 其本硕则是在北京大学读的(2007)。
(17)《海森堡群中1-余维测度的几何》(《数学发明》第227卷第27–148页〔2022〕)作者是Andrea Merlo。Andrea持有意大利比萨高等师范学院的博士文凭(2020)。
(18)《有理椭圆曲面和四面体的三角函数》(《数学发明》第227卷第211–246页〔2022〕)作者是Daniil Rudenko。Daniil持有俄罗斯莫斯科高等经济学院的博士文凭(2016)。
(19)《Vasconcelos关于共模的猜想》(《数学发明》第227卷第415–428页〔2022〕)作者是Benjamin Briggs。Benjamin持有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博士文凭(2018)。
(20)《Kawanmata对数终极的奇点的局部基本群是有限的》(《数学发明》第226卷第845–896页〔2021〕)作者是Lukas Braun。Lukas持有德国图宾根大学的博士文凭(2019)。
(21)《二次微分的交数和主层体积的大亏格渐近性》(《数学发明》第226卷第897–1010页〔2021〕)作者是Amol Aggarwal。Amol持有美国哈佛大学的博士文凭( 2020), 其本科则是在麻省理工学院读的(2015)。
(22)《Yano的猜想》(《数学发明》第226卷第421–465页〔2021〕)作者是Guillem Blanco
。Guillem持有加泰罗尼亚技术大学的博士文凭( 2020)。
(23)《周期广义区间交换转换的局部刚性》(《数学发明》第226卷第467–520 页〔2021〕)作者是Selim Ghazouani。Selim持有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博士文凭(2017)。
(24)《大量的大投影意味着大片的 Lipschitz图》(《数学发明》第226卷第653–709页〔2021〕)作者是Tuomas Orponen。Tuomas持有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博士文凭(2012)。
(25)《最优失稳中心和等变K-稳定性》(《数学发明》第226卷第195–223页〔2021〕)作者是Ziquan Zhuang (庄梓铨)。庄梓铨持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文凭(2019), 其本科则是在北京大学读的(2014)。
(26)《负K理论中消失猜想的反例》(《数学发明》第225卷第427–452页〔2021〕)作者是Amnon Neeman。Amnon持有美国哈佛大学的博士文凭(1983)。
(27)《调和D-模与Borel-Moore同调消失》(《数学发明》第225卷第453–528页〔2021〕)作者是Dario Beraldo。Dario持有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文凭(2013), 其本科也是在该校读的。
(28)《J–方程和超临界形变Hermitian–Yang–Mills方程》(《数学发明》第225卷第529–602页〔2021〕)作者是Gao Chen (陈杲,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几何与物理研究中心终身教授)。陈杲持有美国石溪大学的博士文凭(2017), 其本科则是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读的(2012)。
(29)《动力学一致有界性和abc猜想》(《数学发明》第225卷第1–44 页〔2021〕)作者是Nicole R. Looper。Nicole持有美国西北大学的博士文凭(2018), 其本科也是在该校读的。
(30)《 (GLn+1(F),GLn(F))的同调分支定律:投射性和不可分解性》(《数学发明》第225卷第299–345页〔2021〕)作者是Kei Yuen Chan (陈佳源,复旦大学上海数学中心青年研究员)。陈佳源持有美国犹他大学的博士文凭(2014), 其本科院校不详。
(31)《Hurwitz空间上的精炼Brill–Noether理论》(《数学发明》第 224卷第767–790页〔2021〕)作者是Hannah K. Larson。Hannah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博士生(2022年取得学位), 其本科则是在哈佛大学读的(2017)。
(32)《算术双曲面和三维流形的强极限重数》(《数学发明》第224卷第917–985页〔2021〕)作者是Mikołaj Frączyk。Mikołaj持有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的博士文凭(2017)。
(33)《特征p中的反常层的有限维茎以及Shende与Tsimerman的一个猜想》(《数学发明》第 224卷第1–32 页〔2021〕)作者是Will Sawin。Will持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文凭(2016), 其本科则是在耶鲁大学读的(2011)。
(34)《齐次三维流形中平均曲率恒定的球体》(《数学发明》第 224卷第147–244 页〔2021〕)作者是William H. Meeks III。William持有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文凭(1975), 其本科也是在该校读的(1971)。
(35)《泛割线丛与典型曲线的合成》(《数学发明》第223卷第995–1026 页〔2021〕)作者是Michael Kemeny。Michael持有德国波恩大学的博士文凭(2015)。
(36)《高阶Eisenstein元素、高阶Eichler公式和Hecke代数的秩》(《数学发明》第223卷第485–595页〔2021〕)作者是Emmanuel Lecouturier(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副教授)。Emmanuel持有法国巴黎第七大学的博士文凭(2018)。
(37)《无限维Polish群和性质(T)》(《数学发明》第223卷第725–757 页〔2021〕)作者是Tomás Ibarlucía。Tomás持有法国里昂克劳德伯纳德大学的博士文凭(2016)。
