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的作者到底是谁?丘处机,还是吴承恩?几乎是一个虚拟人物的吴承恩到底是怎么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近我们一帮人一起共读名著,最先开始的就是《西游记》。当然有人会疑问关于作者的问题,因为人们的关心往往是偏的,就像看剧继而追星关心明星的私生活一样,人的好奇心就是这么奇怪。(想参与共读会请看这篇:不躺平读书)

这个问题,我一直没讲,今天就讲一下。

《西游记》当然是一部奇书,不但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脍炙人口。《西游记》本身也给人们留下许多不解之谜,《西游记》作者到底是何许人也?至今还是个谜。

但这个问题只对现代人是有吸引力的,其实古人不在乎这些的,因为他们没有“版权”的说法。所以古代很多书搞不清楚作者。

中国古代读书人,大多遵循孔子“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的教海,著书立说大多是“代圣人立言”,对于署名一事本无所谓,至于像《西游记》这样被当时的人们称为 “小说家言”的著作,则署名与否更非必要之事了。

对于《西游记》的作者,仅据目前我们掌握的材料,已经很难说清了,由此产生了一系列不解之谜。

主要是说法各异,谁也说服不了谁?但我们现在都说是吴承恩,这是谁提出来的呢?

其实在很早之前,关于《西游记》的作者,已聚讼不止,焦点逐渐集中在两个人身上。

一个是金元之际,借成吉思汗之力将全真道教发展到全盛时期的长春真人丘处机

另一个是早已湮没无闻的明代嘉靖中江苏淮安贡生吴承恩。

丘处机是宋末人,吴承恩据说是明人。

但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明代《西游记》刊本,都不署撰人。也就是,有书,但不署名作者是谁。

直到清初,有位号西陵残梦的道人,叫汪澹漪,在大略堂古本《西游释厄传》中找到了一篇被明代金陵世德堂在万历二十年刊刻的《新刻出像官版大字西游记》 中删去的第九回唐僧出生事迹,编著了一部堂评本《西游证道书》。

(按:《西游记》的另一个名字就是《西游释厄传》,这在《西游记》的开篇里就说明白了,开篇作者写了一首诗: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这里就说明《西游记》的另一个名字是《释厄传》,当然,这也是主旨。)

在《西游证道书》里,汪澹漪首次将《西游证道书》署上全真道龙门派创始人丘处机的大名。

此后,又有人用《大学》和《周易》解释、研究 《西游记》,在谈到《西游记》作者时,都毫不含糊地认为就是丘处机所作。

当然了,老汪没说任何证据。

这不,就有人怀疑了。

清代同治元年刊本《山阳志遗》的作者吴玉搢对丘处机说首次提出疑问。

他否认丘处机是《西游记》的作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作者到底是谁呢?

吴玉搢说是吴承恩,他的理由有两个:

一、《淮贤文目》一书中的吴承恩名下有吴的著作书目,其中有《西游记》的名目,但篇幅、卷数皆无;

二、吴玉搢认为《西游记》“书中多吾乡方言”。

但这些都不足为证,由于吴玉搢拿不出更确切的证据,所以只是怀疑而已。

清末冒广生著的《射阳先生文序跋二》中,断言“其(吴承恩)所著《西游记》风靡一时,盖振奇之士也。”

他的证据是,他见到了丘处机的《长春真人西游记》,乃是一篇游西域的游记,因而证明丘处机不是《西游记》作者,确认吴承恩才是《西游记》 作者。

这逻辑其实也不对。

因为证明丘处机不是《西游记》的作者,并不能得出《西游记》的作者就是吴承恩的结论。万一是张王李赵周吴郑王冯陈褚卫呢?

后来,大家也懒得理会了。管他是谁呢。

直到近现代,考证的风气起来了。1923 年,胡适根据上述材料,在没有提出任何新的证据的前提下,“大胆假设”,将《西游记》 的著作权正式授予吴承恩,迄今出版的各种 《西游记》 版本都无一例外的署名吴承恩。

也就是说,胡适一锤定音,他说是就是。

这霸道当然不足以服众,所以,吴是否就是《西游记》的作者?当代仍有许多学者对此提出异议。

最大的问题是,吴承恩是个怎么样的人,我们也不知道啊。李安纲在《苦海与极乐》一书中,从各种角度深人探讨了《西游记》的文化内涵,得出结论:“吴承恩决不是《西游记》 的作者,因为他也根本不懂中国需、道、释三教的传统文化精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西游记》 作者到底为谁?

我觉得其实不重要。我们读书,不过只是为了读书的内容,并非为了那作者。读书而不忘掉作者,那无所得于书。我向来主张,读书就好好读书的内容,除非你专门搞考据,那么作者身世等事,并不重要。

假设读《西游记》一直在纠结作者是不是吴承恩,读《红楼梦》一直纠结作者是不是曹雪芹,那实在是缘木求鱼。

何况,纠结并不能得出任何结果。

除非吴承恩、曹雪芹复起于地下,告诉你实情,否则你怎么都无法完全搞明白。就算他们复起于地下,吴承恩突然钻出来说,这锅不是我的,我没写过《西游记》!你岂不是又傻眼了?

这种纠结会让你分心,偏离了书的内容,心有隔阂,而无法理解。那读了岂不是白读。

我小时候认识很多农村老人,他们谈三国故事、西游故事,说得唾沫飞溅,大家很高兴,听者很愉悦,但没人在乎吴承恩、罗贯中,你若问他吴、罗事迹,他会说,这谁啊,管我屁事。

一本书,带给读者的应该是内容影响,除此之外,毫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