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pexels

文|张蔚斐

来源|成长的可能

受访人介绍:顾先明,西南财经大学数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值线性代数和分数阶微分方程快速(并行)数值解法等。

今年数学中高考的一大特点就是普遍比往年难,有些地区的模考按往年的难度出题,难度甚至比中高考简单。看来,不仅是学生没能适应难度提升,老师也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今年的数学难在哪里?考试难度提升给家长和学生传递出怎样的信号?成长的可能邀请了西南财经大学数学学院副教授顾先明,从高校数学教师的角度来说,如何看待今年的数学中高考难度?

#1

数学也需要背诵和记忆,

熟悉相关概念才不怕题型变化

“今年的考题,从高校教师的角度来说,其实是特别有助于高中和大学的学习知识衔接的。学生之所以觉得难,是因为这个题不太符合常规。北京高考这道题,其实考察的是基础知识点,但它可能打破了传统的高考题命题模式,很多人甚至觉得它像奥赛题。”顾先明说。

2023北京高考题

应试教育和刷题往往会带来一种思维定势,潜意识里就会认为某个知识点就应该以惯有的方式出题,最好是固有的题型,而不能接受变化。

顾先明说自己常常会观察身边的学生和同事家的孩子,他发现现在的数学教育有些“脱节”,到了大学,尤为明显。

顾先明和同事在聊天的过程中发现,现在的孩子对数学课本的熟悉度很低。“听说有同事家的孩子,自从初二以后上数学课就没带过数学书。”对数学教材的不重视,是现存很大的问题,很多学生在初高中阶段一味刷题,忽视教材,导致他们的对知识点的理解是不连贯的,对考题的理解是固定的。

“这样的学习习惯弊端,会在上大学后体现出来。大学里要求学生对数学知识有理解和分析,有时候其实是在我们老师看来特别简单的一个知识点,绕了个弯,不是熟悉的出题方式了,对于学生来说,难度就上去了。”

说到底,是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不到位,对教材中基础概念和结论缺乏熟悉度。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数学不需要死记硬背,要理解后再记忆,甚至有人认为数学不需要记忆。这样的观点,在顾先明看来并不可取。

这容易导致学生走入另一个极端的误区:很多学生对课本上所教学的知识点和数学概念连大致的印象都没有。连记忆都没有,更别提理解了。数学其实也是一门需要(加强)记忆的学科。至少,学生要对书本内容概念很熟悉。

“有的学生跟我争辩,说我也可以通过做题的方式去熟悉数学概念,我自己理解、总结,不是记得更深刻吗?这也不失为一种办法,但是这会造成一个问题:学生自己通过做题总结出来的知识点是零碎的,这种题型会做,换一个考法,学生就不会了。每一道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有限片面的,学生仅仅记住几个概念和性质,并不足以形成数学体系,不了解、不熟悉、无法串联,导致了学生与数学知识点之间的脱节,所以在紧张限时的考试期间,无法灵活运用。”顾先明分析道。

#2

数学学习的知识衔接有问题,

知识体系不连贯

顾先明就职于西南财经大学,多年来所教学生大多是大一的学生。“能考入我们学校的学生,大多在高中时数学成绩都是不错的,但我们发现,他们到了大学,越学越吃力,有些孩子甚至完全跟不上,惧怕学习数学。明明有不错的数学基础,怎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

高中的应试教育之下,很多学生学数学的习惯也出现了问题。还有一方面,高中数学都是对定理做基本的介绍,要求学生会用就行。大学则是探究定理、定义、基本概念的来龙去脉。简单来说,高中是知其然,大学是知其所以然。

“我的学生经常跟我说,这道题我的步骤都写了,虽然第一步计算结果错了,但是后面的公式是对的,能不能把步骤分给我?”顾先明哭笑不得。

学生对数学的认知非常局限,把数学当成了“文科式”考试,讨要过程分,这其实是中学考试的习惯。但是,对于大学老师来说,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你的第一步就错了,后面怎么给你分数呢?很多学生在认知上就出了问题。

顾先明反复强调,数学也是需要记忆的,学生应该多花一些时间在教材上。“可以理解学生们在高三时花时间刷题,但是在高一高二,还是尽量以书本知识为主。”

初高中、高中大学的知识衔接问题,是一直以来就存在的,很多学生上了高中或上了大学以后跟不上,其实本质原因是知识衔接出了问题。对此,顾先明分享了一个自己在学生时代学数学的经验。

“我的初中数学基础不错,中考数学分数也比较高,但是到了高一,我的数学成绩一下子就差了,一百五的卷子,有时候只能考七八十分,心理落差很大。后来,我无计可施的时候想到了一个笨办法,在高一分班后、高二开学前的那个暑假,我把高一的数学内容全都重新看了一遍,我又买了高二的数学教材,还手抄了很多遍,把教材里的内容记在脑子里。当我对课本内容有印象以后,做题的效果就非常好,高二第一次月考时,我数学考了全班第一。这个方法不一定适合所有人,也算是一个比较笨的方法,但对我来说,是效果很显著的。”

这样的方式,其实本质上是复习和预习教材的过程,对书本知识的熟悉程度决定了学习效率,对于我们熟悉的知识,更容易在脑海里串联起来。

“高二月考过后,我也慢慢建立了对学数学的信心。很多人说数学很难,如果学习数学不能给他们带来信心,自然是越学越吃力。”顾先明说。

#3

未来的学习要回归课本,

预习和复习很重要

辅导班升上来的孩子,在高校授课老师眼里,是特点鲜明的。

辅导班常常会教学生非常规的办法,一方面是可以在短时间内让家长看到效果,另一方面是上辅导班提优的学生基础好,学有余力,用这样的方法能拔高,或开拓思维。“我的同学中有当中学数学老师的,他说这些方法我们不知道吗?我们也知道,但是如果在课堂上教非常规的解题方法,班级里可能只有10%的学生能听懂。学校的老师和辅导班的老师教学的出发点不一样。”

如果是本身基础不好的学生,还是要回归到课本教材里。

“一路上辅导班学上来的学生有很明显的特点,他们在上课时看起来很认真,但在课堂上获取知识的效率非常低,他们习惯了通过辅导班的方式获取知识,不习惯老师教授的一板一眼的知识,他们的思维很活跃,但同时也很跳跃,他们获取的知识点是不连贯的。有些学生能适应纠正过来,但有些学生就会越学越差。”

顾先明分析,北京中考这道压轴题是证明题,很多学生都表示,证明题是他们最害怕的题型,有时候遇到就直接放弃了,证明题的得分率也一直很低。“其实做证明题的第一步就是翻译,把它翻译成所对应的数学的公式、定理,这就需要学生对知识点有很高的熟悉度。抛开题目的变化,试题的本质是什么?”

2023北京中考题

到了大学也一样,很多学生不看书,不预习,其实数学课也很讲究课前预习。“我高二前提前看了很多遍课本,其实就是在预习,对教材熟悉之后,我会带着很多问题去学习,我的学习效率自然就高了。”

无论是北京数学的中考压轴题还是高考压轴题,都给家长传递出了一个信号:孩子的学习要回归课本。

“尤其是孩子本身基础不好的时候,去辅导班可能就是拔苗助长,还是回归课本更重要,上课认认真真听讲,把书本上的知识学扎实,对所学的知识有足够的熟悉度,在这基础上的拓展才是有效的。不能建造空中楼阁,基础没打好,就想通过辅导班拔高,学了很多偏门的非基础的刷题方法,但基础知识点还不熟悉,这样就是本末倒置了。”顾先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