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徐悲鸿(1895-1953)。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社会现实的描绘而为人所知。
1928年,徐悲鸿来到北京,担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的院长。但在他到来之前,学生们曾进行了一次投票,选举他们心目中的院长人选。结果,林风眠获得了111票,而徐悲鸿只得到了15票。
这或许并不奇怪。因为徐悲鸿的重要作品总是充满了苦涩和对社会不满的情感,而学生们年轻,更偏好浪漫主义的艺术。他们并不喜欢徐悲鸿的风格。但在这个世界上,总是需要有人扮演苦逼的角色。
徐悲鸿来自屺亭桥镇,出身贫困。他曾说过,要为人生而艺术。他亲眼目睹了社会底层的现实,总是能感受到那些受苦的人们的痛苦。即使在画美女时,他的作品也透露出一种苦情的感觉。
他总是笨拙地选择那些不受欢迎的艺术道路,画那些与现实有关的题材,就像一个正统的大家长。他的作品引发了社会上层人士的不满,因为他们不喜欢看到那些真实而残酷的画面。
徐悲鸿的艺术追求和对社会的关注使他成为了一个有争议的艺术家。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了那些无声的呼喊,他的画作透露出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深思。
正因为如此,徐悲鸿的作品才能触动人心,引发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他的艺术超越了个人的喜好和时代的审美标准,成为了一种强烈的艺术表达和社会意义的体现。
2、张大千(1899-1983)是一位艺术家,他的艺术品价值很难界定,因此市场形成了一种粗略的定价策略,即根据艺术家本人的知名度来判断他的艺术水平。
张大千之所以在普通大众中享有知名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有许多传奇性的故事。他曾经被劫持为匪徒,后来又成为僧侣。有人相信他是灵猴转世,还有传闻说他在苏州养过老虎。他拜师学艺于上海,曾居住在颐和园和青城山,最后远赴巴西,辗转北美,最终定居在台湾。他年轻时曾以仿石涛的画作骗过黄宾虹和吴湖帆。他先后有四个妻子和两个情人,还有一个与他关系曖昧的李秋君。这些故事都非常容易传播,因此他在这些话题中留下了永恒的印记。
张大千的人格魅力也是他赢得盛名的重要原因。他有很多朋友和门徒,对待每个人都以恩义为先,一生没有敌人。当然,市场对他的认可不仅仅是因为他的人格魅力,藏家最重视的还是他的作品本身。
徐悲鸿曾经称赞张大千是“五百年来一大千”,这说明了张大千在艺术上的成就。
张大千的画艺可谓是独具匠心。他不仅能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师法古人,还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他曾以仿古画作欺骗了著名的收藏家吴湖帆,他的书法也创造了别开生面的“大千体”。他的绘画艺术精湛绝伦,尤其在人物画和花鸟画方面达到了极高水平,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他的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工笔画、写意画、泼墨画和书法无一不精湛,甚至在晚年还独创了引人注目的青绿泼彩画法。与同时代的画家相比,大多数只擅长某一类题材或技法,而张大千的艺术成就却显得非常突出。他的艺术涵盖了山水、花鸟、人物、工笔、写意、泼墨和书法等各个领域,展现出了极高的技艺。与此同时,他在晚年还创造了一种震撼人心的青绿泼彩画法。
相比之下,同时代的其他画家大多只擅长某一类题材或者只掌握一门绝技,而张大千在艺术上的多元才华显得格外突出。就像商品市场上有大众品和小众品之分,艺术品也有类似的情况。
张大千的画作在艺术性和市场接受度上达到了精妙的平衡。他的线条流畅圆熟,同时又融入了生拙趣味,不落于俗套。他的画面色彩优美鲜艳,却以唐宋时期的审美标准为依据,展现出高古而不凡的特质。
他完美地融合了优美和壮美的元素,使得市场对他的作品极为接受。他的画作中的标志性元素,如荷花、唐宋仕女和独特的书法风格,不断地重复出现,成为人们牢记的象征。
