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被“曲阜”误导了吗?很多人就是因为看到古籍记载少昊青阳都邑在曲阜,据此就认定少昊代表的东夷集团位置在现在的山东。今天呢,我就来颠覆一个大家的认知:“曲阜”最开始并不是地名,而且最早的曲阜和商丘其实并不在现在的山东和河南,而是在蜀地,而且极可能也是在长秋山区域。也就是说,东夷集团并不在山东。

《帝王世纪》:“黄帝由穷桑登帝位,后迁曲阜”。
《帝王世纪》:“少昊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
《大庭氏》:“大庭氏都于曲阜,号曰炎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曲阜不仅是炎帝、黄帝、少昊的都邑,而且还是皋陶的出生地。可见“曲阜”是一个多么重要的地方,那么曲阜在哪里呢?是一个地名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从曲阜两个字的来源开始进行探索。

按《说文解字》等众多文献的解读,“曲”,最早指的就是蚕薄。什么是蚕薄,就是用竹子、芦苇或柳条编成的略成弧形平底容器。用来装桑养蚕。曲是像筛子一样的蚕薄,也就是养蚕用的器具。这就是曲的本义。蚕薄有的地方依然叫“蚕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代的梅尧臣写了一首诗《蚕薄》就描述了织女用“芦苇”编制蚕曲养蚕的场景:“河上纬萧人,女归又织苇,相与为蚕曲,还殊作筠篚(竹筐)”。

而“阜”字呢?大家比较容易理解,【爾雅·釋地】大陸曰阜。【說文】山無石者。【釋名】土山曰阜,言高厚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曲”“阜”两个字加起来的意思就是养蚕的地方(山丘)。“养蚕的地方”对我们现代人来说稀松平常,但是在史前时期,那可真是极为神圣尊贵的场所。在那个时候,桑蚕丝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种生产项目,恐怕只有掌握最高权利的阶层和群体才能涉及,一般人家是根本不可能被允许了解和触及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礼祭义》就提到“古者天子诸侯,必有公桑蚕室”。《白虎通义》也有“天子亲耕以供郊庙之祭,后(王后)之亲桑以供祭服”。《周官》:“后亲桑,率外部内妇于北郊”。这两句的意思就是帝王的工作重点是农耕,而帝后的工作重点是率内宫妇人进行桑蚕丝织。《礼记.月令》也有记载:“季春之月,具曲。后妃齐戒,亲东乡躬桑。”这句话意思是说:春末,王后妃子都带着蚕薄等编织物,一齐到东郊外去采集桑叶。可见,桑蚕丝织工作有多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那个时候的桑蚕丝织区域一定相对非常集中而且还可能是重点保护,而这个区域,很可能就被称为“曲阜”。所以“曲阜”可能并不是特指某一个特定地理坐标的城邑,而是当时集中养蚕织丝的地方。也就是说,某种意义上“曲阜”是一种泛指,而不是特指。每一个帝王都有自己核心的“曲阜”所在地。

桑蚕丝织如此重要,所以人们才会把与此相关的人物记为极其重要的神加以崇拜代代相传。《皇图要览》:“伏羲化蚕桑为穗棉,西陵氏(嫘祖)始养蚕”。有趣的是,伏羲与嫘祖这两个与蚕有关的先祖我都推论过他们都是来自蜀地。伏羲来自南充阆中,嫘祖来自绵阳盐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学界确实也得出了结论,蜀地存在着三个相对完整而自成系统的传统文化,第一是治水文化,第二是桑蚕丝织文化,第三是大石文化。这三个传统文化古老而独特,可以说仅有蜀地才存在,而且自成一套完整的系统,从史前保留传承至今仍在产生作用。

所以,结合我之前推论的炎帝黄帝少昊在蜀的推论,再加上“曲阜”所代表的蜀地特有的桑蚕丝织文化,文献记载炎帝黄帝少昊他们所都邑的“曲阜”自然而然也在蜀地,非常非常符合逻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仅“曲阜”最初的来源来自蜀地,连“商丘”也一样。下一期我们讲最早的商丘不在河南,同样也在蜀地。我是翔子史前推理师,欢迎关注转发评论分享,我们一起来拼凑出史前华夏的轮廓。

(原创文案请勿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