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

佛教通史专题课,文字基础稿由群主【安端】及群友团队整理、校对提供。群友团队名单如下:

【安端】、周志华、恒审、兰花草、双林居士、王增惠、厚朴、陈贞云、辛昕、MI8、Edward、李润、

上线稿文字、资料注释由群主【安端】整理、校对、提供。图片由群友 厚朴 提供。

本节课音频首次上线:2019-2-19

大法眼文益,作为禅宗“五家”最后一家开山祖,也是禅宗史上的一个标志!标志着——“不立文字”到“大立文字”。法眼宗的这种禅风,对有宋一朝的佛教发展影响巨大!在禅宗“五家七宗”这个运动中,禅宗最后的这两家……“五家”中最后的两家——云门宗和法眼宗的禅观,等于把禅宗自迦叶“拈花微笑”以来的两大传统全给改变了。

禅宗自“拈花微笑”以来两大传统——第一个,叫“行脚游学”;第二个,叫“不立文字”。对吧?禅僧嘛……禅众嘛!四处行禅……四处游学。还有,就是不立文字。

云门宗的禅观——总在这里!“总在这里”是反对行脚游学的。而法眼宗的禅观——“一切见成”,是反对不立文字的。这两宗的禅观,实际上是对六祖慧能——这个“仁者心动”的一个批判。我们知道慧能的那个——风动、幡动、仁者心动……实际,是对这个理论的批判!因为,这是对禅宗以“自由为心之根本”这个概念的一个总清算。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啊——这两宗的禅观,是沉重打击了禅宗以“自由”为精神内核儿的主旨。这个主旨,是自达摩以来就有的——“自由”是禅宗精神的内核儿!但是,法眼宗和云门宗的“总在这里”和“一切见成”,都对这个“自由”的精神内核儿有所伤害。

从此,禅宗就开始向庙堂化、教义化和经院化方向发展了!嗯,就……就象我们现在看的,都是庙里的高僧了!对吧……你已经见不着那种行禅的高僧了,见不着那种劳动的高僧了。

禅宗的日常禅行,在大法眼文益以后,就不止是要向内心去发现,向内心去寻找“自心作佛”这条路了!还必须要求助于经书,要重视经论。所以我们说——它向经院化方向发展了,对吧!原来只是求——自心作佛、即心是佛、无心是道……那现在?对不起!读书吧……回到了原始佛教提倡的“佛学三科”。原始佛教的“佛学三科”——戒、定、慧……慧学总持!就回到了“慧学总持”这条道路上来了。

他留下两本儿著作:一本儿是《宗门十规论》;一本儿是《大法眼禅师颂十四首》。我们已经讲了这个……他的《大法眼禅师颂十四首》。这本儿诗集主要反映出来的就是这个——法眼禅风!或者我们说——他的禅观。而另一本儿呢?《宗门十规论》,那值得好好儿谈一谈……因为,这本儿书是他对宗门的一些看法。我们说——自他以后,这个……我们就是……宗门,就开始谈宗门了啊!不谈家风了,谈宗风了。

这本儿“十规论”非常有史料价值!在当时——五代末年,法师开坛讲法、读经……经教之风非常盛行!不是说——今天才流行讲“金刚经”的!在“五代”的时候儿就非常流行,每个庙都有人讲。这在禅宗南方禅师中相当普遍。

但是,大法眼文益把这种风气推到了一种自觉!并把这种学习气氛和学习方法——讲经、组织同学们学经纳入到他“法眼”的这个规则中来!这实际等于一反南禅宗的根本禅风。我们说——南禅宗的根本禅风是什么?从心上悟,不从经上悟!这是我们一直谈的——从心上了悟,不从经上了悟。但是,大法眼文益,他回归到了“经”这条路上。

这条路,实际是禅宗北宗的倡导,就是说……到了法眼文益,实际把六祖慧能清算了,回到了神秀倡导“藉教悟宗”……就是,要依靠经教来了悟!如果远追这一法系啊……我们其实可以看到大法眼文益这种思路的端倪!大法眼文益,他的法系,如果我们往前追,对吧……德山宣鉴传雪峰义存;雪峰义存传玄沙师备;玄沙师备传罗汉桂琛;罗汉桂琛传大法眼文益。“五代”以前,文益大师的远祖……法眼宗的远祖是谁?德山棒——德山宣鉴。

德山大师在我们这个“禅宗史”里讲过啊……他是非常少见的禅宗北宗出身的大师。他最早……不是北宗的周金刚同学,代表北宗去南宗挑战,到了澧阳,碰到了天皇寺社区的卖饼大师——龙潭崇信,唉……折了!所以说,整个法眼宗一系,在它遥远的基因里,实际是有北禅宗学脉的。

