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汤灭夏以后,都城就是建在夏旧都的区域,下面这段文献可以佐证。春秋齐器《叔夷中》铭说成汤“咸有九州,处禹之(堵)都”,意思是成汤灭夏以后,总领九州,政权中心位置就在原大禹之都所在区域。

禹夏的都城名有阳城、斟鄩、斟灌、安邑,我之前就有推论过,大禹出生地在蜀地汶川北川,大禹治水地在新津雅安以及龙门山脉,大禹初都阳城在三星堆附近九顶山区域,以后我也会补充推论夏时期都城斟鄩、斟灌、安邑也在成都平原长秋山北侧区域。 也就是说,上文提到的“成汤处禹土”,则意味着成汤之都也应该在禹夏所在的成都平原地区。

那么具体在哪里呢?《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有记载:“汤受命而王,应天变夏做殷号。作宫邑于下(夏)洛之阳”。位置非常明确,商汤之都就在夏时洛水北部。有人会说洛水应该是洛阳才对,但是请注意,那个时候离周武王在现在的洛阳建洛邑还早着几百年呢,此时的洛水应该就是夏都旧址所在地,三星堆附近的古洛水,现在的石亭江。

商汤灭夏建都三星堆,这与三星堆的城墙建立的时间非常吻合。

据专家考证三星堆内城墙建墙时间在3600年左右,而商汤灭夏时间也在3600年这个时间。如果三星堆是夏都安邑,那么这段城墙要么是建在商汤灭夏之前用来抵御商汤的入侵,要么是商汤灭夏之后对夏都三星堆进行了重建和扩建。总之三星堆城墙建墙的时间点非常符合这段夏商交替的时间。

3600年前,商汤在长秋山东侧的眉山彭山一带的鸣条击败了远离都城的夏桀之后,按竹书纪年的记载挥师北上经过了一个叫郕的地方,显然这个郕,就是成都。商汤最后到达有夏社所在的夏都安邑三星堆。这才有了以下的相关记载:

《史记.封禅书》:“汤伐桀,欲迁夏社,不可,作夏社(建造夏社)”。
《书序》:“汤既胜夏,欲迁夏社,不可。作《夏社》、《疑至》、《臣扈》”。
竹书纪年》:“成汤十八年,王继位居亳,始屋夏社”。

这里的“欲迁夏社”,可以有两种理解:1.商汤欲将夏社搬迁到商都亳。2.商汤欲将商都城迁到夏社所在地。

结果呢,无论是哪一种,都因为某些原因,没有实现。注意,这里只是提到“迁”,而没有提到“毁”,那么是不是因为商汤欲迁夏而不成,愤而毁了夏社呢?这很难说,关键在于这个“屋”字

始屋夏社”有两种理解:

第一种:汤欲迁夏社,不可,于是在商都亳重新按照夏社形制重新神庙。

第二种,商汤欲迁夏社不可,于是始屋于夏社。也就是商汤在夏社之地,重新建造了另一个商的社庙,这恐怕也就是商祭祀五帝的五府神庙为什么叫“重屋”的原因,重屋顾名思义,就是重新建造之社屋。那么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商汤灭夏以后没有回到由原来的亳都,而是留在了夏都,也就可能就是三星堆,这也就能解释三星堆古城墙及其它遗址和器物从这个时候开始修建建造的原因。这样说来,三星堆不仅是夏都,还是商都亳城。

当然,后人也有将这个“屋”解释为另外相反的意思,就是“掩埋”、“掩盖”,“后朝要将前朝社庙掩埋使其不能见天日”,这种解释至少在夏商周时期可以排除,因为有大量的文献佐证,商灭夏甚至周灭商后,都有继续任由所谓前朝君王后人继续进行“夏祀”、“殷祀”的记载。

在这里我要特别插播一个本人个人观点,所谓的夏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并不存在,因为夏不是一个集中政权的名号,也不是一个朝代区域的称谓,夏,就是一种信仰,凡是信仰“夏”的方国就是诸夏之国,而大禹家族就是诸夏的共主。夏信仰的根基就是源于三皇五帝围绕昆仑存在,你也可以理解为其实这种信仰就是华夏。所以,基于夏的祖庙是没有家族性的,换句话说并不是大禹的家庙,而是当时三皇五帝后裔们共同的祖庙。

有人说夏社就是土地庙,那前朝土地庙恐怕也没有必要让成汤心心念念搬不搬,毀不毀?多大点事,何须拿出来专门记载?恐怕只有涉及共同宗庙祖庙的事才会如此重视。夏商同宗同源,祭祀的先祖都是黄帝一脉,商汤有什么动机要砸毁夏商共同的祖庙呢?

(原创文案请勿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