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保存完好,钟声洪亮,铭文清晰可见……近日,我市发现一座明代嘉靖年间铸造的古钟。专家表示,古钟距今已有490多年历史,是目前我市发现的年代最久远、铭文最清晰、图案及形状最精美、体积重量最大的明代浇铁钟。

收藏这座古钟的是阜新市地域文化研究会会员海中岩。日前,记者在阜蒙县大板镇满土沟村海中岩的家中看到,悬挂于院内凉亭里的这座古钟呈铜褐色,造型古朴精美,钟体由铁所铸,整体保存完好。尽管钟外表面布满铁锈,但上面的“嘉靖八年十月吉日造”以及铸造者姓名、铸造原因等铭文依然清晰可见。

海中岩介绍说,古钟高约85厘米,最大直径约75厘米,有数百斤重。“根据时间来算,明代嘉靖八年是公元1529年,算来已有490多年历史,从铭文记载来看,古钟铸造地为‘太原前卫上羊寨’,经查证,这正是现今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娑婆乡境内。”

据了解,铁钟属于打击乐器的一种,古属八音之一的金类,是宗庙及宴会时所用的乐器。最初的钟大约是由商代的铙发展而来的,最古的钟是西周时期的,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逐步完善形成民族打击乐器的一种。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演奏员包玉明曾对该古钟进行过乐理考证,发现该钟有8个撞击点,撞击每个点都会发出不同音质,撞击钟壁不同部位,也会发出不同声音,钟声清脆悦耳、浑厚,可用于音乐演奏时的打击乐器。

记者敲响古钟,只听钟声洪亮,尽管跨越了4个多世纪,仍能余音绕梁。闭目感受,犹如时间在耳边静静地流淌。

多年从事文物考古工作的查海博物馆原馆长刘保华查阅相关史料后表示,这是目前我市发现的年代最久远、铭文最清晰、图案及形状最精美、体积重量最大的明代浇铁钟。钟上铭文记载的信息十分丰富和珍贵,对研究当地宗教和社会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献价值。而这口钟出现在阜蒙县境内,它背后究竟见证和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又是否与蒙古贞部落东迁有关,还有待于专家学者的进一步探究和考证。

海中岩多年从事蒙古贞历史研究,是市政协文史专员、阜蒙县政协特聘文史专家。他表示,这座明代古钟的出现,有望填补蒙古贞部落东迁没有实物印证的空白,为明朝时期长城内外静乐县人和阜蒙县蒙古贞先民之间的民族交往、融合、团结、友谊提供新的证据。目前,古钟已经引起了两地政协文史学者们的极大关注。“希望通过共同研究探讨这一史实,筑起晋西北的忻州市静乐县与辽西北的阜蒙县的友谊之桥。”海中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