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少将陈锐霆回忆华野特纵参加南麻、临朐战役

6月初,特纵向北转移至南麻(今沂源)钓鱼台,进行短期休整。18日,在钓鱼台召开华东第一次炮兵会议。陈毅、粟裕、谭震林等出席,同时检阅了华东炮兵部队,之后还观看了榴炮团、野炮团的实弹射击。

在解放战争第一年,华东炮兵得到了很大发展,并已成为战胜敌人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力量。据统计,此时华东炮兵计有榴炮52门,野炮29门,山炮108门(第十、第七纵队未统计在内),八二迫击炮360门,八一炮10门,总共559门。较之解放战争初期的山、野炮数量已增加四倍。这些火炮都缴自敌人之手,我们不但能拿来装备武装自己,而且还学会了使用它去打击敌人。

会上,陈老总代表华野宣布:特纵司令部兼华东炮兵司令部,负责领导华东炮兵部队的业务建设,由陈锐霆兼华东炮兵司令。

特校改为炮兵学校,作为培养全华野炮兵干部的训练机构,由炮兵司令部具体负责。期间,与会代表还交流了各纵队炮兵在建设上、作战上的经验和教训。当时,炮兵使用一般山炮以下各类火炮沿用过去传统方法进行抵近射击,直接支援步兵突破前沿;野炮、榴炮则主要是担任压制敌炮及扰敌纵深的任务。

步炮协同上,仍存在简单化和某些情况下的互相埋怨现象,战术思想仍未明确等。代表们在会上反映,我们炮兵部队一般存在着两种极端的片面认识:一种是步兵出身缺少炮兵技术的基层人员,狭隘的认为近战是炮兵的唯一战术,否认远战,因而不能认识提高技术的重要性;一种略懂炮兵技术的,则强调技术的重要,在战术上因袭书本的或旧军队的教条,否认近战,拒绝近战,认为重炮难以进行近战,甚至山炮亦不应像过去那样进行抵近射击。与会的各级领导干部,对近战战术都缺少明确赞成的态度,都有“近战是技术太低不得已而行”的认识,所以迅速提高技术,摆脱抵近射击的态度,成了与会人员的普遍情绪,因而会议期间组织的实弹演习,亦以远距离射击作为示范。

会议期间,我对华东炮兵部队半年来的训练及作战情况进行了总结,提出了炮兵作战的三条原则:一是炮兵运用上,“远近射击应有分工。阵地分散,火力集中,力求突然与机动”的原则;二是步炮协同上,坚持“互相信任,互相了解,密切联系”的原则;三是部队建设上,掌握“以战教战”、“以战养战”的原则。同时,我提出各部队要注重部队和干部技术教育,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强部队政治教育,还要解决部队补给装备上的若干具体问题。这次会议,对于推动华东炮兵部队的建设与训练,加强部队学习技术的风气,密切步炮协同,提高炮兵部队的战术水平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南麻炮兵会议后,特纵奉华野命令转移到沂水附近地区待命。不久,我率特纵参加了南(麻)临(胸)战役。在这次战役中,特校教员和学员都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提高,在特校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当时,特校将三门美式一零五毫米榴弹炮调拨给第三队,组成战炮队,由训练处副处长于文率领,奉特纵命令参加南(麻)临(胸)战役,准备插入敌人侧背的沂蒙山区,待机歼敌。到达南麻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上级命令向北转移至张家山待命,仗没有打成。由于三队久居后方,缺乏实战锻炼,领导作风又有些拖拉,以致他们未按时出发,结果遇上滂沱大雨,山区的土路全被冲坏,汽车陷入泥潭,寸步难移。这时,敌人逼近三队,机枪声都清晰可闻,情况非常危急。

我得知此情况后,当即命令带队干部于文:“赶快把炮撤出来,一个螺丝钉也不准少!”华野前指急调一个步兵师阻击敌人,掩护车炮北移。三队师生都下定决心,车炮是战友们用鲜血换来的,决不能从自己手里丢掉。于是,全体干部学员动员起来,在700多名民工的帮助下,用门板、秸秆等材料赶铺新路。大家挖的挖,扛的扛,抬的抬,筑土路,铺门板,一边推车推炮,一边又将后面的门板往前挪,走一段,挪一段,每个人都成了泥人。三天三夜,最终越过八里多泥泞路,将车炮转移到了安全地区。

尽管由于情况发生变化,特校三队未能直接参加战斗,他们仍然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大家继承我军的光荣传统,自觉地服从命令,听从指挥,锻炼了意志,学会了许多克服困难的办法,提高了组织摩托化炮兵行动的能力。这次行动,还检验了我们特校的组织工作,也考验了各级干部。在行军参战中,暴露了特校平时在训练和管理上的许多不足。

