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两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一是叶檀在镜头前讲述自己罹患乳腺癌,一是吴晓波频道公号又被封了。
看到叶檀在镜头上憔悴而强打精神的样子,不由想起20年前与她在东方早报共事的点点滴滴。
那时候的她,是多么意气风发啊。当年是她把我招进早报评论部的,她是部门负责人。当时,她有意地让我做一篇稿子看看,做完后,她挺认可。这就算面试了,非常爽快。
在和她共事期间,每天听她讲对时事大局的观点,部门内部也经常讨论,总体气氛自由而活跃。后来,她辞职去了《每日经济新闻》,成为每经最勤奋和最有名的评论员。
在媒体上经常看到她署名叶檀的文章,但是我们几乎没有联系。印象中有一次,她打电话问某个人的联系方式,稍微聊了几句。对她的文章观点,我经常有不认同的地方。但对她当年的关心照顾,常怀感激之情。
希望她早日战胜病魔,重返工作。不过,我是觉得,她还是太拼了。她在视频里说,医生早就让她注意身体状况,而她直到做直播疼得站不起身了,才去医院诊治。她说,每天一睁开眼,就要十几万的开支。可见,她强撑着不上医院,跟工作压力和责任感有关。
我不知道她的团队规模和经营如何,显然她也不是纯粹为了赚钱而这么拼命。她或许是把这当做了一项事业,就像在报社里发表文章,不单纯是为了赚稿费一样。只是,在新媒体时代,把文字当做事业,可以说走的是最难的一条路。
如今,能在文章中获得言说的快感和传播价值的成就感,越来越少了。如果自己还是一个自媒体(公司)负责人,更多的精力恐怕都是在如何躲过各种“雷区”上面。如果不能避开“雷区”,过去好不容易积攒的用户可能一夜归零,公司自然也难于维续。
吴晓波频道也是如此。去年,吴晓波频道就被封了三个月。期间,频道带着公司小伙伴们到处去实地考察工厂,好像人员没怎么调整。至少,跟我打交道的小伙伴们都还“在线”。
这一次,不知道吴晓波兄能否挺得住。频道每天的开支,也是非常高的。这么多号人,一夜之间就没事可干了,我看了都感到焦虑。
我和吴晓波也是在东早结缘的。那时候,他是东方早报浙江分社的总编。上海这边让我约他给早报评论版写专栏。每次到约定时间,他的文章总是如期送达邮箱,几乎一字都不用改。
后来,我离开上海到了杭州日报,彼此联系就少了。记得有一次他做东请我和吕明合吃饭,究竟是为了什么事情我也忘记了。
2015年6月,我离开杭州日报,刚入职钱江晚报,正好去成都青城山参加一个活动的期间,他打了个电话给我,让我在吴晓波频道上主持一个财经日日评的栏目。那时候,我对财经了解并不多,但还是勉力答应了下来。
刚给财经日日评撰稿的时候,我在晓波当时的办公点和他匆匆见了一面。记得他发起了一个创业基金会,那天正好是启动的日子。
我们在包厢里聊了一会儿,他从手机上翻出财新杂志接手原先由汇丰银行赞助的中国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冠名权的消息,问我怎么看。我一知半解地说了一通,他也简单说了几句,就扯开去聊别的了。
那时候,冰川思想库还没有成立,我就想着做个两三年看看。没想到,这一做就是八年时间,连我自己都觉得很意外。
这期间,我跟晓波也没再坐下来聊过,他也几乎没有就栏目提出过什么具体意见。晓波团队里的频道总编,从魏丹荑到郑媛眉再到何梦飞,也都非常尊重我的意见。外界对晓波兄有一些这样那样的评价,但从我的体会来讲,像他这样尊重写作者的人,真的很少见,我真心钦佩这一点。
实际上,频道对栏目和文章的要求非常严格,甚至比传统媒体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我接触的自媒体大号中,除了吴晓波频道,我就没见过有聘请专业审校来为文章把关的。
就我的理解,晓波本质上还是一个新闻人和知识分子。大概也是因为这样,这两年他总是给频道“惹麻烦”。频道两次被封,都是因为他的文章。你说他不明白这其中的风险吗,当然不是。可他就是“忍不住”要说,我太理解这种心情了。
不光是他,叶檀其实也是。这么多年的新闻从业经历,让他们心底都有一种自觉意识,觉得这个社会(经济)的好坏,他们是有责任说出真相的。观点对错另说,但这种责任意识,在当下已经是一种稀缺精神。
毕竟是新闻人,毕竟是知识分子。他们不说,难道任由某些夹头、叼盘胡说八道?只不过,两个财经“顶流”——都是被总理接见问策过的财经作家,一个干到重症躺进医院,一个干到被封号,这其中的符号与寓意,不言而喻。
最近,关于要不要报考新闻专业,引起很多讨论。看了半天,其实都是各说各话,大家讨论的新闻专业,究竟是哪个“新闻专业”,恐怕都不一样。要我说,真正有新闻专业意识的,不必在机构媒体,也不一定非得从院校专业习得。
谁能够写出这个时代的真相的作品,就是新闻,也是以后的历史。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