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毕业季,1158万毕业生走入社会,但悲哀的是,学历贬值的势头似乎愈演愈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什么是学历贬值呢?直白点讲,高学历不赚钱了。40年前考上本科的那批人,普遍一个人就能进城养活一家人啊。

而今天考上本科的这批人,普遍情况是,一家人为了他能进城,掏空一辈子的积蓄,为他买房买车,还得背上30年贷款。这不是炒作焦虑,而是社会发展到今天客观存在的一种结构性矛盾,具体体现为:一边是学历门槛低的招工难,一边是高学历毕业生就业难并存的社会现象。

为什么会这样呢?数据告诉我们答案,1977年恢复高考的那一年,毕业生大概有40万,2022年迅速膨胀到1000多万,涨了25倍,要知道2022年的新生人口也才1000多万,按照这个规模,去年出生1岁宝宝不用参加高考就已经预定大学生了。

这里出现2个很现实的问题,第一个遍地大学生的时代,餐厅的盘子谁来端呀?第二,大学生过剩了,属于大学生。那岗位不够用了怎么办呢?结构性矛盾就出来了。

面对此情此景,一大半人选择去考研究生,2023年研究生报考人数474万,导致的结果是研究生都过剩了。北京从2020年起,研究生招生数首次超过本科生,到2022年研究生招生数一度超过本科生,招生6200人,硕士都来抢本科的工作。随之而来的结果是什么?用人单位坐地教,学历要求本科及以上,连街道招聘编外人员都是由清北毕业生来卷呀,甚至还有几百万培养出来的海外名校硕士生应聘五六千的幼师。

曾经我们以为学历是敲门砖,结果孔乙己的长衫人手一见,学历特别高的人还有竞争优势去内卷,学历特别低,家境特别差的也能放下身段去干体力活。比如现在外卖小哥本科率百分之30,十个外卖小哥里面就有3个是本科生,其中半个还有可能是研究生。在链家上认证为双一流大学毕业的房产中介占比达到4.4%,每23个人当中就有一个是名牌。挨大学高材生啊,而最惨的就是卡在中间百分七八十的人。这些人有什么特点呢?他们的父母来自农村,一辈子辛勤努力,花了上辈子所有的积蓄,把孩子从小就捧在手心里,为他们的教育是不遗余力的投入,最终孩子考上本科甚至是名牌大学,更是让这些父母觉得望子成龙就在眼前了,因此还会拿出毕生积蓄,能够为孩子在城里或镇里买房买车,就等着儿子能够跨越阶级当个城里人。

巨大的沉没成本让这些父母期望非常高,同时也让这些孩子心比天高,没法拉下脸做体力活,一直在矛盾中挣扎,做着高不成低不就的工作,拿着只够养活自己的工资煎熬的留在城中,为啥呀?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学历贬值对他们来说,意味着全家人过去20年的投资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