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里是《不平凡的思考力》,我是谢春霖。

今天我们要开始解决你人生中的第三个常见问题,就是:当你对未来感到迷茫的时候,当你感觉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时候,你该怎么办?

计划赶不上变化

计划赶不上变化

上一章我们讲了,面对一个目标,你得学会“以终为始”,制定一份详细的计划,并严格执行,才能达成,对吧。但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计划中的这个行为和结果之间,要有很强的因果关系,你知道目标是什么,也知道通过哪些步骤,是可以达成这个目标的,这里边有一种很强“确定性”存在。

但是,如果这种确定性消失了呢?

比如在七零年代,那时钱很值钱,谁家如果有一万块,在那个时候就是有钱人了,人称:万元户。

我爸有个同事,名叫老蒋,他当年就立志要成为“万元户”,于是,他就开始做计划,什么计划呢?

开源节流嘛!

因为是劳动模范,资历又比较老,他的工资,本身就比一般人要高,别人是30块,他每个月能拿到一百块左右。

但是,他几乎不用,衣服不买,车不坐,每顿饭都是泡饭加腐乳…把能省下的钱都省下了。

就这样坚持了七八年。终于,他在八十年代初,真的成为了一名万元户。

但是,好景不长…

随着改革开放,到了83、84年,很多人一个月的工资就超过1000块,换句话说,所谓的万元户,在那个时候已经变成了常态,这也就是大家一年的工资而已嘛。

所以,老蒋高兴了没几年,因为这个通货膨胀,他又从富人变回了普通人。

你看,计划是完成了,但是这个结果却和他当初想的不一样了,为什么?

计划能有效的两个前提

计划能有效的两个前提

因为计划能有效,它得有两个大前提:

第一,是这个目标得是靠谱的

你的计划,是为了实现目标,对吧?

但是如果这个目标本身就是错的呢?

那你越努力,可能就会离想要的越远。

可是,你为什么会定一个错误的目标呢?

因为那个目标你是基于你已有的认知来设定的,而你的认知是会改变的。

比如说,在70年代,大家的目标是“万元户”,而到了80年代,目标就变成了拥有一台黑白电视机、一辆凤凰牌的自行车,一块上海牌的手表,对吧?

人们为什么会有这些目标?

因为在那个时候,大家能看到的,能想到的最好的,就是这些东西。

可如果时代变了呢?

比如到了21世纪,你的梦想可能就变成了:要成为一名网红,或者一名职业的电竞玩家。而就在几年前,用于安放这些目标的软件、游戏,可能都还没有被开发出来。

所以,当环境变了,你的认知也会随之而发生改变,那么你当初设定的目标也就没有了意义,那个目标,在现在看来,可能就是一个错误的目标。

这是计划能有效的第一个前提,目标得是正确的。

第二,计划也必须是靠谱的

你可能会说:嗯?计划不靠谱?那是做计划的水平不行吧。

不完全是。

任何计划,都需要解决两个天大的问题,一个叫做“不确定性”,一个叫做“复杂性”,不然就很容易失败。

什么是“不确定性”?

比如,你创业的时候,你定了一个3年的计划,可是不到半年,这些计划就没有用了,为什么?因为市场变了,你们还没开发完的产品就已经被市场淘汰了,巨头们已经纷纷介入,用户已经被他们抢走了;或者,你们好不容易把产品做了出来,结果政府的一纸禁令,这类业务不能做了,你该怎么办?

你做计划的时候,你考虑的是现在的情况,是静止的,是不变的。而计划一旦开始,你就会发现,所有的一切都在改变,市场在变,用户在变,技术在变,政策在变,竞争对手也在改变。

这,就是计划的不确定性。

你可能会说,未来有很多不确定,那我就把计划做的再详细一些,把所有可能会发生情况都考虑进去,做很多个预案,行不行呢?

那,你就会遇到计划的第二个难题,叫做“复杂性”。

就是,你的计划会因为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而不断的膨胀,最终会膨胀到你无法执行的地步。

比如,我们国家刚建国的时候,为了避免重复的建设、企业的恶性竞争、工厂的倒闭、工人的失业、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等等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可能存在的各种不确定性,我们实行了多年的计划经济,通过顶层设计,来统一调配资源。

但效果怎么样呢?

确实,一开始很有用,计划经济的效率很高,我们国家在一片废墟中站了起来。但是,当市场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的时候,计划就会越做越细,而执行会开始变得越来越困难,很多因素不可控制,很多流程需要审批,很多对策反应缓慢,最终就导致了整个市场的效率非常低下,最终濒临崩溃。

这个就是计划的复杂性。

你看,未来充满着不确定,你的计划可能是不靠谱的,连目标都有可能是错的,那你该怎么办?

答案是:你需要使用演化策略。

演化

演化

什么是演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