“十规论”呢……它反映了当时从晚唐到五代,中国佛教的若干原貌,我们都可以在这里看到——兴于晚唐的“禅宗统一”运动如何从江西、湖南两大禅系分裂成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五大流派,在“十规论”中对每一派的前尘往事、过往因缘,文益大师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我们说——正式的“僧史”是北宋大僧正赞宁写出来的!在“正史”之前,我们研究佛教史,实际上很多资料来自于大法眼文益的这本儿《宗门十规论》。可以说——这本儿书基本概括了北宋以前的“禅宗史”!比较简单,脉络是比较清楚的,概括了这个“禅宗史”。因为“汉传佛教史”啊,从中唐以后,我们就不用讲其他的宗派了,主流就是“禅宗史”和“净宗史”。

清凉文益大师是最早站在一个大佛学史观的角度上,是回头去看佛教发展的宗师!很早,他就有这种高度!他说:“天下丛林至盛”……啊,这是“十规论”里的说、说法儿啊!他说——天下丛林至盛,禅舍极多,宗派纵横。但是呢……按达摩西来意,本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达摩西来的时候儿,本来就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并无门风可尚啊!对吧?现在天下丛林这么多,达摩来的时候可没有这些事儿,只是想见性成佛。但是,自南能北秀之后,见解差别……呐,南北分宗啦……南、南禅宗与北禅宗。

【原文:论曰:祖师西来,非为有法可传,以至于此,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岂有门风可尚者哉。然后代宗师建化有殊,遂相沿革,且如能、秀二师,元同一祖,见解差别,故世谓之南宗、北宗。能既往矣,故有思、让二师绍化。思出迁师,让出马祖,复有江西、石头之号。从二枝下,各分派列,皆镇一方,源流滥觞,不可弹纪。逮其德山、临济、沩仰、曹洞、雪峰、云门等,各有门庭施设,高下品提,至于相继子孙,护宗党祖,不原真际,竟出多岐,矛盾相攻,缁白不辨。呜呼!殊不知大道无方,法流同味。向虚空而布彩,于铁石以投针,角争斗为神通,骋唇舌作三昧,是非锋起,人我山高。忿怒即是修罗,见解终成外道。倘不遇于良友,难可拔于迷津。虽是善因,而招恶果。……论曰:且如天下丛林至盛,禅社极多,聚众不下半千,无法况无一二!其间或有抱道之士,洁行之人,肯暂徇于众情,勉力绍于祖席,会十方之兄弟,建一处之道场。朝请暮参,匪惮劳苦。且欲续佛慧命,引道初机,非为治激声名、贪婪利养。如钟待扣,遇病与医。澍法雨则大小无偏,振法雷则远近咸应。其荣枯自异,动蛰差乖。固非选择之情,行取舍之法。】

然后呢,南禅宗又继续分!而于慧能之后,有思、让二师绍化……“思、让二师”,就是青原行思和南岳怀让……“思、让二师绍化”。

“思出迁师,让出马祖”……就是——怀思出了石头希迁,这个……行思出了……嗯,石头希迁,怀让出了马祖道一;

“复有江西、石头之号”……那就是中唐的两大禅系——江西禅和石头禅;

从二枝下,各分派别,各(皆)镇一方,渊远流觞(源流滥觞),不可弹纪……啊,就是说——所有的“派”都是从这儿出来的……各镇一方。那这“流觞”……就是它最早的那个源头就是在这里;

“德山、临济、沩仰、曹洞、雪峰、云门等各有门庭,高下品提”……就是说——每一个宗派都有自己的门庭设施……哎,就是自己的宗眼啊!就是……不叫“宗眼”,叫它的——禅风啊、禅观啊……然后,各互相品评高下。我们说——分宗、判教就是要有品评高下的这个教理。

然后,文益继续说啊……后面就是很不客气了!他说——至于相续(继)子孙,护宗党祖,不原真际,竟出多歧,矛盾互(相)攻,缁白不辨……是非锋起,人我山高。实在可悲!什么意思呢?

“相续(继)子孙”——到了徒子徒孙;

“护宗党祖”……就是——护着自己这宗派,护着自己的祖师嘛;

“不原真际”……就是——已经不明白这个……这些教理真正的来源;

“竟出多歧”——分出很多歧见;

“矛盾互(相)攻,缁白不辨”——嗯,黑白都不辨了;

“是非锋起,人我山高”——我好你不好,你好他不好……对吧!

实在可悲啊!

