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悬山顶的建筑……”视频中,一名老人穿着中山装、戴一副黑框眼镜,古建筑名词娓娓道来,语气平缓言语朴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年轻时的王永先在岩山寺勘察测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是王永先,今年73岁,土生土长的山西人。1972年开始从事山西省古建筑研究和保护工作,是古建领域的资深专家之一。而在网友眼中,他是严谨认真的“斗拱王爷爷”。

年逾古稀的古建专家搭上短视频快车

在6月24日最新发布的视频中,王永先站在了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龙门寺前。“这座悬山顶建筑,可以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五代时期的悬山顶建筑……”在2分钟的视频中,王永先结合眼前的建筑实例和手绘图,讲解了古建筑中“出际” 的概念,还解释了“悬山顶”和“硬山顶”之间的区别。在他的口中,听着有些艰深的古建名词变得平易近人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永先手绘的太原晋祠圣母殿部分斗拱

在外人看来,古建筑的测绘修缮是一份孤独又艰苦的工作。王永先并非建筑专业科班出身,只是在兢兢业业的工作生涯中不断学习,从而转化成一份热爱,延续至今。

“之前就是出书或者发表文章,总结我以前的研究成果和工作经验。但我发现受众比较少,一本专业书印得再好,受众就那么多,几千册已经算不错了。”在年轻人的建议下,他开始尝试用短视频的形式分享关于古建筑的点点滴滴。

每次录制,由他的老伴或女儿拍摄,他站在建筑前直接开讲,女儿完成后期剪辑。在短视频平台上,《零基础开始学习古建筑》系列已经更新至第10集,网友们对于古建筑的热情出乎王永先的意料。“学这个能感受文化自信”“感谢这些有情怀的大师,为我们保护好这些精美的古建”“喜欢古建筑但看不懂,能看到这么详细的讲解,真是太幸运了”……在评论区,王永先感受到网友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看视频的人各个年龄层都有,有中小学生,也有和我年龄差不多的老年人。以前都说古建筑冷门,现在反而逐渐变热。”

从斗拱开始的古建筑入门课

王永先解释称,古建筑和瓷器、字画不同,它是一种复合型的大型文物。而古建筑中构件很多,光名词、术语,几乎各朝各代都不同,因此学习起来确实比较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手持自制斗拱模型

斗拱是中国古建筑中的基本构件,与古建筑相濡以沫、留存千年。“我们在游览名胜古迹的时候,凡是上档次、高规格的古建筑,无一例外都有斗拱。比如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晋祠圣母殿等。如果把这些建筑中的斗拱拿掉,那么古建筑中那份雄浑、伟大和奇妙的感觉就没有了。”

在王永先看来,斗拱也是打开古建筑学习之门的金钥匙。“斗拱是古建筑中的基本结构,又涵盖了古建筑大木作的基本规律。通过学习斗拱,可以短期突破,然后循序渐进、逐渐深入。”

今年4月2日,王永先发布了直播教学计划,列出9个古建相关知识话题。根据投票结果,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古建名词术语科普、《营造法式》重点翻译解读、游学中国古代建筑史。山西共有古建筑文物28027处,是全国古建筑遗存最多的省份,且时代序列完整、品类众多、形制齐全。万千建筑实例就在眼前,也给他提供了最好的舞台。

与古建结缘半世纪,多亏中学时打下美术功底

在王永先看来,与古建筑相遇,像是阴差阳错的安排。1972年,他听说当时的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在招人。“我也没打听清楚就跑去了。哪知道他们招的是展览讲解员,要求普通话讲得好,还要求是女生。面试老师知道其他岗位也缺人手,但要有美术基础,现场出题考我速写人物肖像和室内透视关系。”

这对王永先来说不算难事。从小就喜欢画画的他,中学课余时间,美术老师给他开小灶,几乎每天下课后都要和美术班学生一起加练两三个小时,学习素描、色彩、人物画、静物画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凭着中学时打下的美术基础,1972年秋,王永先入职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古建队,开始从事全省地上文物、古建筑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工作不久,他就参与了山西临汾洪洞县广胜寺的勘察、测量以及绘图工作。之后还参与了古代壁画临摹任务,临摹了包括永乐宫元代壁画,岩山寺金代壁画、佛光寺唐代壁画等。

在从事文物古建保护研究40多年间,王永先曾任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山西省文物局古建工程管理总负责人、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会员等职务。

2000年,王永先从山西省文物局退休,但手上的工作却没停下来。“本来退休是要享受下老年人的慢生活,但总有一种职业使命感推着我继续忙下去。”

分享有意义,盼望与更多年轻人共赏古建文化

山西有“中国古建筑宝库”之称。“这么多古建筑留存在山西,是我们山西人的骄傲和自豪。但我同时作为一名山西的文物工作者,更是感到重任在肩。”王永先说,退休后能够集中更多时间和精力,把之前几十年的工作研究的经验,特别是以前向老工匠请教得来的绝招绝技整理出来。“把这些东西记录下来,通过写专著、发表杂志文章,后来又通过网络和全国文博爱好者、青少年分享,我觉得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正在进行中的空中课堂教学外,王永先还为一本书倾尽全力。“正在写一本关于中国古建筑斗拱史的书,文稿已经成型,大约30多万字,还有700多幅彩色照片,以及200多幅我自己的手绘图。希望能发表出版,让更多文博爱好者,更多年轻人,共享我毕生知识积累和实践经验,共赏中国古建文化。”

现代快报+记者 蔡梦莹

(受访者供图)

(校对 胡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