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周总理
1976年的4月,北京城灰蒙蒙的,乍暖还寒,往年到了这个节令,人们早就穿上了春装。但这年,由于冷空气的入侵,大部分人还穿着棉衣。
街上听不到欢快的笑声,也没有车水马龙的景象,除了高速运转的宣传机器,似乎一切都在忧郁中睡着了。
距离周总理逝世,已过去4个月,但这种悲痛仍然蔓延在每个人心头,本来不喧嚣的街头比往日更加安静些。
周秉德回忆伯父往事
大概是1974年5月底,刚刚从外地回到北京的周秉德,收到邓颖超的电话:“中午回家吃饭,我和伯父在家等你。”
不久前,周秉德就知道周总理病重的消息,本来他回来就是要去看望伯父的,如今收到邓颖超的邀请,周秉德高兴极了。
但周秉德心里极其难受,她看到日历上显眼的字“星期五”,这也不是周末,为什么“七妈”会突然邀请自己呢。
会不会是周总理病重?或者是有什么事情了?周秉德不敢多想,她把所有的原因都归结为一点:周总理想念自己的侄女了。
其实周总理和邓颖超十分喜欢孩子,包括周秉德在内,很长一段时间都生活在西花厅,西花厅每日都有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周秉德带着这种简单的想法来到西花厅,刚进门,邓颖超就拉着周秉德的手,高兴地对厨房的师傅说:“今天秉德来了,加一个菜。”
周秉德十分高兴,因为她又听到了熟悉的声音,几十年来,餐桌上的饭菜也从未变过,还是如此简单,即便是有客人来,周总理也只是多加一个菜,从未改变过原有的菜单。
嘘寒问暖之际,邓颖超从屋子里拿出来一个面包递给周秉德:“这是别人送来的,你尝尝。”
周秉德咬了一口,又香又脆,十分好吃,她高兴地说道:“太好吃了。”
邓颖超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这是邓小平同志刚刚从法国带回来的。邓颖超说:“你伯伯当年和小平同志都在法国留学,这么多年来,小平同志还记着带回来几个面包,真是有心有了。”
周秉德点点头,要寻周总理。
“他在忙,等忙完就来吃饭。”邓颖超脱口而出。
“我想念伯伯。”周秉德倚在邓颖超身边,纵然现在已经长大了,但她看着七妈脸上的皱纹,看着七妈头上的白发,心中心疼无比。
时间接近晌午,周总理在家宴上姗姗来迟,还没有进门,周秉德就靠在门上等着,看到伯父那一刻,她的泪水夺眶而出。
“秉德啊。”周总理说道。
周秉德擦着泪说:“伯父,您怎么瘦成这样子了,脸色也苍白了很多。”
周总理笑着说:“伯父这身体好着呢,你就别担心了。”
周秉德虽然在他们心里只是个孩子,但她有责任让伯父注意身体,她严肃地说:“伯伯,您不是年轻小伙子了,都70多了,不能这么拼命了。”说着,周秉德又走到邓颖超面前,挽着邓颖超的胳膊说:“七妈,你说我说的对不对。”
邓颖超便顺着周秉德的话说:“恩来,秉德说得对,你得注意休息啊。”邓颖超说在嘴上,痛在心里,她和周恩来风雨同舟几十年,周恩来是什么性格,邓颖超再熟悉不过了。
但周总理却不以为然,他说:“你们不知道啊,现在小平同志出山了,刚在外交上打了个大胜仗,我可以听主席的话,安心去住院了。”
听到“住院”二字,周秉德心里一紧,她赶紧去拉着伯父的胳膊说:“伯父,您必须去好好住院,晚上去睡个好觉,我以后要监督你。”
周总理疾病缠身,癌细胞已经到处扩散,听到侄女如此一句话,真是死而无憾了。
饭桌上,周总理不知道怎么的,突然说了一句:“秉德,这次我去住院,以后咱们见面的时间就少了。”
周秉德不知道伯父为什么突然这么说,她知道伯父的病情一定很严重。
临走时,周总理又从相册里找出来一张照片递给周秉德,他说:“这张照片是我和七妈去年在大寨拍的,我觉得还不错,送给你吧。”
照片上的周总理右手叉腰,在日光下皱着眉头站着,看起来精神抖擞,笑容十分明显,周秉德把这张照片收藏了很久。
永久的纪念
1975年底,康生病逝,从来没有对周总理隐瞒病情的警卫第一次对周总理隐瞒了真相,他们担心这些消息会让周总理受到更大的刺激。
邓颖超曾对周秉德说过当时周总理的病情,大概是1975年9月20日手术后,发现癌细胞已经全面转移了。
这意味着,周总理的癌症已经到了最后阶段,甚至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在北京病逝。
