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历史照妖镜

联系:shenshumanliao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以往的经验,又到了媒体、商家炒作“高考状元”的高潮。

每年的的这个时候,有关高考状元的新闻铺天盖地的传来,每个省、每个市、甚至于每个县都会产生自己的“状元”,接着就是采访、座谈、出席某个活动。

可以想见,这些学生在不久的将来必会荣登其母校的招生广告,或是成为某商品的代言人。

把状元做成产业链,也算是真特色。什么状元房、状元笔记、状元讲座、状元承诺班……而一些地方主管更是由此脸上贴金,自恃领导有方,政绩砝码加重。

说实话,我一直对“高考状元”不感冒,并且从来不觉得他们是什么神话人物,因为据中央教科院的一项调查显示,“自恢复高考以来的33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没有一位得过国际大奖,没有一位有过重大科学创造。”

也就是说,状元并没有那么神。

不仅如此,科教园还有另一个调查结果:“全国100位科学家、100位社会活动家、100位企业家和100位艺术家,除了科学家的成就与学校教育有一定关系外,其他人所获的成就和学校教育根本没有任何关系。”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上海市浦东区教育发展研究院程红兵先生说: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这一阶段的教育有重大失误,就是没有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这一阶段的教育就是以填充式教育为基本特征的,由于巨大的就业压力,导致巨大的升学压力,学生要不遗余力地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升学准备,所以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全部由教师负责填满,学生在家时间比如双休日,则基本由家长负责填满,这个原因不仅是教育造成的,更主要的是社会造成的。”

也就是说,不只是这些高考状元们,而是所有的学生都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为了升学而读书,而超过考试内容的东西,他们一律不关心。

可见全社会联手放出来的应试教育,是扼杀创新型人才的源头。

可惜的是,在应试教育的沉重压力下,别说文科课程、就是数理化生等理科课程,能有几个老师认真、扎实地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往往只会叫你背公式、刷题。

我看过一个纪录片,讲的是近30年1000余高考状元的悲惨下场。这些曾经的高考状元,没有一位成为顶尖人才。他们如今都过着平凡的日子,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简单,他们只是应试教育会做题的“状元”而已,只能说明他们的学习能力、记忆能力、学习计划性较强,但是在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基本等于零。

也就是说,高考只是有限度地反映了学生学习应试能力,而应试能力不能衡量一个人在其他方面的发展能力。此外,参加过高考的人都知道,你只要死记硬背,就能考出成绩,根本不需要你有任何的逻辑思维。

问题就出在这个“逻辑思维”上了。大家应该都明白吧,科技的源头是什么?就是逻辑思维,但是那些高考状元们,却喜欢在书本中追求完美无缺,追求无所疏漏。他们只看重分数,使思维处在了僵化的神经质般的模式上。

这种思维也直接反映到他们的工作中,他们只会一味的死记硬背,或者一味的听领导安排,而对其它所有的一切看的都比较淡漠。这也是为什么,那些读书非常好的人总感觉有点“憨”,总是独来独往,没有任何社交,简单的说,就是一“书呆子”。

我有个朋友就是,虽然不是高考状元,但也是正儿八经的浙大毕业的。不说现在混得好不好,反正看着就是有气无力的,工作也就那样,朋友圈里嗮的,一万年是正能量的东西。什么艺术、运动、旅游,对他来说不存在的,哪怕是让他和自己孩子去玩一会,他都能把儿子搞丢。

也就是说,他对于生活毫无激情可言,就像衡水中学那群“僵尸人”一样,我不是阴阳怪气,就这帮人考上大学又能怎么样?考上全市第一又怎么样?周公子们一样对你吆五喝六。你们毕业一样立刻就失业,包括之后考研什么的,那并不是因为热爱学习,而是怕找不到工作,只能继续进修。

这个不是说国外的月亮特别圆,我们可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人家在该玩的年纪,就享受玩的乐趣,在玩的过程中学习各种思维方式和科学实验,如果你对科学感兴趣,你可以报名任何一所大学深造,直到毕业。所以他们是真正热爱学习的,因为他们享受学习。

而我们不一样,我们学习是被父母、老师逼的,不是发自内心热爱学习的,所以一旦考上大学后,就迅速摆烂,这也是中国大学最大的弊端点,严进宽出。只要你考上了,你肯定能毕业。

这和国外完全相反,所以,我们的大学生,别说高考状元了,都会出现一个情况,混4年,从不学习,拿个文凭,然后失业。

说到底,那么多状元没有任何发明创造的原因,就是没有任何理想和生活激情,他们脑子里只有分数,从小学开始就逼着读书,一旦脱离了父母,马上摆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像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常说,他在科学上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就,不是因为自己多好学,而是得益于小时候不仅学习科学,同时还有很多爱好,培养了全面的素质,因而思路开阔。

你看,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和工作期间,钱学森除了参加美国物理学会、美国航空学会和美国力学学会之外,还参加了美国艺术与科学协会。

他曾多次感慨:“在我对一件工作遇到困难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往往是夫人蒋英的歌声使我豁然开朗,得到启示。”“我们当时搞火箭时萌生的一些想法,就是在和艺术家们交谈时产生的。”

是的,人的成就有多高,往往看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一个会享受生活乐趣的,一定是个有趣的灵魂,一个有趣的灵魂一定是会是个创造家。

诚如钱老说的:“生活所饱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的理解,丰富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我通过生活,有了各种爱好,所以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

最后,还是想说那几句老话:应试教育,虽然可以生产出一流的技术人才,却无从培养出真正的科学精神,无法造就创造未来的天才。知识不如能力,能力不如品质。当学生离开学校时,带走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

可惜,我们从来没有对理想的追求,想要的,只有当上状元,做上人上人。

换句话说,历届3000多高考状元,为何没一个有过重大发明创造,没一个拿过诺奖?因为他的志向本不在此,他们想要的是“中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