总而言之,张大千是一位卓越的艺术家,他以其丰富的艺术才华和独特的创作风格赢得了盛誉。他的作品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卓越水平,同时也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他的艺术成就和个人魅力使他成为了艺术界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3、齐白石(1864─1957) 齐白石是中国近现代艺术市场的领军人物,他的作品不仅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升值势头,而且具有抗跌的特点。无论是从2块银元到九亿人民币,齐白石的作品价格一直在不断攀升,创造了一个个投资神话。因此,无论何时购买齐白石的作品,都不算太晚。
他的绘画风格延续了文人画的写意传统,但他又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形式。他先通过写实描绘,然后再以写意手法表现,之后再回归写实,达到形与神的完美结合。更为独特的是,他在同一幅画作中将大胆写意的花卉与极为精细的草虫相结合,形成了他独创的工虫花卉。
齐白石的艺术风格独特而个性鲜明,他在绘画中追求着一种自由、豪放和不拘一格的创作方式。他擅长绘制花鸟画和山水画,作品充满了生动、鲜活的气息,表现出丰富的情感和艺术表现力。
齐白石的画作以独特的笔墨和形式表达了他对自然界的独特理解和感悟。他运用夸张和变形的手法,将花鸟的形象赋予了戏剧性和表现力,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艺术形态。
齐白石的作品充满了幽默、趣味和生命力,他通过形象的夸张和构图的变异,赋予作品一种独特的视觉冲击力。他善于捕捉自然界的细节和气息,通过简练而精准的笔触,将生命的力量和美感完美地表现在画布上。
齐白石对色彩的运用也极具个人特色,他善于运用鲜明、丰富的色彩,使画作充满了活力和张力。他的作品常常以明快、大胆的色彩组合,创造出丰富而富有张力的画面效果。
齐白石的艺术成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赏。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艺术展览,并荣获多个奖项。他的艺术影响力超越了时代和国界,在国内外艺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艺术成就,齐白石的人格魅力和坚守初心的品质也广受赞誉。他一生坚守着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始终保持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传承。他对后辈艺术家的悉心教导和指导,使他成为一位备受尊敬和爱戴的导师。
4、黄宾虹(1865—1955)。他是一位艺术家,被誉为传统中国画的笔墨最高境界。黄宾虹以“浑厚华滋”闻名,他的作品凝聚了浓郁的艺术氛围。他善用宿墨、秃笔等各种技法,将山体的结构拆解,用高质量的线条重新构建。
黄宾虹符合传统中国画大师的标准,无论是养墨的罐子还是他所钟爱的秃笔,他对艺术的理解和追求都是完全中国式的。然而,黄宾虹晚年的画作却与他早期学习的新安画派的传统山水有所不同。在他的画中,山不再是山,水不再是水。他将图像彻底打散,重新诠释。这些图像重新演绎的方式与西方的印象派惊人地相似。尽管黄宾虹可能并没有刻意借鉴印象派,但好的艺术似乎总会有着不谋而合的奇妙。
黄宾虹以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艺术的独特追求在艺术界独树一帜。他的作品既继承了传统中国画的精髓,又展现出了与西方艺术的契合之处。在中国画坛,黄宾虹以他的创新和独特追求独树一帜。他的艺术作品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既继承了传统中国画的精髓,又展现出与西方艺术的对话和碰撞。
5、潘天寿(1897-1971)。在拍卖场上,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潘天寿的作品,它们通常是一些零碎的小品,比如画两只小鸡或几笔兰花等。然而,这些作品的拍卖价格常常让人咋舌。即便是一尺左右大小的作品,两只小鸡的画作,拍卖价超过一百万是很正常的,这在其他近现代画家身上几乎无法想象,甚至比齐白石的作品还要贵。
所以,当中国嘉德拍卖公司拍卖了潘天寿的《鹰石山花图》,以超过两亿元的价格成交时,很多人在没有亲眼见到原作的情况下不禁疑惑,为什么这幅画这么贵呢?