野战军首长说过,三队是“一群老百姓”,这个批评非常中肯。我们认识到,学校不仅要把学员的技术培养好,而且要使学员养成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顽强的战斗作风,特别是新参军的学生,更要经过严格的军事生活锻炼,才能成为适应战争需要的基层干部。这次行动,对我们改进特校的教学工作,加强特校的全面建设,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1947年7月,华东野战军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为配合晋冀鲁豫野战军南渡黄河进至鲁西南地区作战,粉碎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决定以四个纵队坚持鲁中内线作战外,以六个步兵纵队转人外线作战。从7月中旬起,担任内线作战的四个纵队先后发起了以歼击国民党军整编第十一师、第八军为目标的南麻(今沂源县)、临朐战役。我组织特纵榴炮团、野炮团配合这两次战役行动。18日,华野第二纵队主力在特纵榴炮团和野炮团的支援下,向在南麻的国民党军整编第十一师发起攻击。在攻占南麻外围高地时,野炮团与守敌展开了激烈炮战,有效地压制了敌人的炮火。在主阵地上,攻城部队与守敌展开了反复争夺。由于多日连降暴雨,极大地影响了攻城部队的机动和补给,虽然冒雨苦战四昼夜,但进展甚微,战斗形成僵持状态,眼看援敌逼近,只好主动撤出战斗。

25日,特纵榴炮团、野炮团分别支援第二、第九纵队向进占临朐的国民党军第八军发起攻击。26日,当守敌一个旅渡河向城内集中时,野炮团一部随即向渡河之敌进行集中炮击。之后,又集中炮火向城内敌人集结部队进行射击,共杀伤敌800余人,还歼灭了敌人一个指挥所和对空联络电台。

南麻、临朐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18000余人,策应了外线出击部队的作战,但由于主客观的许多原因,未能实现预定的歼敌决心,自身伤亡21000余人,打成了一场消耗战。

从7月9日起到8月初止,部队在严重的敌情和雨季的情况下,连续行军作战,这是特纵成立以来第一次遇到的艰巨考验与锻炼。从这期间许多事实的教训中,使我深深体会到:特种兵部队必须平时养成严格纪律和正规的生活,才能保证部队在紧急情况下,迅速而准确地完成战斗任务;必须强调周密细致的工作作风,一切行动都要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与具体部署,行动前的准备工作要充分,要正确地了解与掌握敌情及沿途道路状况等,这样才能避免或减少各种突然事件的发生;必须培养坚韧不拔、克服困难的精神,尤其在危难的情况下,我们的干部和党员要沉着、勇敢、机智,以身作则的率领部队,坚守岗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战胜困难,渡过危险,转危为安,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南临战役后,特纵随华野部队主动撤出,国民党军越过胶济线继续向北冒犯,首先以小股兵力向小清河一带爬行前进,企图切断我胶东与渤海之间的联系。这时,我前方部队已转至黄河北岸,纵队决定将留驻胶东平度的后方机关部队转移至渤海,准备外线出击。后方机关和部队根据当时敌情,决心乘敌人还未切断胶东、渤海通道前,分两批向西转移。8月10日,特纵直属队第一批出发,日夜兼程前进。

16日,敌人向胶东进犯,占领昌邑。第二批部队只好暂留胶东,组成游击挺进支队,准备在胶东坚持游击战,待机西去会合,并将物资转移到掖县山区隐蔽。至月底,我见进驻昌邑的敌人犹豫不前,当即命令除榴炮团两个连、野炮团一个连及特校一个坦克队因装备笨重仍留在胶东外,其余人员由陆路分两个梯队迅速向渤海转移,物资及老弱人员则由海路转运。陆路自9月3日分批出发,取道渤海湾沿岸前进。当时,正值雨季,道路泥泞,通过了一望无际、水深及膝的草原,有时在距敌很近之村庄及小道前进,越过七道河流,克服了无数困难,终于在9月中旬先后安全抵达渤海地区。海运物资亦同时于9月3日出发,大部船只在一周后安全抵达。

这次转移之所以能胜利完成,我认为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掌握敌情及时,决策果断,领导靠前指挥,干部沉着、勇敢、积极负责,完成任务不讲价钱,有的同志还为此献出了宝贵生命。特纵直属队政治处副主任赵颖平在指挥海运途中,遭敌机扫射,光荣牺牲;二是人民群众大力协助。这次转运物资时,共动员了34000多名民工,动用大小车600余辆,牲口200余头,船200余艘。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有力支援,在当时严重的敌情下,将汽油等物资用人力一桶桶、一箱箱的扛着转运数百里,则是完全不可能的。

至10月中旬,特纵前后方部队自鲁中、胶东等地,冲破敌人重重封锁,先后转移到渤海德平地区集中。这是特纵成立以来机关和部队的第一次大会合。

在特纵转移的同时,华野外线部队在鲁西南沙土集歼灭了国民党军整编五十七师段霖茂部,揭开了华东人民解放军反攻的序幕。在沙土集战役中,缴获日式一零五榴弹炮六门。经前委批准,特纵决定以这六门火炮为基础,将特纵警卫团改编为‘旧榴”、野炮混合团。除从警卫团抽出四个连组成特纵警卫营,另抽调一个连归骑兵团建制外,调拨原野炮团五、九两个连,加上渤海军区调来的两个炮兵连,编成炮兵第三团,同时将原榴炮团改称炮兵第一团、原野炮团改称炮兵第二团。

炮兵第三团成立在我华东大军即将开始进行战略反攻之时,这不仅标志着人民解放军特种兵部队已经在胜利中发展壮大,而且也标志着在胜利中成长的华东人民解放军特种兵将配合兄弟部队在战略进攻中取得更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