大法眼文益对禅宗发展,或者说——对佛教发展的反思,尤其是宗派发展的反思,是石破天惊的!可以说啊——我们今天看,这是一个一千多年前的唯物主义历史学观学者才能说出来的话!很惊人!他毫不客气地、尖锐地、不留情面地点出来佛教宗派主义的根源……尤其是禅宗——“各立门风”就不符合禅宗的原旨!对吧?“十规论”上来说——按达摩西来,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并无门风可尚!就是……禅宗怎么分出这些宗派来的?我们本来没有门风啊!对吧……竟然发展成了宗派主义?!这是“佛教史”……可以说,最早的这个……对发展进行反思的这么一个宗师。

出于这种“人我山高”实在可悲的深刻反思,大法眼文益在“十规论”里,对南宗、北宗、石头系、江西系没有什么偏袒!他秉承一个原则呀——甭管分多少教派,是我们教内的事情!我们教内解决。所以,他对禅宗内部采用了调和的方式。

我们今天说“五家七宗”啊……实际上,这是一个非标准官方分类。这个来源来自哪儿呢?它来自一本儿“灯录”——《五灯会元》。这实际是“灯录”里分的“五家七宗”……有一定道理,但实际并不科学。但是后世呢,因为“灯录”的影响力比较大,就……当时也是!就,谁影响力大谁说了算嘛!对吧?那,就这么按“五家七宗”对禅宗分派了。其实不是这么分!

比较科学的方法,实际是应该按这个“十规论”中,大法眼文益的分法。大法眼文益对晚唐以来,禅宗的发展态势作了分析,提出来说——德山禅……德山棒、雪峰禅也应该有独立的门庭设施。换句话说——不是“五家七宗”,你最少禅宗也是“七家九宗”! 对吧……他没有后面两宗啊,因为他后面……他来的时候儿,还没有杨岐和黄龙。他说——禅宗当时最少应该分七家。

法眼宗、法眼宗啊……大法眼文益,他根据“法眼”的概念,提出了一种新的佛教宗派分类方法,就叫作——宗眼。所谓每个宗有每个宗自己的“法眼”,那到“宗”上,就叫——宗眼。他认为——佛教分派,或者禅宗分派,要用“宗眼”来分。宗眼——宗风、家风……实际上,这个词是这么来的——最早是家风。宗风、宗眼……这些词是这么来的,都是一个方向的词!主要就是——要点醒、说明这个“宗”的特色……就是我们说“判教”——不同的宗派,佛教大宗派之间要有判教理论。然后,在禅宗内部,要有宗眼、宗风的分别。

一个宗……禅宗内的“宗”,能不能“成宗”?就是要看自己有没有独特的“宗眼”。这就象我们说——佛教一个派,能不能“立派”?是要看有没有自己的判教理论。呐,按“宗眼”来分的话,那禅宗在“五代末”那肯定就远不止五家啦!七家可能也不止……

《宗门十规论》呢……它涉及很广泛!那,除了史料价值,就是……对佛教历史的看法,以及哲学价值,就是……对佛教哲学这个框架的看法,它还涉及到一个很独特的领域,就是佛教四框架中这个佛教文化与艺术的领域,主要涉及的就是佛教文学。等于——佛教四框架理论,除了神学理论在《宗门十规论》里没提到,剩下三个领域,他都发表了意见。

但是,大法眼文益禅师呢,对佛教文学的看法很迥异……哎,果然不是一样的法眼啊!眼睛长得不一样!他本人是石头宗宗师,对吧?石头系宗师。石头宗宗师,我们说了——那,历来是知识分子,对吧!多有诗作!嗯,从德诚开始,“船歌儿”呀、“拨棹歌儿”呀、“乐道歌儿”呀……各种诗,什么“北邙行歌儿”呀……都有!而且,大法眼文益自己也留有诗集呀!我们前面刚说过——这“十四颂”啊!

用诗歌、颂体、偈语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宗门法旨,来表达自己的禅风,在当时禅林形成风气!就是……写诗、写公案、写故事……但是对于这种方式,文益自己写诗,但是他非常反对!奇怪吧?而且,虽然他坚决地反对了,但没有想到的是——这种写诗的风气、写颂的风气到了北宋会发展到极盛!什么意思啊?如果说中国文学的巅峰是……就,诗歌类的是唐诗;呐,佛教这诗歌类的巅峰,那就到了宋朝,叫作“颂”……它不叫“诗”,它也不叫“词”,它叫“颂”——歌颂的“颂”。

