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纪录片《施图茨的疗愈之道》,看到关于Part X的这一段,完全被戳中。

弹幕里有人说施图茨所讲的Part X有点像是某种“业力”,我个人觉得这更像是每个人面对的不同功课。

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施图茨本人其实也面临着许多人生功课:他曾经历弟弟夭折的痛苦,而自己二十岁时确诊帕金森,需要终身服药。这部纪录片由他的朋友兼病人乔纳·希尔所执导,以二人对谈的方式呈现施图茨的疗愈之道。

在施图茨与乔纳·希尔对谈的过程中,施图茨提到由于身患帕金森症,每天需要花费许多力气才能勉强从床上坐起来,乔纳说:“我也是,只是原因不同。” 乔纳曾患有抑郁症,每天起床就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大概是典型的“启动困难”。真的是殊途同归的黑色幽默。

面对一些关卡的时候,内心经常会有一种声音在劝退自己:“放弃吧,你做不到的。” 这似乎是自我怀疑或者自卑情绪,但本质上更像是一种顽固的思维模式:知难而退,遇事即闪。

如何才能摆脱Part X呢?施图茨的回答坦诚而让人感觉无奈:“你能暂时打败它,但它总会卷土重来。” 每个人都是西西弗斯,每天推着石头上山,再眼睁睁地看着它滚落下来。“痛苦、不确定性以及不间断的努力,这都是我们无论如何都得忍受的。” 突然在想,要求自己克服一切困难和心结,也是一种强求。虽然不可能快刀斩乱麻地消除心结,但一切并不是虚空而毫无意义——与心结对峙的过程本身就是意义。

“我们需要Part X的消极性,否则我们不会成长。” 人时不时会感到有些痛苦,可能也是因为一次次在Part X面前败下阵来的时候,在屡败屡战过程中积攒起来的挫败感,足以让人一点点地累积绝望

有时候我也会问自己:看这些纪录片里的理论有用吗?会不会过于纸上谈兵了?后来我觉得,所谓理论或者思想,更像是船桨一样的工具,它不可能代替你成长,但可以成为你的辅助器材,最重要的还是,跳出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认知茧房,先产生认知上的一点点改变,然后再带来行动上的改变。

(本文为【过期游记】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