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创作为儿童构造知识的科学的世界,儿童文学创作给予儿童感性的审美的世界,两者都能促进儿童成长进步,劳佳迪的儿童科普创作创造性地将两者合二为一。

2022年9月,《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了加快推进“大科普”理念。“大科普”是指跨学科的科普创作,劳佳迪的作品是个中翘楚。

她致力于科学与文学相结合的“有温度”的科普写作,注重“情感性”和“人文性”,并在这个罕见的科普创作领域笔耕不辍。她的作品不仅带来一种全新的跨学科的科普文类,也因具有高超的语言水平和文学素养而为儿童文学创作的花园增添了新品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引领科普创作趋势

儿童与成人不同,他们更倾心于在故事冲浪的同时“润物细无声”地接受知识,而不是接受说教式的知识灌输。劳佳迪的科普作品《一万亿个外婆》通过诗意的文字、有趣的故事,以及深邃的情感来帮助小读者树立世界观、生命观、宇宙观,这种具有原创性贡献的科普形式获得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内顶级高校博士生导师以及其他主流科普作家的广泛认可,并在首版问世仅4个月后再版。

而另一部科普作品《你好啊,区块链!》通过大量带有文学审美趣味的生动类比,将原本枯燥、抽象的计算机知识变得趣味盎然,不仅在中国早早售罄,还即将在美国发行英文版,体现出别具一格的科普语言魅力。

当下,这种科学、人文汇流的科普趋势已受到科普研究学界的广泛重视。北京师范大学学者王琨认为,文学写作强调文艺美学与人文思想,科学写作更重视客观事实的描述与记录,在传统观点中,科学写作应当摈弃主观情感与美学感受,用严谨的语言建构意义,但儿童与青少年科学乐趣与科学热情的产生离不开美学体验,优秀的带有文学审美的科普创作可以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帮助人们从少儿阶段建立起对科学之美的认识。

上海大学文学院研究创意写作和儿童文学谭旭东教授也认为,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进步和教育的发展,无论是小学、中学、大学,都很重视科技与人文的渗透与结合,高等教育越来越趋向于科技和人文的融合发展,新文科和新工科的教育理念也在推动学科融合、综合素养的提升。

美国的STEM教育就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教育方式,以STEM教育理念为核心的儿童培养体系得到了各国认可。中国也越来越重视STEM教育,所以对新时代的科普教育的跨界性提出了要求。想让孩子自发追求多学科知识的答案只有一个,就是“有趣”,故事正是“有趣”最好的载体。

然而,极少有作家能同时拥有充足的科学知识储备和杰出的故事创造力,这种交叉性、复合型的科普创作极富挑战。劳佳迪被公认为该领域不可多得的成功探索者。她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文科基地班,在大学期间就接受了严格、规范的学术思维训练,她的毕业论文是用精神分析学对海明威的文学作品进行了系统解读,也是她本人对于跨学科写作的第一次尝试。

和传统文字工作者相比,劳佳迪拥有高度严谨、一丝不苟的理性思维。从知识广度的层面看,《一万亿个外婆》是一本面向儿童的科学通识书,涵盖了相对论、分子遗传学、量子力学等大量前沿科学知识;和传统科普作品比,她的写作又优美细腻、情感真挚丰富,将主人公寻找逝去外婆的情意巧妙融入其中,拥有优秀文学作品所具备的感性特质。

劳佳迪的“大科普”写作打破了学科界限,推进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生命科学、人文科学的传播。腾讯科学探索奖秘书长王妩蓉表示,不同于“理工科”叙事,劳佳迪总是能够将理性的科学知识融入精彩的故事,比如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人造太阳等概念,是“科学+文学”的成功尝试,能够帮助科学更好地走进大众。

作为这种被学界称为“科学+人文”的“融学科”模式的引领者,劳佳迪的科普作品连续受邀在上海、北京等书展上展出,并举办过多个线下读者见面会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书斋外的科普实践

劳佳迪不仅是一位能够引领新颖的科普创作形式的新生代高产作家,也是积极走出书斋、活跃在新闻第一线的资深记者。长期保持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对话,是她能够始终以孩童的视角写作,与儿童心境产生共鸣,并深受儿童读者喜爱的原因。

由于一直活跃在新闻传媒界、长期从事科学和经济新闻报道工作,劳佳迪对能源、环境、前沿科技以及经济金融学等不同学科领域都建立起框架性的知识结构,为她日后“博物学式”的科普创作提供了强大的储备和支撑。

丰富的记者阅历还让劳佳迪具有社会发展的敏锐感知力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她曾孤身一人深入高原边境,为藏羚羊种群和融化的冰川“高呼”,也曾亲历前线,为地震灾害中的灾民“发声”,并因此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上海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联合颁发的重要贡献荣誉证书。

2021年盛夏,她带上《一万亿个外婆》书稿第一章“外婆去了星星上/星际旅行:时空的奥德赛”,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一个人沿喜马拉雅山脉的国境线行走,为1000个西藏孩子科普星际旅行的知识。为此,劳佳迪穿越了整个阿里荒原,深入珠峰腹地,调查中国和不丹边境的冰川群,探索藏南原始丛林的桃花源,最终完成了一场关于科学与诗性的探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黄云生有一个被儿童文学界接受的关于“科学文艺”的定义:“科学文艺是指用艺术手法来描写科学、表现科学、普及科学这样一类与科学内容相关的作品的通称”“它是一篇文艺作品;具有一定的科学内容”。

但在科普写作史上,真正符合这个定义的作品凤毛麟角,维塔里·比安基(Vitaly Bianki)的《小蚂蚁历险记》(Ant Hurries Home)、叶永烈的《圆圆和方方》、李毓佩的《7和8的故事》等可以视作过去的典范。作为新生代,劳佳迪找到了科普创作和儿童文学创作之间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目标,实现融合,并互相创新内容与形式,使儿童拥有了更为广阔的阅读空间。

因为极具创新性的科普表达,她的作品《一万亿个外婆》被媒体赞誉为“一部关于生命的哲学与科学之书,一部语言优美、情感充沛动人的真情之书,一部聚集了古今中外科学巨匠的智慧之书”。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她也介绍了自己的“大科普”创作理念:“大人们总是误解儿童的理解力,甚至以为他们喜欢童言童语,或者刻意捏造唯美的伊甸园给他们居住,但事实上,孩子完全可以阅读和面对复杂的事实和情感,比如对于理解生命和死亡,他们的勇气早已盖过大人,最理想的儿童科普读物首先就是不要回避真实,随后,真挚地传递真善美的普世价值,以故事为引力,牵引孩子找到故事中的每一块拼图,在悄无声息中完成知识的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