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流淌而来,名人辈出、富庶繁华、底蕴深厚、文脉延续,滋养了苏州人骨子里的书香,这缕绵延千年的书香,让苏州不止成为物质生活的乐土,更是精神生活的天堂。江苏书展八次落户苏州,今年苏州更以前所未有的热度回应了这盛大的集会,展现的不仅是苏州人看书爱书的热情,也是苏州作为一座书香之城的文脉与传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堂”就是藏书楼

“天堂”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有很多称呼,比如“嫏嬛福地”“玉山册府”“宛委别藏”“海上仙山”等。7月3日,在江苏书展“书香中国·全民阅读大讲堂”的现场,古典文献学者程章灿对于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的名言“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给出阐释,他认为,博尔赫斯的说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可以找到答案。

“天堂代表的是一种理想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境界,而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想象中,天堂就是‘藏书楼’。”程章灿引用了西晋时期张华的典故告诉大家,“嫏嬛福地”被作为藏书楼的称呼便出自于此。中国古代文人不仅通过文学的方式想象着天堂的模样,也努力在现实人间生活中建设属于自己的精神天堂——藏书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程章灿还提出,从书香的角度也能将苏杭比喻为天堂,因为苏州和杭州都是在藏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城市。比如,苏州顾氏过云楼和苏州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有书和读书人的地方,就有文脉传承,就是文化的天堂。有天堂就有书香,有书香就是天堂。”程章灿表示,读书是一种福气,能够有大量藏书的人,就更有福气。

在苏州,藏书、爱书的嗜好,早就深植在苏州人的灵魂中,这主要得益于苏州雕版印刷业的发达,苏州是我国刻书业的发祥地之一。如今为大家所知的瞿绍基祖孙铁琴铜剑楼、毛晋祖孙汲古阁、钱谦益绛云楼、顾文彬祖孙过云楼等,都一直在历史的长河中闪闪发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如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所说:“从前的出版事业,以苏州为中心。明朝的书籍,差不多十分之七八皆刻在苏州;顶出名的为常熟毛晋所刻的十三经、十七史等等,几乎所有有价值的书籍,都由他一家刻尽了。”

阅读是抹不去的情结

苏州素称人文渊薮、文献之邦,文献典籍是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础,在中华文化传承弘扬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苏州人,爱藏书也爱读书,阅读是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永远抹不去的情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州人对阅读的热爱,上至文人墨客,下到黄发垂髫,无一例外。市民杨女士今天带着9岁的女儿来到书展活动现场,才逛了一会儿推车里便摆满了各种书籍。“我想带孩子来感受一下这里的氛围,涨涨见识。她自己本身非常喜欢读书,有时候看两三个小时都不撒手。”她继续道:“我们有时候会就书中的内容考一考她,有时也会把书本里的知识进行拓展讲给她听,全民读书这件事还是蛮重要的,我们也希望江苏书展能够一直办下去。”

“今年江苏书展的热度较往年都高了不少,我认为这不是偶然现象。”苏州大学教授王国平说,苏州自古就有崇文重教的民风和渊源,书香气是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在参加完《吴郡名贤图传赞》的签售会后,王国平感慨:“《吴郡名贤图传赞》是一本古汉语书籍,有一定的阅读门槛。我以为来排队购买的人应该不多,但排队签售的人超乎我预料,甚至不少读者还主动和我进行交流,这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书展上闲逛的张银龙手提刚买好的书,准备坐下来好好听一场阅读分享会。作为昆山市顾炎武研究会的副会长,他告诉记者,他自己也有书在书展上售卖,今天他只是来随便“逛逛”。自从退休后,张银龙全身心地投入地方文化研究,平时对地方志的相关书籍充满了兴趣。“我刚在找苏州大学出版的《顾炎武年谱》,这是一部研究顾炎武的专业书籍,却发现已经卖完了。”他有些惊讶于市民对传统文化的热忱。

营造一间内心的“书房”

长盛不衰的文脉,源远流长的家学,崇文重教的民风,成为了苏州今天面向未来的财富。从往日兴盛的刻书业、众多的藏书楼,到如今覆盖城乡各地的公共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书店、共享阅读空间等,见证了苏州的氤氲书香,也见证苏州人爱读书的风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街头巷尾、公交地铁,任何一个喧闹的角落,都有人能静下来、慢下来,与书为友,沉浸在书籍的天堂中。著名学者、一级作家王稼句在今天书展的分享会上说,不管是一个城市还是一个人,都需要有阅读空间即“书房”,而我们的内心也要有这样一个空间存在。

在苏州城区,有数不清的苏州图书馆分馆,苏州图书馆的自助网投点数量也令人诧异。除了公共图书馆,一家家“最美”书店也点缀了苏州人的业余生活,苏州诚品书店、慢书房、西西弗书店等充盈着爱书人的周末生活,或可觅得一处静谧的读书角落,或在分享会中与知名学者、作家面对面交流、沟通。一个个“书房”,一盏盏灯火,连接起无数爱书之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头发花白的沈女士是作家王稼句的“粉丝”,这几天的书展现场也总会出现她的身影,她告诉记者,她们一家都是爱书人,每年都会来书展购书、看书。“我们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书房,不仅我的儿子儿媳有,我的孙女也有自己的书房,我觉得每个人都需要阅读、思考的空间,在阅读中认真感受文字的力量。”她说,今年她买了很多书,每天都有所收获。

2500多年,苏州人对阅读的热爱、对知识的推崇未变。一方书房,一方诗意,涵养出苏州人的智慧和柔韧,在气定神闲中蕴藏着源源不绝的生机与活力,馥郁的书香也成为了人们心里“最江南”的文化符号,一个书香满溢、更爱阅读的苏州越发令人无限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