当然,首先是因为画得好。潘天寿的作品中蕴含了独特的"民族翰骨"。当毛笔在纸上行走时,留下了奇妙的痕迹,干湿浓淡,峰回路转,画面外表现出筋骨,内在则有骨气,带有中国文化基因的独特质感。
潘天寿热爱这种线条,他喜欢软笔勾勒出的生动风骨。因此,在他的画作中,大块的山石、秃鹫和蟾蜍,甚至是微小的山花和细长的杂草,都充满了精神和力量。这种线条,凝聚了精气神、筋骨和皮肤,它们自带一种防伪标识。与仿品相比,从气势上看,仿佛一下子就失去了几分魅力,相形见绌。
与许多同时代的画家相比,他们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而感到自卑,或者因为政治环境的要求而改变自己的绘画风格,潘天寿选择了成为一个不盲从、不顺从的人。这需要他有强大的内心和对传统文化、对这种线条的热爱。
所以他的作品不仅仅是艺术表达,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他敢于追求自己内心真实的艺术风格,不受时代潮流和外界评价的左右。正是这种不妥协的精神,使得潘天寿的作品独树一帜,充满独特的个性和力量。
潘天寿的艺术也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他对线条的运用,不仅具有笔墨的技巧,更凝聚着中国绘画的哲学思想。他的作品中,不仅有山水的壮美,还有花鸟的生动。他的画笔灵动自如,将传统题材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和现代感。
正是因为这些独特之处,潘天寿的作品在市场上备受追捧。拍卖会上,他的作品经常创造高价成交,引起了广大收藏家的关注和追逐。他的画作不仅是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的象征。
潘天寿作为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不仅在技巧和表现力上令人赞叹,更重要的是他敢于追求自己的艺术真实,坚守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以独特的线条风格塑造了自己的艺术语言。他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性,更具有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正因如此,潘天寿的作品在当代艺术市场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和价值。
6、林风眠(1900-1991)一位开创性的艺术家。林风眠以其独特的艺术探索而闻名,他是最早引进西方艺术语言、用西方材料和技法来改造中国画的艺术家之一。在他25岁自费留学巴黎并回国的那一年,他就被蔡元培选为北平艺专(现为中央美术学院)的校长。蔡元培的开明包容与林风眠的追求自由真实的艺术理念相得益彰,正是这种理念的结合,使得林风眠邀请了当时名气并不显著的齐白石来担任教授,因为他欣赏齐白石作品中自由奔放的生命力。
林风眠一生致力于以西方现代艺术和现代意识来改良中国画。然而,我不愿将他的艺术局限于这个狭隘的观点。当他放弃美术教育,决定成为一名纯粹的画家时,他或许对艺术的世俗化功能已经失去了信心。他不断地画画,只是为了表达内心的孤独。这种孤独就是他的诗意。林风眠最钟爱画孤雁,那个孤独而坚强的身影,仿佛就是他的画笔。不论是用油彩还是水墨,他所绘制的都是东方的意境,那种飘渺、难以言喻的意境,就像天空中独自飞翔的一只海鸥。
林风眠的艺术思想和作品风格独树一帜,他通过对西方艺术的吸收和融合,以及对东方意境的表达,开辟了全新的艺术路径。他的作品不仅具有视觉上的美感,更蕴含着深刻的内涵和情感。他的艺术代表了对自由和真实的追求,以及对孤独和诗意的感悟。
7、傅抱石(1904-1965)学画的人都会面临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如何面对前辈艺术家的作品。傅抱石也不例外。他最初学习山水画时主要模仿石涛的作品,然后追求宋元山水的风格,同时还吸收了王蒙、倪瓒、梅清、程邃、龚贤等名家的技法,甚至融入了西洋水彩画和日本浮世绘的元素。但真正让他找到自己的艺术风格的,是他在重庆金刚坡的居住经历。在那段时间里,他每天观摹巴山蜀雨,当地高山在苍茫烟雨中显得遥远而美丽。通过无数次的尝试,傅抱石终于领悟到了自己的独特技法——“抱石皴”。
过去的那些画家就像是一座高山,而历史上有许多默默无闻的画家,并不是因为他们画得不好,而是被传统束缚住了。这些名家本身就像是一座高峰,当你站在他们之上时,他们就在你脚下,你可以俯瞰无数峰峦。但当你跪在他们面前时,他们却成为了你的障碍,你一片茫然,看不到前路。
那么,你敢不敢攀登这座高山?敢不敢在尊重传统的同时,将它踩在脚下?傅抱石就有这种勇气和决心。
