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继赏析《新沂蒙小调》艺术价值
文/孙文继
此歌巧妙地融合了山东地区的《沂蒙山小调》《包楞调》及吕剧的音乐元素,又站在新时代艺术角度,采用综合创作手法涂染和还原沂蒙地区人民的多彩生活画面,以独到定向的技术手法勾勒出沂蒙山地区现时代人民幸福快乐的节奏线条,以沂蒙山地区常见的“打得儿”的唱法加重突出,更加生动地突显出了“沂蒙味”的韵味!此歌的成功创作,无疑在家喻户晓的中国优秀民歌《沂蒙山小调》不远处,无意间再次塑立起了一座标志性的沂蒙山题材高峰。”

既然站在品赏角度看待,就该品之有味,赏之有据。味,该是山东味是沂蒙味;据,该是沂蒙山地区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
歌名的“新”字,锁定了歌曲的创作时代是21世纪的当下时代;小调还是沂蒙山及周边区域延续并传唱多年的特有的民间歌曲形式。既然这里说的是新小调,在品赏之前有必要先回忆一下“老小调”(《沂蒙山小调》):1953年元月1日的《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迎接1953年的伟大任务》的社论,指出“1953年将是我国进入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将“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此背景下,1953年秋天歌曲《沂蒙山小调》创作完成,歌曲以欢快愉悦的旋律突出了当年“人人都说沂蒙山好,青山绿水好风光”自然背景下“高梁红来稻花香,万担谷子堆满仓”的农耕丰收景象。
“新”小调《新沂蒙小调》中,依然是“青山绿水好风光”的自然背景,歌词让人们看到的却是“五谷香,瓜果鲜,灿烂的笑脸忙碌于山水间;桃花红,晴空暖,农家乐的歌声分外甜”。通过歌词对新时代沂蒙自然生活的描写,突出了沂蒙山人民挽起袖子加油干,努力奔小康的幸福画面。
旋律的处理上,作曲老师更是别出心裁,尤其前奏的处理更加别致,悠远,引导回忆了《沂蒙山小调》文化基础和艺术印象,又迎来了“新小调”的鲜活和生动!这里的处理很让人佩服作曲家的诚实和磊落!既不忘“本”也不自大,尊重《沂蒙山小调》的先生,又自信自己的艺术造诣和技术手法。间奏的处理上,重复强调着“沂蒙山”的“韵”和“味”,让人如临其境。
演唱方面更不必多言!作为土生土长的沂蒙人,毛孔中呼吸的都是沂蒙味道,对待这首歌的表现自然是轻车熟路,加之娴熟高超的声乐驾驭能力,对这首歌的表现自然是沂蒙味地道,艺术韵十足。

说实在的,在笔者看来,创作类似“沂蒙山小调”题材的歌曲,多少有些冒险!《沂蒙山小调》几十年来早已深入人心,也无疑成了沂蒙山小调歌曲形式的唯一代表(《沂蒙山小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中国优秀民歌,歌曲早已渗入到人们的心灵中,成为沂蒙大地的主题形象)。一旦处理不好,很容易走进模仿和重复的小圈圈。而这首《新沂蒙小调》最终没让担心成为事实,反而写出了它自己的个性。作者们用“沂蒙山小调民歌”的酒瓶子,装进了反映新时代精神面貌和幸福生活的“新酒”!“酒”里融合进了作者的新思维,新理念,新视角,新态度,新文化,新声音,新民风,新味道!一切都在“新”字中体现着仅属于这首歌的独立身影和艺术芳香!

词作家孙文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