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学良

相对于打猪草、砍柴、拾粪、捡稻(麦)穗等生产劳动,挖(捡)蚯蚓,是大集体时代,农村儿童从事的一项冷门劳动项目之一。

挖(捡)蚯蚓干什么?当然不是用来钓鱼,也不是用来作为药材,而是南方水田地区人们用来喂养鸭子的,不知道其他地区是否也有用蚯蚓来喂鸭子的。

农村生产队时代,农村社员家庭喂不喂养鸡鸭猪?小编觉得,作为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有必要以亲身经历来还原历史事实,避免以讹传讹,或者故意误导、抹黑那个年代。

有人认为,大集体时代是极左时代,反映在农村发展副业这一块,就是禁止农村社员搞副业致富,说是要割资本主义尾巴,现在的不少电影作品、书籍也是这么说,加深了人们的印象。例如,前不久热播的一部电视剧中,说某地规定,农村社员家只能喂三只鸭子,三只以上就是走资本主义,要被割尾巴。小编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童年、少年时期刚好是生产队时代,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大集体时代,说禁止农民喂养家畜家禽都是瞎扯蛋。

小编的家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产队每户社员家都会喂养家畜家禽,理论上,没有数量和规模控制,鸡鸭猪等想喂多少就喂多少,虽说政策方面并没有限制,但现实中却不能做到规模养殖和以此来致富,一是养鸡养鸭养猪,成年社员主要任务是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家庭养殖只能是家中的老人和小孩承担,成年社员帮忙可以,但专门在家喂养,这是禁止的;二是那时喂养的畜禽,没有专供的饲料,除了野外的青草、昆虫外,也需要配比一些米糠、杂粮等,而那时社员家庭粮食(包括杂粮)紧张,畜禽喂养多了,成本上也喂养不起,所以,无论是从业人员还是经济成本决定了,在集体时代,农村社员家庭喂养畜禽是副业而不是主业。

每年开春时节,社员家会从集市上买来鸭苗,多的七八只左右,少的也有四五只,然后当作宝贝一样来喂养,喂养的重任就由家庭中的小孩子们来承担。

鸭子是种杂食性家禽,鸭苗刚买回来时,享受着较高的待遇,伴点米饭喂养,及至稍长,就不会用家里的粮食喂了,主要依靠野外的鱼虫、谷草等。为了喂养家里几只鸭子,我们什么都干过,在粪坑里捞蛆虫,这看起来有点恶心,可那肥美的蛆虫是最好的蛋白质,在稻田里捞浮萍,在溪沟坎处钓蛤蟆,这些都是鸭子爱吃的食物,且全部来自自然野外,不占用粮食,不需要额外的物力成本,鸭子的食物链中,蚯蚓也是其最喜爱的食物之一,所以挖(捡)蚯蚓,就成了生产队时期,孩童们的主要劳动之一。

蚯蚓在经过冬天的冬眠期后,开春后开始苏醒和活动,刚好与鸭子生长期同步,从那时起,我们就开始了挖(捡)蚯蚓之旅。

挖蚯蚓的工具简单,一张铁锄,最好是钉耙,不然容易把蚯蚓挖成两截,一个装蚯蚓的竹筒或者铁皮桶子。蚯蚓喜欢潮湿肥沃的菜园、耕地和粪堆,挖蚯蚓时专门往这些地方找寻。蚯蚓虽藏在地表下,但要找也容易,因为蚯蚓的屎要拉在地面上,形成一个小小的屎堆,很显眼的,从蚯蚓屎堆处下手,往往就有收获。

与相对劳神费力的挖蚯蚓相比,还有种更轻松的方式就是捡蚯蚓。分两种情况,一是犁田犁土翻耕时,地表、泥土下的蚯蚓被翻了出来,每次有这样的机会,农民犁田耕地时,后面就跟着四五个小孩子抢捡蚯蚓,最热闹最有意思的是犁水田,泥土翻过,那蚯蚓转眼之间就落在混浊的泥水中,大家就赶紧在泥水中摸和捞,混水捞蚯蚓,脸上和身上沾满了泥水。

另一种也是一种独特的捡蚯蚓现象。生产队油菜地收割完后,就准备栽种早稻,适逢南方梅雨季节,收割后的油菜田,要么是第二天准备犁田,先天晚上放了一丘水,要么是下大雨,田里雨水满了,第二天早上,绝对会出现这样的场景,田四周的田埂上,密密麻麻地爬满了蚯蚓,此时,你只管沿着田埂捡,捡完一圈后,又有蚯蚓源源不断地从水田里爬上来,捡完一桶后,赶紧回家倒到土堆后又再来捡,感觉是在捡钱一样的快乐和满足。

如果挖捡蚯蚓比较多,鸭子一餐吃不完,我们还会把它储存起来,随时备需。怎么个储存法?在家中小院里,垒一个松软的土堆,从外面挖(捡)回蚯蚓后,倒在土堆上,蚯蚓就会钻入到土堆中,然后,需要给鸭子喂料时,用锄头轻轻翻开土堆,里面的蚯蚓就露出来了,鸭子可以饱餐一顿。

生产队时代,挖捡蚯蚓是孩子们比较喜欢的劳动之一,它劳动强度不大,早上,挖(捡)一桶蚯蚓后去上学,下午放学后,又来到野外地里挖(捡)蚯蚓,比较自在。更重要的是,用蚯蚓喂养鸭子,几乎不要用什么物力成本,只单纯靠自己的勤劳,就把鸭子喂养大,或者丰富自家的餐桌,或者父母亲把鸭子拿到集市上卖掉,挣点零花钱,感觉特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