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某天,乘坐轮椅的她在丈夫等人陪同下,来到济南参加相关活动。她告诉随行者,小时候她经常随父亲至此,住过珍珠泉附近与交际处。她笑着感慨:“现在济南的变化实在太大,我前年路过济南,几乎要认不出这里了!”

看完演出,返回宾馆途中,陪同在侧的工作人员隐约听到她的声音,不由鼓起勇气问她:“大姐,您是在唱歌呀?”

她微微侧头,点了点头,回道:“对,我在哼《祖国,慈祥的母亲》。”

顿了顿,她补充道:“今天晚会的歌曲我都很喜欢,每首歌我都会唱。”

在济南的最后一天,宾馆的总经理在她和丈夫早餐后,专门向他们发出邀请,请他们到宾馆美术馆参观一下,她欣然应允。

很少有人知道,她在父亲的影响下,对书法拥有十足兴趣,临摹过许多名家作品,书法水平相当高超。尤其晚年时,她和丈夫时常切磋书法,将书法当作他们的共同爱好之一。

在所有汉字字体中,她最擅长的就是隶书与篆书。游览过程里,只要见到名家作品,了解书法的她总能说出书画家的姓名和特点,令陪同之人无不佩服她的艺术修养。

参观结束,宾馆总经理抓住机会,提出希望她能为宾馆题词的请求。她推脱再三,到底拒绝不了总经理的真诚和热情,满足了总经理的心愿,为宾馆题了词。

相关工作人员说,在济南的3天,她无论走到何处,都会有人提出合影的请求。她基本不会拒绝,总是从容淡定坐在轮椅上,同陌生人完成合照拍摄。

这位工作人员也向她提了合照的请求,她笑着答应,叮嘱工作人员:“你站着就好。”话罢,又细心整理了自己的衣服,朝镜头露出微笑,看上去十分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临别之际,工作人员为自己所在报社向她“求字”,她认真思考片刻,挥笔写下饱含美好祝福和谢意的“腾飞”二字,给自己的济南之行画下圆满句点。

她就是毛主席的小女儿李讷。

01,父亲对她的影响:她说,父亲留给她的精神遗产足够她受用一生

生于1940年的李讷,如前文所言,拥有一个特别“红色”且显赫的家庭。据她自己所言,她的名字“讷”出自《论语》,和姐姐李敏正巧组成“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让她“少讲话,多干事”。

因为彼时毛主席的其余儿女皆不在身边,所以李讷便成为唯一常伴毛主席,负责活跃家庭气氛的孩子。她没有读过保育院,一路跟着父亲,从延安到了北京。

她回忆说,红军撤出延安时,她不到6岁,根本感受不到什么紧张气氛,全程几乎是在战士后背和马鞍铁架子上度过的。别人见她年纪小,又和毛主席关系亲密,遂悄悄给李讷下了一个特殊的任务:让她督促毛主席休息。

李讷向采访者袒露:“我最早学会的话,就是爸爸散步去;后来我爸爸也和我说过,我那时候就两三岁,只能攥住他一根手指头,拉着他去散步,然后慢慢的,能攥住两根手指头、三根手指头,到全部手掌,我就这样长大了。”

当采访者问李讷:是否觉得在延安的那段时日比较艰苦?李讷回答:“没有。”

她表示,那时大家的情绪都特别高涨,没有谁会觉得黑豆不好吃,胃受了委屈。她也和众人一样,拿着小碗,到食堂排队打饭。

有小孩子讲,黑豆吃多了会让牙齿变黑,李讷亦问过毛主席,这是否是真的?得到否定答案后,李讷选择相信父亲,继续开开心心吃着普通饭食。

在李讷的心中,父亲永远是她的指引明灯,是值得她相信与学习的榜样。

毛主席喜欢听京剧,不仅家里经常在留声机中播放京剧唱片,而且只要有空,他皆会抱着李讷去延安京剧院看戏。热闹的锣鼓声在李讷的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

每回看戏,戏剧皆会演到很晚,李讷的年龄小,撑不住,她便会追问爸爸,现在戏台上的人是好还是坏?

若是前者,她就安心在父亲的怀抱里睡去;如果是后者,则会强撑着跟父亲一起看到最后,直到亲眼见到“坏人”受到“惩戒”,才能放心睡下。

毛主席曾向李讷笑叹:“你看你那么小一个孩子,竟然也能分清好坏,真是不可思议。”毛主席也对小孩子的事情充满兴趣。偶尔,李讷与小朋友们在盖他们的“房子”,毛主席见到了,便会走过去陪李讷一起“盖”。

“房子”少了窗户,毛主席帮忙;“主人家”没有引入水管,毛主席替李讷挖出“水沟”;两个人总是玩到满手是泥,非常投入。当然,毛主席对李讷的学习亦相当关心。

在和李讷散步时,他会主动教李讷念诗,潜移默化,耐性十足,令李讷受益匪浅。新中国成立后,搬到北京的李讷有了上学的机会。为了避免造成影响,毛主席不准李讷在家长一栏写自己的名字,也不让李讷填写真实籍贯。

李讷就读的小学距离中南海有段距离,工作人员想用小轿车接送李讷,毛主席拒绝了。没有办法,李讷只能住校,一个星期回一次家,每次回家都和中南海的小孩子们一起坐一辆大面包车,谁都不搞特殊化。

李讷的老师说,学生时期的李讷是一个天真活泼又聪明的孩子。

某一回,老师提问学生,倘若某个村子被敌军包围,男女老少全被拉到场地上,被刺刀对准胸口,敌人要求乡亲们交出藏在他们中间的八路军,不交便杀死他们,而你即是那名八路军,你会怎么做?

