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杭州举办的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上,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王泽深表示,“考虑到原材料价格的逐步趋于理性,各地能源配储政策的逐步完善,独立储能商业模式的不断优化,储能电站有望保持持续的高速增长,预计2023年中国储能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5GW,2025年这个数字将达到70GW。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2023年来说,许多业内人士表示:展会是行业风向标。今年以来,储能行业异常火爆。近半年的时间里,储能相关的展会已经席卷大江南北。

在各地掀起的针对储能产业的争夺战中,作为经济大省的江苏也开始按下快进键。

规划+产业聚合优势地位

2022年,江苏发布《江苏省“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按照“统筹规划、开放多元、市场主导、安全规范”的原则,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260万千瓦左右。

江苏的储能产业基础也相当雄厚,围绕锂电材料、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等储能产业链细分市场展开布局。

江苏形成以常州、南京为核心,苏州、无锡、盐城、镇江等多点布局的产业格局。据不完全统计,江苏锂电池产业基地69个,其中常州锂电池基地最多达19个,南京9个,盐城9个,无锡8个,南通7个,苏州6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不完全统计,江苏省钠离子电池生产基地4个,其中,扬州2个,常州、南通1个。

与此同时,江苏省锂电产业呈强劲增长趋势,在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功能辅材、制造装备、测试认证等关键领域已积聚了一批国内细分市场“TOP5”企业,产业链条完整度达到9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蜂巢能源、国轩高科、鹏辉能源、鹏辉科技、孚能科技等国内知名锂电厂商均在江苏有所落地。

同时,江苏还有一大批本土储能厂商,如南瑞继保、天合储能、远景能源、沃太能源、中天储能、固德威、亿纬林洋、欧力特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新型储能逐渐成为行业发展的风向标,并进一步带动新能源产业创新集群建设,江苏逐渐布局钠离子电池,涌现出了众钠能源、传艺科技、中科海纳等重点企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政策及补贴+峰谷价差创造盈利新收益

今年以来,各地争相发展储能产业的势头越发明显。江苏再度出台系列利好政策。

1月,《常州市推进新能源之都建设政策措施》支持光伏等新能源与储能设施融合发展,对装机容量1兆瓦及以上的新型能电站,自并网投运次月起按放电量给予投资主体不超过0.3元/kWh奖励,连续奖励不超过两年。

4月,江苏发改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光伏发电市场化并网项目配套调峰能力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光伏发电市场化并网项目,均应采取自建、合建或购买新型储能方式落实市场化并网条件。

5月,《江苏省海上光伏开发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7年)》出台。《方案》提出,纳入方案的海上光伏项目需要配置或购买新型储能设施或服务。功率不低于10%,时长不低于2小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苏是我国经济大省,用电量负荷大,电力供应持续偏紧。2022年,江苏全年市场化交易电量达到4210亿千瓦时,规模居全国首位。

工商业用电成本负担大,还面临着限电停产的困扰。同时,江苏地区峰谷价差大,在分时电价上,设置了两个高峰时段,具有两充两放的条件。这些都为当地工商业侧储能的发展创造了肥沃的土壤。

5月24日,江苏省发改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政策的通知》,其中提出:315千伏安及以上的工业用电夏、冬两季分别有两个时段尖峰电价,尖峰电价统一以峰段电价为基础上浮20%。每年春节、“五一 ”国际劳动节、国庆节期间,11:00-15:00执行深谷电价,在平段电价基础上,以峰段电价为计算基础下浮20%。

根据2023年6月各区域代理购电电价表可以看出,江苏省代理工商业用户购电价格峰谷价差最高0.9158元/度,峰谷价差超过0.7元/kWh,工商业储能具备经济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用电企业每日用电稳定,储能系统实现每日两充两放,目前江苏的储能项目静态投资回收期约5-8年。如果再能享受相关补贴政策,回收期将进一步缩短。

规模+实力锻造最具潜力城市

根据机构数据显示,截至5月10日,江苏储能企业有8218家,位居全国第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赛迪顾问发布的“2022年新型储能十大城市”中,江苏有2个城市入选,分别为常州和南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储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高度重合,储能产品需要的电池、逆变器、热管理等零部件和新能源汽车大同小异。最近几年,但凡在储能、新能源汽车产业有所斩获的城市,工业和GDP数据表现都不会差。

过去几年,常州牵手多家龙头企业,300余家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企业集聚于此。常州动力电池产业完整程度高达97%——在生产过程32个主要环节中,常州集聚的企业就可以覆盖其中的30个。常州的目标是,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规模超7000亿元,其中动力电池产业规模超3000亿元,占比近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未来,随着储能产业的深入发展,储能能否成为江苏新能源产业的另一张名片,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