他敢于突破传统束缚,勇于探索自己的艺术道路。他不仅学习前人的经验,还将各种不同的绘画技法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傅抱石的勇敢和创新,让他成为了一位杰出的画家,他的作品充满了自由和活力。
8、李可染(1907-1989) 李可染是中国现代画坛上的一位杰出艺术家,他的画作以山水画和人物画为主。他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独到的创作理念,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追求深深影响了他的绘画作品。
李可染的山水画充满了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气息。他擅长运用水墨和色彩的对比来表现山水的深远和广阔。他的笔触简练而富有力量感,能够准确地表现山川的起伏和水流的奔涌。他的画作常常给人以宁静和超越现实的感觉,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和神秘。
李可染的人物画也同样精彩。他能够捕捉人物的神情和气质,通过简洁而精确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形象和特征。他的人物画带有一种独特的情感和内涵,展现了人物的个性和生命力。李可染的人物画常常给人以温暖和亲近的感觉,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真实的情感表达,打动了观者的心灵。
李可染的艺术成就备受认可。他多次在国内外艺术展览中获奖,并成为中国画坛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画作在艺术市场上也取得了很高的价值,成为收藏家们争相追捧的对象。
9、陆俨少(1909-1993)是一位在山水画领域中独具创新的艺术家。他创造了两种新的技法,其中之一是“留白”,通过运用水墨留出白痕,表现云雾、泉水、山径和浪花等元素。这一技法最早出现于他1964年在皖南的写生作品中。陆俨少将留白与墨色相结合,形成了他另一种独特的技法,被称为“墨块”。墨块是以浓墨积点成块的方式,与留白的虚的抽象形成有机的对比,二者相互配搭,创造出千变万化的气象。
晚年的陆俨少的画风经历了从早期的缜密娟秀转变为浑厚老辣的演变。他的山水作品在此时更加强调意味和动感的表达,但并不脱离对具体形象的刻画。留白技法也更加成熟,传统的留白一般用于表现积雪、云气等,而陆俨少将留白融入画面结构的一部分,通过留白来突出重点,省略不必要的笔墨。
对于“老年变法”的探索,陆俨少并不焦虑。他说:“所谓老年变法,不在面目之间。如得其理,由此而进,不激不挠,轨辙自得,其极也,自有水到渠成之乐。”他在80岁时创作的《黄山揽胜》图中展现了这种水到渠成的境界。他运用简练的笔墨,在变幻的烟云中有条不紊地展现了黄山的崇山峻岭。画中的线条清晰而有力,繁简轻重、浓淡干湿、疏密提按,变化万千。画中的留白和墨块也是亮点之一,他在点线留白之间运用墨块增加画面的分量,同时压住留白,使其更加稳重,形成强烈的流动感。
总的来说,陆俨少的画作和诗歌、书法一样,都注重节奏感和韵律感。他曾强调:“十分功夫,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这种对于艺术的追求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和生命力。陆俨少不仅在传统山水画中创造了新的技法和表现手法,而且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使自己的艺术风格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一幅山水画,更是一种节奏和韵律的呈现。他善于运用墨色的浓淡、干湿,以及笔触的起伏和变化,创造出画面中流动的动感和舞蹈的节奏。同时,他巧妙地运用留白和墨块,使画面呈现出一种虚实相间、变化多端的美感。
在他晚年的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艺术的深刻理解和超越传统的勇气。他不局限于山水画的传统形式,而是通过对线条、墨色和留白的巧妙运用,赋予作品更深层次的意蕴和表达。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浓郁的老辣和沉稳,同时又蕴含着生命的活力和变化的力量。
