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亲”政策是指封建王朝将宗室贵女以“和亲公主”的身份嫁给藩属国或地位较低的“番邦”君主的一种政治行为。这种处理民族关系的特殊政策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推动了中国古代封建国家的民族融合,促进了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和发展。
当然这种政策也存在消极意义,首先,偌大的中原王朝将国家安危托付在一个女子的身上是极其屈辱的。其次,“和亲”政策并非一定产生积极影响,比如说西汉王朝与匈奴之间的和亲非但没有维护国家安定,反而使匈奴的气焰更加嚣张,在匈奴看来这只不过是西汉懦弱的体现。
“和亲”政策的种类
(一)根据“和亲”对象分类
从和亲对象上来看主要分为三种,一种是针对敌对的民族,比如说西汉初年与匈奴的“和亲”。当时,匈奴和西汉处于一种敌对的状态,西汉希望通过和亲来改善双方的敌对状态,维护边疆和平。
另一种是针对友好的民族,比如说汉武帝时期与乌孙的“和亲”,主要目的是为了形成政权联合,这场“和亲”之后,匈奴失去了乌孙的支持,实力大大减弱。
第三种是用于已经内属的民族,西汉末年,汉元帝将王昭君嫁与南匈奴,这场“和亲”是出于安抚性质的,主要目的是安抚南匈奴,彰显汉王朝对南匈奴的友好态度。
(二)根据“和亲”动机分类
根据“和亲”动机来看主要分为两大类,分别是促进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以夷制夷”。
(1)促进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
当中原王朝实力薄弱时,往往会想方设法的避免战争,求得边境地区的安宁。在这种状况下常常会与少数民族“和亲”,比如说汉朝初年的“和亲”就是出于这一目的。
当中原王朝实力强大时,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会通过这种方式来得到中原王朝的认可以及支持。比如说,唐朝时期西突厥就曾经多次向中原王朝请婚,希望通过和亲这种方式与中原王朝建立良好的关系,学习中原王朝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来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2)达到“以夷制夷”
中原王朝在统治少数民族时,有很多不利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为了避免这种冲突,中原王朝常常会通过“和亲”政策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治理。唐朝时期,就通过“和亲”笼络了突厥贵族,利用这些贵族在当地的声望进行统治。
“和亲”政策的影响
和亲的效果有成有败。甘露三年(前51年),呼韩邪单于依附汉朝之后,乞求汉朝能够下嫁公主,使两国的关系更进一步,于是汉朝将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此后几十年,汉朝和匈奴一直保持着友好和睦的关系,可见这次“和亲”是极其成功的。
西汉疆域图
西汉初年,匈奴铁骑不断危害我国边境一带,除了给当地的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以外,还渐渐威胁到西汉政权的统治。可是当时刚刚建立的西汉政权力量还很弱小,只能通过“和亲”来维护短暂的安宁。
在“和亲”之后的70多年中,西汉每年都要向匈奴进贡美女和金银,但是却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得到大量财富的匈奴贵族野心逐渐膨胀起来,加大了对西汉的侵扰。可见这次“和亲”是极其失败的。
总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亲”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但总的来讲,“和亲”政策对于双方来说都是极其有利的。
(一)“和亲”政策的政治影响
“和亲”政策是封建王朝为实现政治目的所进行的一项政治活动。不仅对两国关系有着积极意义,还维护了中原王朝的“大一统”。
唐朝时期曾将衡阳公主嫁给东突厥首领阿史那社尔,此后阿史那社尔在唐朝与其他国家的多次战争中屡立战功,推动了唐朝的统一。西汉时期的昭君出塞,不仅结束了匈奴和汉朝之间多年的对立和战乱,还推动了中原王朝的大一统。
阙特勤碑
除此之外,“和亲”政策还促进了少数民族政治制度的发展。相对于中原来说少数民族的政治制度相对落后,而“和亲”把中原地区先进的制度带到了边疆,促进了当地的制度进步。据《阙特勤碑》中记载,唐朝时期突厥在官制上就曾废除了本民族称号,采用了唐朝称号,并且当时各少数民族纷纷将唐朝皇帝尊为天可汗,实行唐朝的法律制度。
(二)“和亲”政策的经济影响
在“和亲”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往往要经过缴纳聘礼、进贡礼物、回赠、开放互市等程序,这些程序的进行必然会促进双方的经济发展。
对中原王朝影响最大的是开放互市,历来中原地区的农业、手工业的发展要远远优于少数民族地区,开放互市有利于中原地区商品的外流,形成贸易出超,促进了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了国家财政收入。同时北方少数民族在赠送礼物时带来的养马技术和优秀马种,大大提高了中原地区的马匹饲养水平。
对少数民族来说,“和亲公主”在“和亲”的过程中往往会为他们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和工匠等,这为少数民族的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改善了他们过去单一的狩猎经济,促进当地游牧经济向定居经济的转化,提高了当地的人民生活水平。
(三)“和亲”政策的文化影响
“和亲”政策对于双方国家的文化发展都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和亲公主”为少数民族地区带去了中原文化,同时少数民族也向中原王朝输入了自己的文化。
霍去病墓
从汉代的很多石刻艺术上可以发现其中有很多题材受到了匈奴文化的影响,现今在陕西兴平县的霍去病墓前就有着匈奴题材的巨型石刻。同时,中原文化对少数民族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唐代交河公主在嫁到安西之后就在当地宣传了中原地区的宗教信仰。
从血缘关系上来看,“和亲公主”的后代既保留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特点,又融合了汉族的血统,这大大降低了民族隔阂,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四)“和亲”政策对“和亲”公主个人的影响
“和亲”政策给双方国家带来影响的同时,也影响了这些“和亲公主”的一生,“和亲”政策对于这些“和亲公主”的影响并不相同,这是因为有些“和亲公主”是自愿嫁到少数民族的,而有些“和亲公主”并非自愿。
有些“和亲公主”成为了双方友好的使者,比如说王昭君在出嫁之后,为当地带去了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促进了当地的社会发展。她的一生都在致力于为汉朝和匈奴构建良好的国家关系。
但是有些“和亲公主”并不是自愿合情的,她们在嫁出去之后往往郁郁寡欢,比如说西汉远嫁乌孙的和亲公主刘细君。
刘细君
和西汉相比乌孙是一个落后的民族,成长在中原贵族家庭的刘细君来到这里必然要承担很多困难和痛苦,这对于一个女子来说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汉书》记载:“公主至其国,自治宫室居,岁时一再与昆莫会,置酒饮食,以币、帛赐王左右贵人。昆莫年老,言语不通,公主悲愁,自为作歌曰:‘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天子闻而怜之,间岁遣使者持帷帐锦绣给遗焉。”“昆莫年老,欲使其孙岑陬尚公主。公主不听,上书言状,”希望能够得到汉朝的支持,但是汉武帝却让她“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最后,“岑陬遂妻公主。昆莫死,岑陬代立。”刘细君则在太初四年(前101年),在乌孙生活了五年便薨逝于乌孙。
“和亲”政策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政治产物,总的来说,这一政策促进了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融合,推动了双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发布于:山东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