大师,您自己写诗,表达法意,但你还反对这种形式!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这可能跟他的创作体会有关。就是……他自己写诗的过程中,自己有体会。他说——今之参学者,以歌颂为等闲,将制作为末事,任性直吐,多类于野谈【原文:稍睹诸方宗匠、参学上流,以歌颂为等闲,将制作为末事。任情直吐,多类于野谈;率意便成,绝肖于俗语。自谓不拘粗犷,匪择秽孱;拟他出俗之辞,标归第一之义。识者览之嗤笑,愚者信之流传。使名理而浸消,累教门之愈薄】。“野谈”,就是胡说八道。换句话说呢……他自己创作,所以他就说——在写诗歌,还有在写文学故事的时候儿,有时候儿呢,为了表达这个情绪,就会“任性直吐”,就会把话说过,容易放纵性情,那就近于野谈。实际就是说……嗯,说过了!啊,这个意思就是。

这种歌颂形式呢,实际就是我们说的——佛教四框架中的佛教文学部分。这佛教文学部分到了宋朝呢,从诗、歌、颂发展成了禅宗故事、公案、颂古……一大套东西。实际从近代的角度看,这就是佛教鸡汤书,甚至是这种感情灵魂鸡汤书的源祖!就……我们今天看的这些感情的什么鸡汤书,最早就是从佛教鸡汤书出来的。

大法眼文益,他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说——我们在表达佛理的过程中,运用诗歌和故事……优点是什么呢?优点是——老百姓一听就懂!欸,情绪激动,印象深刻!但缺点是什么呢?缺点是——有的时候儿,你为了说理,就会开始胡编……故事可能开始胡编,然后细节就……总之,啊!率性而为吧!率意为之……就象他说的——任性直吐!过于任性了。

啫!这个……创作有的时候儿这是不可避免的!这就跟今天,我们看的很多鸡汤的书一样……“幸福的哲学课”一样,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对吧?有时候儿,就是为了表达一个简单的道理呢,他要给你编出来无数没有影子的故事,而且还说都得跟真的一样!这是一种很坏的风气!叫——为了宣传而宣传。其实,为了宣传而宣传是可以的,但是,你为了宣传而撒谎就不合适了。

也正是如此,这个文益老师,他最早就感受到了佛教文学和艺术可能发展的这种趋势……所以他反对!啊……但是反对无效!我们说——到宋就开始形成了高峰!“灯录”啊……那就是故事、“颂古”啊……那简直越来越多!到今天,那满世界都是!如果你作为高僧,你不出本儿书,写点儿什么东西,你都不好意思叫高僧。

它的优点呢……是开创了禅宗,或者说——佛教向中国民间大普及的这么一个局面!优势是——便于普及。因为,在佛教四框架中啊,真正对民间老百姓的信仰有影响力的,不是历史,也不是教理……就是文学!而且,佛教文学的影响力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这很简单啊!对吧……你爱听故事,还是爱听道理?我有两门儿课——“佛教历史”和“佛教哲学”,那“哲学”就没有多少听众,对吧!你想——你爱听故事,还是爱听道理?

后世,诞生了大量的禅宗故事!那……有很多公案。其实,那也不能说都是瞎编……啊,这是……这个都有影儿!这是因为——跟晚唐、五代的历史年代有关!就是……之所以会诞生那么多的佛教故事,就跟这段年代,这一百年的时间有关。

“五代十国”阶段呢,是禅宗“行脚天下”的一个新时代……我们说过。嗯,乱世嘛……行脚游学很普通!本身就是他们的两大法旨之一。互相游学,互相见面,禅观就互相影响……我们说——我们很难去划分清楚这些宗师们在观点上面的明显界限,对吧?他们的师承也很难划分清楚。交流多了,故事就多……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对吧!而且,很多本来是无意义的对话,或者是一些行脚的故事……呐,在中国民间……嗯,传到民间这种无意义的对话,对吧?中国民间向来就不缺象“咪蒙”这样的段子手啊!经过这种后世的包装,民间的改变,那就形成了大量的佛教文学故事!

而且,这些文学故事呢有一特点,就是——基于一句话、基于一句禅语,给你阐发成一个文学故事!比如说什么……云在青天水在瓶,对吧!这个什么……嗯,就是反正都是这种基于一句禅语产生的文学故事!比如“吃茶去”……对吧!嗯,通过文学故事来传递“二手”的佛学知识……嗯,让佛教的义理呢,向大众化……我们不好说低俗化啊……向大众化、通俗化去演变,实际这是全世界宗教的发展方向!这不是佛教的事情,嗯……基督教也一样!你看那个“天路历程”【英国约翰·班扬的长篇小说】就知道了,对吧!基督教也是大量地用基督教的文学故事,去传授“二手”的基督教知识。那,佛教也一样!

实际上,这个……这是宗教演变的一个必然趋势。CHAIRMAN MAO说过嘛——艺术要为人民大众服务!佛教也要为人民大众服务!从趋势上讲——大法眼文益所反对的这种……啫,诗歌、故事……恰恰是禅宗利用它向大众普及发展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