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下议院,质问时任首相艾德礼:
“前段时间,我们大英帝国的皇家舰队居然在长江被中国人炮击了,伤亡惨重,这么明目张胆的挑衅,你这个首相无所作为,甚至连抗议都不敢,我们大英帝国的面子都被你丢光了!”
很明显,在丘吉尔的心目中,中国还是那个被鸦片战争中被带英帝国的坚船利炮吓破胆,被迫割让香港,开放口岸的软蛋。
艾德礼心里飘过一万个“你奶奶个腿”,礼貌地回应说:
“尊敬的前首相阁下,你以为中国人还跟以前那样好欺负吗?现在他们当政的不是慈禧老太婆,也不是光头蒋介石,而是斯大林的好朋友,他的名字叫毛泽东。”
听到这句话,丘吉尔无言以对。
没错,这个时候的中国已经不是那个被八国联军摁在地上摩擦,被迫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的怂包,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他的领袖是毛泽东。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出生在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村家庭。
这一年,丘吉尔正好进入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骑兵专业学习,此时的人们绝对不会知道,毛泽东将来会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大救星。
毛泽东生活的年代正值清朝末年,清廷腐朽透顶,丧权辱国。毛泽东7岁那年,清廷签订了空前耻辱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中国需向各国列强赔款4.5亿两白银,本息超9.8亿两。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彻底将中国人民推向深渊,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热切盼望着有一名救星横空出世,带领他他们走出深渊。
然而,这个时候的毛泽东只是一个孩子,他无忧无虑地生活在韶山这个小村庄里,对外面世界发生的一切都一无所知。
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是一个勤劳、精明强干的农民,家里有二十亩地,还兼职贩米做小生意,家境比较宽裕,算得上是富农,所以毛泽东小时候其实没有吃太多苦。但是父亲对毛泽东要求很严格,很小就让他下地干活,直到8岁那年才把毛泽东送到私塾读书。
到私塾读书的那一天,毛泽东还闹了一个笑话。先生让他对着神龛行跪拜之礼,要拜“天地君亲师”,天真的毛泽东问了一句:“君是个什么东西?”
老先生吓了一大跳,赶紧告诉毛泽东君就是皇帝,天地之下,就是皇帝最大,中国人都要听皇帝的,似懂非懂的毛泽东这才给皇帝磕了一个头。
毛泽东天资聪颖,是一块读书的好料子,好几位私塾老师都很看好他,毛泽东自己也很喜欢读书,读起书来经常废寝忘食,为此经常挨父亲的教训,因为父亲只是想让他学一点文化,帮自己记个账、打个官司就够了,他的愿望是让儿子早点继承家业,将来成为一个家财万贯的大商人,所以毛泽东读了几年私塾,父亲就让他辍学了,让他帮自己操持家业。
可是毛泽东依旧不改自己读书的习惯,除了帮父亲干活、记账,他的心思全在读书上,父亲怕他搞得太累,影响第二天劳动,禁止他夜间读书,毛泽东就把被子蒙在窗户上偷偷读书,被父亲发现后又免不了一顿斥骂。
但是,不管父亲怎么反对,毛泽东仍然我行我素,坚持读书。正是在读书中,毛泽东懂得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道理,加上他天性善良,对穷人有着特别的怜悯之心。
有一次,父亲让毛泽东收一笔欠款,毛泽东拿到钱以后,碰见一群衣衫褴褛的饥民,其中还有几天没吃饭的孩子,他动了恻隐之心,把这些钱散给了穷人,父亲得知后气得把毛泽东臭骂一顿,说他“读书读坏了脑子”,但毛泽东仍然不改初心,不时接济穷苦之人。
毛泽东之所以善待穷人,与母亲有很大关系。毛泽东的母亲是一个普通妇女,大字不识一个,但她品行忠厚,为人善良,处处与人为善,经常用节约下来的粮食接济贫穷挨饿的邻里乡亲,毛泽东在这一点受母亲影响很大,对母亲感情也很深,而父亲是一个生意人,反对施舍接济穷人,甚至对自己堂弟的土地也要兼并,这也是毛泽东与父亲关系不佳的一个原因。
按照这个节奏下去,毛泽东应该会继承家业,把父亲打下的家产发扬光大,成为当地的大地主、大商人,那中国人民还不知道要在黑暗中摸索多长时间,但是一本书的出现改变了毛泽东的命运,这本书的名字叫《盛世危言》。
毛泽东有一个舅表兄叫文运昌,比他大9岁,是所有亲戚中最有文化的,因为懂英文,给洋行当翻译,经常在外面跑,所以很有眼界。相比之下,一直生活在小山村的毛泽东就显得十分封闭,孤陋寡闻。
文运昌和毛泽东关系很好,他知道毛泽东喜欢读书,就把郑观应的《盛世危言》介绍给毛泽东。读了这本书之后,毛泽东感到耳目一新,这才知道原来外面的世界这么大,其他国家这么富强,而中国这么落后,被别人侵略却无力反抗,如果再任由这种局面蔓延下去,中国就会亡国,这是毛泽东从未听说,也从没想过的事情。
毛泽东一颗平静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一种强烈的欲望在心中跳动:“我要出去读书,了解中国,了解世界,要为国为民干一番大事业!”