(38)《阿贝尔四重的标准猜想》(《数学发明》第223卷第149–212 页〔2021〕)作者是Giuseppe Ancona。Giuseppe持有法国巴黎第十三大学的博士文凭(2012)。
(39)《最小球体指数和等周特征值不等式》(《数学发明》第223卷第335–377 页〔2021〕)作者是Mikhail Karpukhin。Mikhail持有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博士文凭(2018)。
3.统计
(1)一共有3位IMO奖牌获得者(没有来自中国的,也没有来自美国的)发表了独署论文,占比(3/42)为7.14%;但没有普特南荣誉会员发表独署论文。
(2)42位作者当中一共有钱列、刘毅、Linquan Ma、周杨、李驰、庄梓铨、陈杲和陈佳源这8位华人作者(占比:8/42――19.05%),他们都持有美国博士学位,但他们的本科都是在国内读的。
(3)42位作者当中持有美国博士学位的有21人――占比(21/42)为50%,这位21位美国博士当中9人持有美国本科文凭――占比(9/21)为42.86%。
(四)全部作者背景
经查,Matteo Migliorini(意大利比萨高等师范学院博士生)、Renan Gross(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博士生)、Oliver Edtmair(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生)、Hyerim Ko(韩国首尔大学博士生)、Marius Tiba(巴西国家纯数学和应用数学研究所博士生)、Haojie Ren(任浩杰,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博士生)、Matan Eilat(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博士生)、Jiaming Xia(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生)、Dietrich Häfner(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傅里叶研究所博士生)和Katharina Hübner(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博士生)这些作者发文时还是在读博士生,自然地将他们的博士背景归类到其发文时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机构里边。
另外,W. Small是唯一一位没有博士学历的作者,为方便统计,视其最高学历为博士学历――其教育背景: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数学硕士(1999);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纯数学学士(1997)。
1.统计
经过统计,一共有374位作者。他们当中:41位IMO奖牌获得者,占比(41/374)为10.96%;150位美国博士,占比(150/374)为40.11%――150位美国博士当中64人,是美本生――占比(64/150)为42.67%;64位美国本科毕业生当中有3位普特南荣誉会员,占比(3/64)为4.69%。
(1)374位作者持有的博士学位――排名前十的大学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23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6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11
意大利比萨高等师范学院11
美国哈佛大学9
美国斯坦福大学9
美国芝加哥大学9
英国牛津大学8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8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8
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8
美国西北大学7
英国剑桥大学6
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6
法国巴黎第六大学6
美国纽约大学5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5
美国布朗大学4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4
美国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4
瑞士苏黎世大学4
法国里昂高等师范学院4
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4
以色列希伯来大学4
美国耶鲁大学4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4
波兰科学院3
德国海德堡大学3
俄罗斯新西伯利亚索博列夫数学研究所3
法国巴黎第七大学3
法国巴黎第十三大学3
法国巴黎萨克雷大学3
法国巴黎综合理工学院3
法国塞尔吉-蓬图瓦兹大学3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3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3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3
美国密歇根大学3
美国石溪大学3
日本东京大学3
意大利国际高等研究学院3
英国爱丁堡大学3
英国华威大学3
(2)64位美国本科毕业生
64位美国本科毕业生当中, 有3位普特南荣誉会员――占比(3/64)为4.69%; 有46人(占比:46/64――71.88%)毕业(本科)于如下15所大学(2人及以上):
哈佛大学9
麻省理工学院7
西北大学 4
耶鲁大学 3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3
杜克大学2
密歇根大学2
纽约大学2
斯坦福大学2
威廉姆斯学院 2
普林斯顿大学 2
