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姑苏区实施保护修缮项目32处 提升古城文物建筑安全保障水平

文物建筑是历史的实物载体,是城市文脉的珍贵体现。作为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文物建筑面临着来自内部与外界多方各类的安全隐患影响。自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姑苏区共完成市级以下文物保护单位、控制保护建筑、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修缮方案及其变更批复78件,实施文控保建筑保护修缮项目32处,完成修缮项目竣工验收18处,形成了唐寅祠西路大殿、中张家巷29号、胥门南段城墙等一大批姑苏区文物建筑保护修缮的经典案例,为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姑苏区守好“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基本底线,坚决维护文物建筑的传统格局、特征结构和历史风貌,充分发挥古建行业专家、“香山帮”非遗传承人在修缮领域的技术权威性,将专业意见作为方案审批的最重要依据。同时,市、区两级文物部门联动合作,密切协同,监督指导修缮方案精准落位实施,保证文物建筑得以原汁原味修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文物建筑的修缮过程中,姑苏区坚持以敢为人先的态度,不断开拓创新,探索“四新技术”在文物建筑修缮领域中的应用,以现代科技,赋能“蒯祥技艺”,有效提升文物保护修缮水平。唐寅祠是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在大殿保护修缮过程中,相关单位摒弃传统拆建工艺,采用单侧千斤顶偏心顶升的现代施工技术实现了百年老墙墙体纠偏复位。偏移量从37cm恢复至3.0cm,山墙历史风貌和建筑元素均得到整体保护。据悉,该项“新工艺”有效解决了困扰唐寅祠多年的结构性病害,填补了苏州在古建筑墙体不落架纠偏领域的技术空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钱伯煊故居、方嘉谟故居修缮中,姑苏区文保部门开启了建筑形制定性断代和测年技术定量断代相结合的设计勘察新模式,用科技手段为“修旧如旧”保驾护航。江苏按察使署旧址修缮中首次建设了BIM系统,有效提升了文物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水平,逐步破解了建筑构件测绘精度不足,项目造价估算困难,工程进度难以把控的突出问题。胥门南段城墙修缮中,通过钢结构幕墙工艺和现代灯光技术,让尘封千年的南宋平江城城墙遗址呈现于世。

“使用是最好的保护。”姑苏区文保部门将文物建筑的活化利用作为保护修缮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系统思维和全局观念,在文物建筑保护修缮阶段充分考虑后期活化利用。以建新巷吴宅、悬桥巷潘宅为试点,姑苏区还积极探索文物建筑本体修缮工程审批、保护范围内建设工程审批、建控地带内建设工程审批三项行政许可事项的一次性申报、一体化受理、一方案评审,进一步满足了文控保建筑的整体利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