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暑假,本应转入淡季的手足口病,却依然比较活跃,这让部分家长绷紧神经。在苏大附儿院,医生每天都要接诊数十名这样的患儿。专家认为,今年暑期手足口病患儿较多,可能与当下病毒流行株善于“伪装”有关,不典型的发病特征让家长放松了警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手足口病披上了“马甲”

近日,4岁的女孩雪雪(化名)发烧到39℃,虽然服用了“美林”,但依然没有降至正常体温。揪心的妈妈赶紧将孩子带到苏大附儿院,向感染科主任周卫芳求助。医生检查发现,雪雪的嘴巴里长了不少疱疹,再一看身体其他部位,也有红红的皮疹,判断孩子是得了手足口病。

“往年暑假手足口病患儿很少,但最近科室每天都要接诊数十名患儿,这还不包括分散到急诊和其他内科医生处就诊的病例。”周卫芳解释,一般每年4到6月是我市手足口病的发病高峰,这主要与气温上升、雨水较多,湿热的环境适合肠道病毒生存和传播有关。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共有20多种,今年主要流行株为柯萨奇病毒A组6型(CV-A6),它的特点大多数是发热起病、咽峡部疱疹性,1到2天后,除了手、足、口、臀等,身上都可能有皮疹。“这就像狡猾的病毒披上了伪装的‘马甲’,类似疱疹性咽峡炎的不典型发病特征,可能让家长有时放松了警惕。”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其实同属肠道病毒引发的感染性疾病,就像一对‘同胞兄弟’,有可能有脑炎、心肌炎等并发症,疱疹性咽峡炎属于特殊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相对较轻。”周卫芳解释,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发病部位不同,疱疹性咽峡炎的典型症状出现在咽部,上颚或靠近喉咙口软腭部位,表达能力不清楚的婴幼儿可能因疼痛出现流口水、吞咽功能不佳等表现。而手足口病患儿除了口腔疱疹外,手、足、臀、关节等部位都可能出现疱疹。“需要注意的是,疱疹性咽峡炎也可能是手足口病的初期表现,如果患儿两三天高烧不退,精神状态不佳,或者伴有呕吐、畏寒、惊厥、抽搐等情况,必须及时就医。”

周卫芳介绍,手足口病跟其他流行病一样,一般每隔2到3年会有一个流行高峰。近年来,家长与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使得手足口病的患病几率大大减少,相应体内病毒的抗体水平也有所下降,因而接触到病毒后,就有可能中招,这也是今年手足口病毒活跃期相对较长的原因之一。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关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病毒流行类型有变化,但手足口病作为一种自限性疾病,家长也不用过分忧虑。”周卫芳说,从门诊上看,手足口病患儿的年龄段多在1到5岁,CV-A6引起的手足口病极少累及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引起的重症较少,大多数患儿经过对症治疗后能够在一周左右自愈。

周卫芳提醒,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做好个人卫生防护和提高免疫力。家长要帮助幼儿保持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咳嗽和打喷嚏后、处理食物前都应该洗手;奶瓶、奶嘴、餐具、玩具、毛巾等使用前后要充分清洗、消毒;家中有两个孩子的,食品和餐具要注意区分,不要混用。家长回家后也应该彻底清洗双手和面部,避免孩子在亲密接触时被感染。此外,还要注意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并保证孩子充足睡眠,均衡饮食,提高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