对于艺术家来说,年龄并不是束缚创作的限制,而是一种积累和转化的契机。陆俨少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始终保持着对于新变化和新尝试的开放心态。他在艺术的探索中找到了自己的突破口和独特之处,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陆俨少是一位在山水画领域有着重要影响的艺术家。他的创新技法和勇于突破的精神为中国画带来了新的活力和表现方式。通过他的作品,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对于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特的艺术魅力。陆俨少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思路,为后人树立了榜样,成为了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10、吴冠中(1919-2010)——不拘一格的艺术家。
吴冠中这位艺术家常常引起艺术界的争议和讨论。传统派认为他不懂绘画,不善用笔。他自己也曾说过“笔墨等于零”,这一句话可谓狠狠地打击了传统派的自尊心,令他们咬牙切齿。
而喜欢吴冠中的新派人士则会说,你们这些人还在用传统的标准来评价他,殊不知他的作品根本就不属于传统的中国画。
一般的观众多半会表示,哎呀,他的画真好看!于是,吴冠中的作品被印在衣服上、盘子上,还有无数廉价的复制品和挂画。吴冠中系列的艺术衍生品销量最好,最受欢迎。
吴冠中的人生经历有点像他的市场,从默默无闻到一举成名,再到事业低谷,最终又再次崛起。他凭借的全是他自身和他的艺术中那股坚定的倔强精神。
晚年的吴冠中曾说:“尽管我的身体正在衰老,但我的情感并没有麻木。我的大脑中总是涌现出涟漪和波涛。这些涟漪和波涛是我的创作动力,但它们无法撼动逐渐衰弱的身躯,这是一种性格上的悲哀,一种无可奈何的境地。”
他强烈、简单、坦诚,哪怕是独自一人前行,也坚持追求自己心中的美,从不妥协,从不屈服。
吴冠中的珍贵之处在于他敢于不墨守成规,敢于只顾内心的呼唤,并且一直坚持到底。他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个人魅力,在艺术创作中独辟蹊径,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别样的艺术画卷。无论是他的画作还是他的人生,都散发着勇气和真诚的光芒,激励着我们追求独立思考和真实表达的精神。
吴冠中——突破传统的艺术探索者
一个以其突破传统而闻名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常引起艺术界的争议和讨论,但正是他敢于挑战常规,勇于突破,才让他成为一位备受推崇的艺术探索者。
传统派批评他不懂绘画,认为他不善用笔。吴冠中也曾在一次谈话中说过“笔墨等于零”,这番话彻底颠覆了传统派对艺术的看法,让他们感到愤怒不已。
然而,新派人士却对他赞赏有加。他们认为,用传统的标准来评价吴冠中是不公平的,因为他的作品并不局限于传统的中国画。
而普通观众大多喜欢他的作品,认为它们美轮美奂。吴冠中的作品在衣物、盘子等物件上印刷,无数廉价复制品也被挂在墙上。吴冠中的艺术衍生品成为市场上最畅销的产品。
吴冠中的人生经历就像他的市场一样,起伏不定。他从默默无闻到声名鹊起,再到事业低谷,然后重新崛起。这一切都源于他内心深处那股顽强的精神。
晚年的吴冠中曾说:“即使我的身体渐渐衰老,但我的情感并没有麻木。我的思维仍然充满涟漪和波涛。这些涟漪和波涛是我创作的动力,然而它们无法撼动即将衰退的身躯,这是一种性格上的悲哀,一种无奈的境遇。”
他坚定而简单,始终如一地追求内心所向。他不屈服于常规,不妥协于传统。吴冠中的珍贵之处在于他勇于突破束缚,只顾自己内心的呼唤,并坚持不懈。
吴冠中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个人魅力,开创了一条崭新的艺术道路。他的作品散发着勇气和真诚的光芒,激励着我们追求独立思考和表达内心真实的勇气。他不仅在艺术创作中勇敢地探索,还在生活中展现出坚毅的品质。
吴冠中的珍贵之处在于他的创作敢于冲破束缚,勇于挑战艺术界的传统观念。他不追求赞同和妥协,而是坚守自己的独特视角,坚信艺术是自由表达的媒介。
他的作品充满了想象力和创意,不拘泥于形式和规则。他大胆尝试新的艺术语言和技巧,将传统与现代元素巧妙结合,创造出独具个性和深度的艺术作品。
吴冠中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他的作品本身,更在于他对艺术的态度和精神追求。他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让他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断突破自我。
他的勇气和坚持鼓舞着无数的艺术家和观众,激发了他们勇于追求梦想和真实的内心表达。
吴冠中离开了我们,但他的艺术遗产将永远流传下去。他是一位伟大的艺术探索者,他的作品和精神将继续激励着后人,在艺术的广阔天地中创造出更多的奇迹。吴冠中,一个突破传统束缚的艺术家,他的艺术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勇敢地追随内心的呼唤,勇于突破常规,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