加州理工学院 2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2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2
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2
2.内地毕业生表现
374位作者当中有内地大学教育背景(本科或本硕或本硕博)的合计41人(人次,实为39人),他们总共发文27篇:其中8篇是单独署名, 余下19篇则是合署(当然有不少非华人作者也参与撰写)。他们当中:除朱新文、张伟这俩人分别和其他人合作各发文2篇外,余要么单独或联合他人发文――但都只发1篇。另外,他们当中有在内地学术机构任职的均标出来, 没标出来的都是在国外(主要在美国)学术机构任职(终身教职、非终身教职以及博士后)。
(1)本科毕业于内地高校的作者
单独署名作者中本科毕业于内地高校的名单如下:
①钱列――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2023); 复旦大学学士
②刘毅(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副教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2012); 北京大学学士(2006)
③Linquan Ma――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2014); 北京大学学士(2008)
④周杨(复旦大学上海数学科学中心研究员)――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2018); 浙江大学学士(2013)
⑤李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2012); 北京大学学士(2007)
⑥庄梓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2019); 北京大学学士(2014)
⑦陈杲(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几何与物理研究中心终身教授)――美国石溪大学博士(201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2012)
⑧陈佳源(复旦大学上海数学中心青年研究员)。――美国犹他大学博士(2014); 本科院校不详
上述8人刚好是那单独署名的8篇论文作者,另19篇论文合署者中本科(硕)毕业于内地高校的还有(本科及博士均毕业于内地高校的――见下一节):
①李嘉伦(2010年代表中国取得IMO金牌)――法国波尔多第一大学博士( 2018);清华大学学士
②徐兴旺(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博士(1989);南京大学本硕
③Yan Guo ――美国布朗大学博士(1993);北京大学学士(1987)
④刘若川(1999年代表中国取得IMO金牌;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教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 2008);北京大学本硕(2004)
⑤王国祯(复旦大学上海数学中心谷超豪研究所长聘副教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2015);北京大学本硕(2011)
⑥董长光 (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博士(2018);南开大学学士(2012)
⑦谢俊逸(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法国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博士(2014);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和巴黎第七大学硕士(201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2008)
⑧袁新意(2000年代表中国取得IMO金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 2008);北京大学学士( 2003)
⑨唐云清――美国哈佛大学博士( 2016);北京大学学士( 2011)
⑩李超――美国哈佛大学博士(2015);清华大学学士(2010)
⑪张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2009);北京大学学士(2004)
⑫邓煜(2006年代表中国取得IMO金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2015);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士(2011);北京大学习(2007年9月至2009年6月)
⑬岳海天(上海科技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助理教授)――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博士(201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2012)
⑭刘一峰(浙江大学数学高等研究院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2012);北京大学学士(2007)
⑮田一超(中国科学院晨兴数学中心教授)――法国巴黎第十三大学博士(2008);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硕士(2005);清华大学学士(2004)
⑯肖梁(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教授;2001年代表中国取得IMO金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2009);北京大学学士(2005)
