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最美图书”正在南京大学展出,“珠还合浦 历劫重光——《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这场展览让古籍爱好者们大呼“一定要去打卡”。

7月14日,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到南京大学调研时,专门参观了“珠还合浦 历劫重光——《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展览和部分馆藏古籍善本、地方志等,察看文献古籍保存收藏情况。信长星指出,南京大学古籍典藏丰富、人文底蕴深厚,要精心呵护好、珍惜好中华文明历经沧桑留下的瑰宝,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结合学科特色深化理论研究,面向社会开展文化学习体验活动,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担当文化传承发展新使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这场展览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国家图书馆是最大“藏家”

走进南京大学图书馆二楼,便可以看到“珠还合浦 历劫重光——《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该展由中国国家图书馆主办,南京大学图书馆承办。展览讲述了《永乐大典》的流传回归和再造故事。该展将持续到9月底。

“《永乐大典》可以说是古籍中的‘最美图书’。它直观地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之美。”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特藏部副主任时文甲介绍,文运与国运相连,在《永乐大典》的流传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也是这次展览的初衷。

22877卷、11095册, 约3.7亿字…… 它是我国体量最大的一部类书,是“序百王之传,总历代之典”的旷世巨编。它收录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七八千余种典籍,被称为“万书之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文甲说,《永乐大典》正本自永乐六年(1408年)编修完成后,一直深藏禁中秘府,明朝皇帝大多并未直接使用过此书,史料中仅有弘治和嘉靖两位皇帝真正翻阅过大典的记录。

《永乐大典》命运多舛,历经了不断流散、散佚的过程,正本下落成谜,而现在传世的嘉靖副本也仅余400多册、800多卷及部分零叶存世,总数不到原书4%,散落在世界各地30多个公私藏家手中。

明清之际,嘉靖副本已经开始有所遗失,截至乾隆五十九年(1794)余9881册。清雍正年间被移至翰林院敬一亭之后,副本屡遭厄运,有的被近水楼台的官员盗窃,有的毁于战火,有的被劫掠。至宣统元年(1909),翰林院仅存64册,后来拨交给了京师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陆续回归的《永乐大典》成为国家图书馆的四大专藏之一。国图是目前《永乐大典》的最大藏家,现藏224册。

见证一代代人复制、再造、勠力搜求

卷7701之7702“庚”字韵“京”字册的“南京”条,汇聚了古代典籍中对南京的记载;卷665之666“东”字韵“雄”字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柜里,放着《永乐大典》的再造本,有黑白照片版,也有按原样1:1复刻版。

时文甲介绍说,《永乐大典》制作很精美,开本很大,高50.4厘米,而一般古籍最大高度是33厘米左右。中国国家图书馆和南京大学历代学人、图书馆人对文献的搜求、复制与再造,都不遗余力。

“看这个展柜里的黑白照片,它已经80多岁了。”时文甲介绍,照片里的《永乐大典》原本藏于大英博物馆,20世纪30年代,金陵大学时期保存的相片让文献内容“回归”,目前老照片保存得十分完好,每一页的字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观众通过展览,可以看到《永乐大典》回归与再造的历史。这段历史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著名藏书家傅增湘先生复制的一册展出时,学生们都很惊叹:看色彩的还原程度,很难想象,那是100年前做出来的。可见民国时期的再造技术已经非常好。

还有一本民国稿抄本“京”字册,除了栏框是印刷的,文字内容都是按照原大手抄,它的首页内容就是历代典籍中关于南京的记载。

古籍的再造,一方面是数字化,把文献内容公之于众,国家图书馆的中华古籍资源库正在不断公开《永乐大典》全文;另一方面是原本的复制再造,通过现在高超的影印、装订技术,按照原样复制。“再造本基本还原了原书样貌,同学们可以看到原书的样子,体会到古代图书制作的精美、装帧技术的高超。”时文甲说。

南大藏有古籍近40万册,正在建立江苏省高校珍贵古籍资源库

“南京大学的古籍线装书主要来源于原中央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三家的藏书,数量近40万册,其中善本近3000余种,3万余册。”时文甲介绍说,南京大学珍贵文献四部皆备,尤以地方史志、明清别集、边疆图籍、大型丛书的收藏更为突出,是几代南大人历尽劫难,九死一生才得以保存下来的文化遗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大古籍收藏的另一个来源是教授捐赠。中央大学、金陵大学都是声名赫赫的高等学府,很多教授为教学和研究需要,都有数量可观的私人藏书。一直以来,许多著名的教授不仅把自己的毕生心血奉献给教育事业,还把自己的私人藏书也无私地捐赠给学校图书馆。陈钟凡、胡小石、欧阳翥、汪辟疆、李小缘、程千帆等诸多先生都赠送过大批图书,包括很多珍贵古籍,对南大图书馆的馆藏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南京大学的古籍整理研究也取得了很多突破。比如,将明刻本勘定到具体的年号,2021年鉴定了一部明洪武内府刻本《刘向说苑》,版刻时间一下就提到了十四世纪末。图书馆影印出版了大量稀见方志、稿抄本,把珍贵古籍化身千百,让大家不必非要去图书馆古籍部看原书,而是可以通过流通的影印书籍来看。

南京大学牵头江苏省内高校正在建立江苏省高校珍贵古籍资源库,对古籍进行全文发布。

时文甲介绍说,为了让学子们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南京大学特别开设了《传统装帧印刷体验与文化传承》这门劳动实践课程。这门课程以一本书的前世今生为主线,让学生们体验古籍除尘、造纸、雕版印刷等,手把手地教学,很受学生欢迎,已经成为热门选修课。

现代快报+记者 刘静妍 胡玉梅/文 钱念秋/图 视频

(校对 张静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