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两条热度颇高的新闻,均以“开门”为关键词。

北京 日报报道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即将恢复校园预约参观。上述三所高校提醒,校园参观不收取任何费用,警惕任何形式的有偿服务行为。近期,高校开放成为热点话题,但仍有一些高校以种种理由不开放校门,引来质疑。

高校向群众开放不是恩赐,也不是变革,而是一种文化和情怀的回归。要知道,高校大门的敞开,是多年前就有过的常态。多少年来,公众几时见过正常情况下天天对外关着门的大学?“大学之大”,有一条是无法否认的,这便是胸襟之大。

央广 网报道称,壶口瀑布陕西侧沿线500余米“安全墙”、云南曲靖九龙瀑布景区沿线遮挡视线的围挡均已全部拆除。近期,多个地方的“围栏挡景”现象进入公众视线,例如青海湖环湖建360公里围铁丝网、云南梅里雪山飞来寺和金沙江大湾景点国道旁建围墙……一时之间,好像景区要是没有围挡,就不好意思见人似的。

但公众喊了半天,真正拆围挡的着实不多。

有意思的是,尽管确定拆了,九龙瀑布群风景区的一名工作人员接受记者采访时仍然表示,景区设置围挡是为了防止游客偷窥景区的说法不实,“景区的围挡是出于安全考虑围起来的”。同时,景区修建围挡有经过相关部门的批准。这种说法真新鲜,也很引“共鸣”,因为几乎所有修建围栏的景区都是这么说的,表现出了超级的“责任感”。此外,很想知道,要是不经过批准就修建围挡,结果会咋样?那样的话,恐怕都等不到舆论“叩门”。

本该开放,却用无形的锁给“锁”上;本无遮挡,却千方百计把群众的视线给挡住。如此做法,不仅于法理、道义不符,也表现出一股小家子气。高校不是谁的私家宅邸,“核心景区”之外的“颜色”不是谁的附属物,无论是一言不合的一遮了之,还是“习惯成自然”的一拒了之,都是“一刀切”意识和浮躁作风主导的结果,遭到群众批评,也就不奇怪了。

让群众正常出入,让路人想看就看,这不是什么难事,岂能千呼万唤也不为之所动?看来有些单位需要好好品读一下“以百姓心为心”的深刻内涵。

一些高校向社会公众开放,一些景区拆除围挡,展现了新气象。期待更多高校和景区跟进。

现代快报首席评论员 戴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