周总理逝世,举国悲痛,甚至这个消息震撼了全世界。
中央马上开始商讨周总理的后事问题,准备为周总理举办一场大型的丧礼,但是这时候,邓颖超的一句话打破了平静。
邓颖超对中央说了周总理的三个遗言。第一,不举办遗体告别仪式,第二,不举行追悼会,第三,不保留骨灰,把骨灰撒入祖国大地。
这三个要求一说出来,很多人当即不同意,尤其是叶剑英,叶剑英认为,这种最高领导人逝世不保留骨灰的先例,从未有过,更不能从周总理这里开头。
邓颖超一再表示,这是她和周总理约定的,两个人挚爱一生,她去世也不会保留骨灰。
但她的这三个要求,始终得不到大家的同意。
要知道,中国人讲究的就是落叶归根,后辈们纪念祖先有三种方式,一是有故居,二是有墓碑,三是有后人。
在周总理生前,他多次反对他的故居对外开放,不希望成为“纪念地”,所以,如果周总理不留骨灰,意味着这个名字可能会沉浸了历史中。
作为周总理的侄女,周秉德也不希望这样,周总理把一生都奉献给了革命事业,把一生的精力献给了祖国啊。
多年以后,《周恩来年谱》中记载了周总理当年真实的遗言。
原来,周恩来在和叶剑英谈话时,就曾说过自己的身后事,他说:“我死以后,要注意斗争方法,千万不能把权力落在他们手中。”
不仅如此,周总理还对医护人员说:“现在对待癌症还没有很好的办法,你们记住,我死以后,要对我的身体好好解剖,好好研究,可以对中国的医学事业做点贡献,我很高兴的。”
不知当年医护人员听到这些话是何种心情,周秉德以后看到这些话,早已经泪流不止。
邓颖超对周秉德透露,周总理病重时,尤其是临终前最痛苦的一段时间,他和邓颖超倚在病床上,一起吟唱《国际歌》。
对一个患有绝症的病人来说,谁可以有如此惊人的毅力坚持工作,而且还把身后事交代的如此清楚,想必也正是那时,他对爱人邓颖超说了那个伟大的遗言。
最后,还是毛主席亲自批示,对于周总理的遗言,要保持尊重,但是遗体告别仪式和追悼会,要照常开。
就这样,伟大的周总理,成为了不留骨灰第一人。
周秉德说:“那十年,是伯伯最后十年,也是他一生最辉煌,最无奈,最痛苦的十年。但他靠着惊人的毅力,保持了大局的稳定。”
在周总理的追悼会上,邓颖超抱着骨灰盒,是哭成泪人,邓小平同志致悼词。
遗憾的是,毛主席没有参加追悼会。毛主席的秘书张玉凤回忆,当时她问过毛主席:“您去参加周总理的追悼会吗?”毛主席撑着身体,想站却怎么也站不起来,他着急地拍着自己的大腿说:“我也站不起来了!”
毛主席已经83岁高龄,他面对如此窘境,老泪纵横。
周总理的身后事
周总理的追悼会后,工作人员按照遗愿,把骨灰分成四份,撒在了祖国大地,除了北京密云水库和天津,还有黄河入海口等地。
这些,也都是几十年后才公开的,主要是担心当时有人把这些地方当成纪念地,这样就违背了周总理的愿望。
1992年,周总理的夫人邓颖超去世,她的遗愿和周总理一样,也是不保留骨灰,西花厅送走了它的女主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很多年后,周秉德无意间看到一篇文章,名叫《大无大有周恩来》,她看到里面的一些话,受到了巨大的震动。
文章说,周总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死后不留骨灰的人,而且生前多次告诉故乡人,不允许游客去他住过的旧居参观。
没有骨灰,自然也就没有埋灰之处,也就没有墓和碑了,这种鞠躬尽瘁,只讲奉献的人,自古以来从未有过。
周总理一生干干净净,就算走,也什么也不留,敢问谁可以做到如此高尚?几乎没有。
这篇文章还写了这样一句话:斯人已逝,已是天大的遗憾,一个曾经改变了中国,让世界天翻地覆的伟人,却一点骨灰都没有留下,这种巨大的反差,让人心中一落千丈。
但是在这篇文章的最后,作者写道:
虽然后人不能尽续先人的功德才智,但对于世人来说,无声的东西更值得怀念,因为这么多年来,任何后代都可以清楚知道一个伟大的名字,周恩来。他永远值得人怀念。
周秉德觉得,很多人此前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一如文章中的一个观点:这是生命的哲学,周总理的名字将会永远陪伴着中国人。
一如一个诗人说的那样: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