学生们都被老师为难住,苦思冥想找不到解决方法。在一片沉寂中,一只手忽然高高举起。老师点点头,喊那名学生起来回答。

学生斩钉截铁地表示:“假若我是那名八路军,我就昂首挺胸走出人群,慷慨赴死!我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护乡亲们!”

这名学生便是李讷。多年后,老师再次想起此事,依然记忆清晰,他说他为有这样的学生感到自豪,李讷理应永远是党与人民的好女儿。

02,母女之间的隔阂:她和母亲虽偶有矛盾,但她依然希望母亲能入土为安

不过,由于种种缘故,李讷却和母亲江青存在某些隔阂。

1959年,即将毕业的李讷为自己日后发展方向和父母展开交流。毛主席给出的建议是当教师,他一直觉得教师为人生最佳选择,对教师这个职业情有独钟。但他并不强逼李讷,只说自己的建议仅供李讷参考。

而作为母亲的江青则一心希望李讷能攻读船舶制造专业。这个想法与李讷的兴趣爱好截然相反,江青感觉到女儿的不喜,便打算从李讷学校方面着手,请老师帮她做女儿的思想工作。

正巧,李讷就读中学的校长孙岩为江青旧年校友。她一个电话打到孙岩那里,话还没说,孙岩即拒绝了江青。

孙岩给出的理由很简单,她是校长,掺和私交会对学校与学生不好,因而无论谁找她,孙岩皆一律退避三舍,让家长直接同小孩的班主任联系。

然而,孙岩到底低估了江青的固执。江青一遍遍致电孙岩,请求孙岩与她见面。孙岩拗不过江青,还是答应了江青。

见面后,江青直截了当说了自己对船舶制造专业的看法,孙岩叹息一声,回想了一下自己对李讷的了解,开诚布公对江青道:“船舶制造专业虽好,以李讷的聪明和能力,学习这个专业也不是不可以,可我觉着,你应该站在李讷的角度,再周全地考虑一下。”

顿了顿,孙岩开始耐心为江青分析:“其一,李讷的身体不好,腿上有疾病,船舶行业可不只要在室内画图,还要去船坞现场,甚至出海,你觉得李讷能胜任吗?其二,船舶行业对数学与物理的基础要求很高,李讷在此并不擅长。我们国家相关技术的确落后,需要参考国外,故而亦需要极佳的外语,但李讷同样不擅长。”

江青听罢,不得不承认孙岩的分析极有道理,无奈放弃原先打算,同意李讷考取北京大学,学习历史专业。

此事之后,母女关系稍稍回暖。

1970年,到农村锻炼的李讷与一个姓徐的东北青年相识相恋。小徐出身普通工人家庭,在乡村当服务员。消息传回北京,江青第一个不同意,因为她不想女儿找一个服务员。但李讷继承了母亲的固执,多次与母亲争吵,只为要和小徐结婚。

最后眼看母亲不会同意,李讷扭头又给父亲写了一封申请信,请求父亲批准她的婚事。毛主席看了一次又一次李讷的报告,转首问工作人员男方的具体信息。听完,毛主席直接在报告上批了同意,答应了李讷的婚事。

李讷结婚当天,毛主席专门叫人捎去一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希望女儿勿忘长辈们的教诲。

只是李讷的生活背景等等到底同小徐相差甚远,二人的婚约未能维持太久,即宣告失败。

父亲去世,母亲入狱后,李讷的精神和身体都受到极大打击,养了多年,才将将转好。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李讷在李银河的牵线下,与毛主席曾经的警卫员王景清重遇,并组建家庭。

1991年,江青自尽。噩耗当日下午传至李讷耳中,她亲自到医院签署死亡通知书,并同意不为母亲举办任何形式的葬礼。江青遗体火化当天,李讷和众亲属并未到场,可她却将母亲的骨灰带回家中,一直保存在身边。

江青的秘书转告李讷,道是江青老家某墓地愿意为江青提供墓地和墓碑等,但李讷拒绝了他们的好意。2002年,在李讷多番努力下,江青的骨灰得以在北京福田公墓下葬。

有人好奇去过江青的墓地,发现那里只有一块鲜花簇拥的白色碑石,上面刻着“李云鹤”的名字,非常低调普通,让人很难辨认出它是江青的墓地。

而李讷之所以这么做,原因十分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