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大宋科举是如何一步步发展改革的吗,这还要仁宗朝一个叫张元的书生说起......

张元出身华阴,是个有才华的人,但是因为当时宋朝实行的是末尾淘汰制,就这样张元几次考试都失败了。

一来是自己的才华得不到重视,二来也没有家族势力可以依仗,心灰意冷的他就觉得自己这样下去也没什么意思,于是在宋仁宗景祐五年的时候和另外一个同样屡试不中的学子吴昊一起去了西夏寻求机会。

“华州有二生张、吴者,俱困场屋,薄游不得志,闻元昊有意窥中国,遂叛往,以策干之,元昊大悦,日尊宠用事,凡夏国立国规模,入寇方略,多二人教之”

因为他们到了西夏以后行为放荡,反而引起了西夏人的注意,在知道他们是从宋朝来的书生之后便被抓到了李元昊跟前。

李元昊是夏州的首领,他的父亲李德明和李继迁一样都和大宋保持和平相处的原则,从大宋得到了不少经济上的好处。但是在李元昊上位之后夏州和大宋之间的关系就变得微妙起来,李元昊是个很有野心的男人,他肯定是不满足于目前的状态,于是开始对内推行政治发展,军事和文化,加强了自身威信,要把夏州从宋朝的附属中摆脱出去。

他在1038年正式称帝,于是宋朝就开始和他们断绝了互市的来往。

要是一般人看到这个阵仗估计都吓傻了,但是他们却没有害怕,反而嘲笑李元昊身为西夏人居然取汉人的名字。但是李元昊并没有一生气就让人把他们杀了,反而很看重他们的秉性,又知道他们是读书人,现在自己又是用人之际,就把他们留下了委以重任,做行军打仗的参谋。

刚开始还不看好他们的人在经历了几场战争之后彻底对他们心服口服了,本来他们都是纸上谈兵的经验,别说上过战场了,就是村里的保安队都没有他们的份,但是张元硬是打了翻身仗。

刚称帝的李元昊已经没有时间慢慢发展了,毕竟夹杂在宋辽之间是很难生存的,唯一的方法就是打败其中一个强敌让其他人忌惮自己,而思虑之后元昊决定拿宋朝开刀。

于是在1039年,李元昊用西夏皇帝的名义给宋仁宗发了挑衅函,宋仁宗肯定不能忍啊,那就打吧,于是他们开始了三年的拉扯之战,也就是这个战争让西夏上升了一个台阶,摆脱了宋朝的牵制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和宋辽形成犄角之势。

当然不得不说,别看这是宋和西夏之间的战争,辽也没少趁火打劫,宋朝腹背受敌。

1040年,李元昊发动了三川口之战,虽然优势在宋军,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导致了宋军大败,也慢慢改变了宋夏之间的走向。

在1041年的好水川之战,张元身先士卒引诱宋军深入西夏包围圈,宋军果然上当,韩琦的军队被西夏人打得落花流水,宋军的名将任福战死,士兵伤亡大半,只有朱观带着千余人撤退。

暂时性的胜利并没有冲昏他们的头脑,张元再次献计说,取陕右地,据关辅形胜,东向而争,更结契丹兵,时窥河北,使中国一身二疾,势难支矣”

于是次年,张元建议李元昊出兵萎州拿下长安,他说现在宋朝的强兵悍将都集中在边境区域,这就导致了他们关中地区出现了空虚,我们这时候牵制住边境的兵力去突袭关中的话,就可以拿下长安,进入中原。

李元昊也有这种打算,于是就同意了这个说法。先是让大军兵分两路,一路西夏军定川寨之战大败宋军,宋军几乎全军覆没。

但是另外一队在渭州遇到了原州知州景泰,景泰并没有被西夏士兵吓到,而是有条不紊指挥城中的兵民抵御外敌,西夏士兵无法前进一步,就这样拿下长安的计划就破产了,于是提出这个意见的张元也被李元昊所不信任,张元郁郁而终。

其实像张元这种投奔西夏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在宋朝都属于怀才不遇的人,这时候只能到西夏去碰运气,而这时候的西夏恰好是吸收人才的好时机,这个现象范仲淹和韩琦等人深有感触:盖汉多叛人陷于穷漠,必以刘元海、苻坚、元魏故事,日夜游说元昊,使其侵取汉地,而以汉人守之,则富贵功名,衣食嗜好如其意。乃知非独元昊志在侵汉,实汉叛人日夜为贼谋也。”

故张元以积忿降元昊,大为中国之患。朝廷始囚其家属,未几复纵之。于是群臣建议,归咎于殿试黜落。嘉佑二年三月辛巳,诏进士与殿试者皆不黜落。

其实宋人自己已经很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如果不是张元屡试不中跑去投敌的话,李元昊怎么发展真的不好说。于是宋仁宗在嘉祐二年下旨说,以后不再实行殿试末位淘汰制,只要是有能力参加科考的举人成功取得殿试资格,都会被录取为进士,这下大宋的天都变蓝了。

嘉祐二年,亲试举人,凡与殿试者始免黜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