对于毛泽东的想法,文运昌十分赞同,还向他推荐了绍湘乡县东山高等学堂,可是毛泽东的父亲却觉得读书没用,坚决不同意,还要把儿子送到米店学做生意,不管毛泽东如何请求都不松口。
这个时候的毛泽东已经17岁,不会像以前那样跟父亲硬顶了,他请来一些乡里的知名人士给自己说情,加上舅舅和表哥文运昌的劝说,父亲这才勉强同意让毛泽东外出求学。
就这样,17岁的毛泽东第一次离开父亲,走出韶山,踏上了求学之路。临别前,毛泽东留给父亲一首诗,表达了自己励志求学的决心: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1910年秋,毛泽东在一场秋雨中,孤身一人来到湖南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
校长一看毛泽东的个子,顿时傻眼了。按理说,毛泽东以前没上过学(私塾只能算学前班),应该安排到一年级,可人家一年级都是八九岁的孩子,毛泽东都已经十七了,这个年龄早该毕业了,跟一群孩子一块上课不是丢人嘛。
但是毛泽东不嫌丢人,他选择了到一年级上课,不过由于基础好,毛泽东不停地“跳级”,用了不到半年,就成功完成了全部学业,赶上了这一年的毕业班。
在东山高小,毛泽东结识了人生第一批朋友,其中有一对兄弟叫萧子升、萧子暲。萧子暲又名萧三,跟毛泽东关系很好,他曾经借给毛泽东一本书,内容是世界各国名人的传记,名字叫《世界豪杰英雄传》。这本书对毛泽东影响很大,数十年后,毛泽东依然记着这本书的内容以及他向萧三借书的情景。
有一次,毛泽东和萧三讨论这本书时,说起了他们最佩服哪一个名人,萧三说自己最佩服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和俄国的彼得一世,因为华盛顿带领人民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国家,而彼得一世领导俄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世界强国。
但毛泽东却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这些豪杰的伟大功绩确实值得羡慕,但是距离我们普通人太遥远,而且华盛顿和彼得一世的伟大功绩也不是一日之功,华盛顿领着60个骑兵反抗殖民者,一天天壮大起来;而彼得一世身为一国之君,为了强大自己的国家,不惜乔装打扮,亲自到欧洲的工厂、学校去学习考察,他们这种踏踏实实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
这就是毛泽东与众不同之处,他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而是一个理想者+实干家,奉行将理想和实践相结合,正是这样的不同之处,让毛泽东从一开始就胸怀为国为民伟大理想,脚踏实地施展才华抱负,从而创造了比华盛顿、彼得一世更辉煌的功绩,缔造了一个比美国、俄国更加伟大的国家。
1911年春,东山高小的贺凤岗老师应聘到湘乡驻省中学任教,他很喜欢成绩优异的毛泽东,愿意带毛泽东到长沙读书。于是,毛泽东随贺老师来到长沙,顺利考入了湘乡驻省中学。这是他第一次来到长沙这样的大城市,极大开阔了眼界。
在长沙,毛泽东第一次看到了报纸,第一次知道了广州起义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第一次听说了孙中山的故事,这些都让毛泽东一点点萌发了革命思想,逐渐走上了革命道路,不仅改变了他自己,也改变了整个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那么接下来,毛泽东在长沙会有那些奇遇呢?欲知后事如何,欢迎关注我,且听下回分解。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