⑰朱新文——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2009);北京大学学士(2004)
⑱许大昕(中国科学院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晨兴数学中心和华罗庚数学重点实验室副教授)——法国巴黎萨克雷大学博士(2017);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硕士(2013);北京大学学士
⑲任金波(厦门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博士(2018);荷兰莱顿大学+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硕士(2015);清华大学学士(2012)
⑳沈维孝(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上海数学中心教授)――日本东京大学博士(200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1995)
㉑杨同海――美国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博士(1995);徽州师专毕业(1980)
㉒陈琪乐――美国布朗大学博士(201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2006)
㉓阮勇斌(浙江大学数学高等研究院教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1991);四川大学本硕(1985)
㉔吴磊――美国西北大学博士(2017);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硕士(2014); 厦门大学硕士(2011);西北工业大学学士(2009)
㉕Peng Zhou――美国西北大学数学博士(2017);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物理博士(2012); 北京大学物理学士(2006)
㉖Xuemiao Chen――美国石溪大学博士(2019);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天才少年班)学士(2013)
㉗Song Sun――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博士(201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2006)
㉘Jian Ding――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2011);北京大学学士(2006)
㉙杨文元(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副教授)――法国里尔第一大学博士(2011);湖南大学硕士(2008)、学士(2003)
(2)本科及博士均毕业于内地高校的作者(与上边的不重复)
①任浩杰――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20级博士生;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18级硕士生;本科院校不详
②叶剑(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数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法国图卢兹第三大学(联合培养)博士(2018);安徽师范大学学士(2012)
(3)中国IMO奖牌获得者
374位作者当中,不计重复且以个人最好成绩来算的话,一共有41位IMO奖牌获得者――当中来自中国的有5位(见下面)――占比(5/41)为12.20%。
Jialun Li(李嘉伦, 2010年代表中国取得IMO金牌)
Ruochuan Liu(刘若川,1999年代表中国取得IMO金牌)
Xinyi Yuan(袁新意, 2000年代表中国取得IMO金牌)
Yu Deng(邓煜,2006年代表中国取得IMO金牌)
Liang Xiao(肖梁,2001年代表中国取得IMO金牌)
上述5位IMO奖牌获得者和他人合作而发的论文:
《几何上带尖点的有限双曲流形测地流的指数混合》(《数学发明》第231卷第931–1021页〔2023〕), Jialun Li(李嘉伦) 和Wenyu Pan(韩国人)
《局部域的拓扑循环同调》(《数学发明》第230卷第851–932页〔2022〕), Ruochuan Liu(刘若川) 和Guozhen Wang(王国祯)
《任意特征下的几何Bogomolov猜想》(《数学发明》第229卷第607–637页〔2022〕), Junyi Xie(谢俊逸) 和Xinyi Yuan(袁新意)
《随机张量、随机性传播和非线性色散方程》(《数学发明》第228卷第539–686 页〔2022〕), Yu Deng(邓煜)、Andrea R. Nahmod和Haitian Yue(岳海天)
《关于Rankin–Selberg动机的Beilinson–Bloch–Kato猜想》(《数学发明》第228卷第107–375页〔2022〕), Yifeng Liu(刘一峰)、Yichao Tian (田一超)、Liang Xiao(肖梁)、Wei Zhang(张伟)和Xinwen Zhu(朱新文)
(4)统计
374位作者当中有内地大学教育背景(本科或本硕或本硕博)的合计41人(人次,实为39人),占比(41/374)为10.96%; 他们总共发文27篇(其中8篇是单独署名, 余下19篇则是合署――当然有不少非华人作者也参与撰写), 占比(27/166)为16.27%――其中单独署名占比(8/42)为19.05%; 39人当中2人持有中国博士学位(占比:2/39――5.13%),余37人持有外国博士学位(占比:37/39――94.87%)——37人当中30人持有美国博士学位, 占比(30/37)为81.08%;39人当中本科是北大的有17人, 占比(17/39)为43.59%; 39人当中本科是清华的有4人, 占比(4/39)为10.26%。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