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暑假旅游旺季,在西山岛上经营着农家乐的“渔三代”沈雪荣有了“幸福的烦恼”:每到傍晚用餐高峰,游客盈门,“生意好到要等翻台了。”沈雪荣感慨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得益于优美的生态环境,“渔三代”沈雪荣家的农家乐生意兴隆。

这样的幸福生活,是沈雪荣的父辈们无法想象的。“一家人、一条船,鱼到哪、船到哪。想歇歇了,也只是船上帆布一盖。”沈家风餐露宿的“捉鱼”日子,一直持续到2004年。这一年,靠着勤劳打拼攒下的钱,沈雪荣一家在西山岛上造了房子,这才有了一处真正的家。不久,环岛公路修到家门口,“开门见湖”的好位置更让沈雪荣的农家乐生意“一路长虹”。

除了是农家乐老板,沈雪荣还是金庭镇水利水务管理服务站的工作人员。2020年底,太湖水域正式进入退捕禁捕期,沈雪荣成为了太湖生态保护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新岗位聚焦水利工程管理和防汛抗旱,要求他扑在一百多条像毛细血管般遍布全岛的通湖河道上,关注河道水质,确保汇入太湖的河水,不再给“母亲湖”增加生态负担。

2021年,苏州启动太湖生态岛建设,范围涵盖金庭镇区域范围内的西山岛等27个太湖岛屿和水域。同年颁布施行的《苏州市太湖生态岛条例》,也是苏州首次、江苏首例为太湖岛屿专门立法。诸多举措持续“加码”,帮助太湖儿女推进生态修复、坚持长效管理,奏响了新时代“太湖美”之歌的主旋律。

从“靠水吃水”,到“养水护水”,凭着刻在基因里对太湖水性的熟稔,金庭镇还有一百多名渔民放下渔具,投身太湖保护。这群半辈子和湖水、风信、鱼虾打交道的汉子,让金庭镇的“护水力量”持续壮大。目前,太湖生态岛的河湖边,每天活跃着约200人的保洁队伍,为湖岸线“美颜”。顶着风吹日晒,他们不仅要打捞水面漂浮物,还要清理多余且枯死的水草,避免它们发黑腐烂,产生过量氮磷,给水体带来二次污染。

今年,沈雪荣家门口的太湖生态岛湿地修复带也已经完成,近岸湿地上,大片芦苇和蒿草生机勃勃。经过一段时间的保育后,它们不仅能缓解波浪对湖岸线的侵蚀,还能在减氮降碳、防控蓝藻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就像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湖泊研究所评估报告显示的那样,目前,吴中区所辖太湖水域整体水质已由轻度富营养改善为中营养,达到III类水标准,多处水域再现茂盛的“水下森林”。

守着这片欣欣向荣的绿水青山,沈雪荣对未来信心满满:大儿子成绩不错,在读高二,将来大学毕业后,就想回岛上创业;小女儿则在镇上新建成的西山实验学校上五年级,暑假前夕捧回了“苏州市好少年”的奖状。“以前我们这一代人捉鱼,整天漂泊,读书少。现在上岸条件好了,都让小辈多读书,争取未来闯出一条更好的路。”沈雪荣说。

奔向“生态经济”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如何更好发挥人的作用?像沈雪荣这样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都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要让他们在建设过程中共治共享、让振兴成果可感可见,才能帮助他们把踏实肯干、永远在路上的那一股“精气神”继续驰骋下去。

有了人,还需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在太湖畔谈乡村振兴,生态是根本。只有吃着“生态饭”,大家才知道呵护生态的重要性。在太湖生态岛,越来越多的居民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记在心里,大力支持引水上山工程建设,持续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减少农村面源污染,果树茶树也用上了政府发放的免费有机肥……

太湖边,人来了,生态美了,生意好了,太湖儿女乐了。这样“多向奔赴”的生态经济已然是良性循环。2023年,金庭镇所在的吴中区又蝉联中国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百强区榜首,这也是太湖之滨生态价值有效转化、生态经济蓬勃发展的最有力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