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绍乾(笔若)

云贵“改土归流苗寨奋勇抗清

康熙六十一年,清圣祖康熙皇帝四子胤禛,内倚理藩院尚书隆科多特殊地位,外借四川总督年羹尧兵力,登基。次年改年号雍正——清朝雍正年间。

西南地区,土司借口向朝廷雍正皇帝进贡,大肆搜刮土民财产,而乌蒙地区的土官、土司,进贡一成,榨掠土民成百,土民生活苦不堪言。

时任云贵总督鄂尔泰,向雍正皇帝上疏,要求将东川、乌蒙、镇雄三府划归云南。雍正皇帝便同意鄂尔泰的上疏,把这三块棘手的民族区域交给了鄂尔素。鄂尔秦独具慧眼。他上疏其目的不为扩土开域,实为解决长期困扰清政府的西南少数民族问题。背靠雍正皇帝支持,鄂尔秦废除土司土官制,开始实行新政策——“改土归流”。

鄂尔泰千里的“苗疆”(贵州地区),云南东川、乌蒙、镇雄三土司各边地施行改土归流。采取“招抚”和“镇压”双管齐下,先后招降贵州苗、瑶各族二干余寨,后于云南设普洱府,以便整顿西南各族。改土归流的实施过程中,因官吏的掠夺各族人民,雍正十三年(1735),苗寨奋勇抗清,乾隆初年止。

朝廷出兵镇压 苗民进翠淑岭

朝廷出兵镇压,不断引起苗民起义。居于“改土归流”制度下的鹿窝村,当地苗民无赖被逼进翠淑岭,饥肠辘辘,以野菜、茶叶充饥。谁知,屋漏偏遇连雨天,茶叶遭到虫害,被吃得净光,只剩下了漫山遍野的虫屎渣滓。人们偶然发现,虫屎落入水中,泡出缕缕血丝般的茶叶,试着一喝,味道香郁甘美。后来将其化香树叶诱蛾产卵,取幼虫代谢物熬茶,这就是现在饮用的虫茶。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茶蛀虫,此装茶笼内蛀虫也,取其屎用”、“蛀屑+ 主治, 耳出汁⋯⋯”等文。茶食同宗,茶药同源。充分证实了此物可食用,且为虫茶,且有药用价值。清代《城步县乡土志》卷五中有“茶虽粗恶,置之旧笼一二年或数年,茶悉化为虫,今余名“虫茶”。

西蜀高僧神壁刻楹联 翠淑岭更名西望山

“翠淑岭”今天已经被改为“西望山”,传说西汉时期夜郎国王将在翠淑岭修建行宫,用以消夏避暑,村民顿觉希望来临,于是便称其为“希望山”。

公元 1653年,西蜀高僧语嵩大和尚率八弟子在希望山修建八大庙群,历时10年建成凤池、瞿昙、华严、万寿、报恩、知非、雨花、寒山等八大寺院。是时,因高僧语嵩性敏慧,精佛家经典,善诗文、通韵律,且晓建筑工艺,累云游诸省,并设坛讲经说法,名重一时。故在大殿神龛壁柱刻下“此处即是西天,何需别求南海”,随后语嵩和尚将“希望山”更名为“西望山”。改名后的西望山,声名显赫,因此被誉为“西南佛教圣地”,其影响遍及西蜀、古滇、湘、鄂、江、浙诸省,史称中国佛教“南来第一山”。

“西望”一词,曾出现于明朝·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6卷,用于成语“东观西望”,明帝诏班固等修撰《汉记》于此,国语辞典解释道:向四周张望,观察动静。这也许是语嵩和尚阅尽世间百态,看淡世事冷暖,或是在观察世俗动静。故而更名为“西望”,又或许是语嵩和尚对“西望山”解读。

据《息烽文史资料》介绍,西望山,现又名西山,位于息烽县城西北十余里。海拔一千余米,山高六百余米,面积九十余里,东南连乡西山、王家坪,西北接壤九庄、竹花、新阳、鹿窝四乡,与息烽城东北之南望山遥相对峙;乃息烽之名山胜地,早已载入《贵州通志》和《全国名胜》大辞典。

其山下四周小溪蜿蜒交错,横穿千亩良田沃土,东汇乌江;以百计之村依山傍水、星落棋布;农产品丰富,林木繁茂。鹿窝、西山、潮水等地,一向号称“鱼米之乡”。山上,峰峦重迭,沟壑纵横,古木参天,浓阴蔽日,药材种类繁多,外地采药者不远千里慕名而来,古今中外难得之方竹、扁竹就产其间。

因此,早在明初,即被佛门僧侣关注而涉足,至明末清初,建有八庙。各庙环境安谧宁静,其建筑工艺精湛;勒石刻图,雕梁画栋,朱漆壁柱,百具泥塑木雕像,镏金染彩,神情兼备而栩栩如生,雄伟、庄严而辉煌,纯系明代风格,其工技之精巧,令人兴叹而折服。

西望山溪流纵横,古树参天,浓荫蔽日,奇峰怪石天然成趣,惟妙惟肖。重峦叠嶂,异峰突起,山间幽壑深谷,古树参天,清泉飞瀑,林海茫茫,有“一峰一世界,数步一重天”之境界,有感于天公玄妙之造化。西山著名八大景,“横看成岭侧成峰”,“石将军”、“狮子山”、“双扇门”、“万卷书”等形成二十四小景,景景各具特色,如璀灿群星散落在西望山的峰岭沟壑之间。

峰头木华千重碧,壁上水清煮茗茶。

三门景色龙虎地,风岭居下凤凰池。

雄踞伏狮拔地起,莲花山间狮子峰。

大沟岭岗盘陀石,垒卵奇观朝阳鼓。

福随悠梦千里路,巨型页岩万卷书。

其万卷书位于天门石对面,直距百米,巨岩突立于山间,形若干书卷重叠而成,故名“万卷书”。此景与“天门石”遥遥相对,立足“天门石”上,可饱览“万卷书”之风采,故有“打开双扇门,熟读万卷书”佳句。

玉乳泉位于语嵩塔右侧,为六棱形石井,半球形石相,呈乳房状。泉水自其中汩汩渗出,清洌晶莹,饮之清心爽目。为西望山“三宝”(虫茶、禅贡米、玉乳泉)之一。

百年沧桑刻日月 西望山立盟誓碑

人以名传,山以人传,西望山亦因此颇负盛名,广而传之!西望山下鹿窝乡的田埂上,嵌着一块石碑。其石额上左刻“日”,左雕“月”,圆上尖火焰图形,碑正中竖刻四字“万古丛林”,右刻“永乐五年正月盟誓”八小字,其书法苍劲古朴,兼有北魏风骨。百年来,皆相传为明建文帝朱允炆逊国靖难至此刻石表志之作。此为轰动史学界的“西望山盟誓碑”。

公元1399年,明朝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因草率“削藩”,引发叔父燕王朱棣“清君侧”的“靖难之役”。四载后兵临城下,宫中起火,建文帝在22名忠臣的护卫下仓皇出逃。本想暂避一时,聚集兵马再战,无奈北军推进太快,建文帝君臣逃至西南,隐匿于贵州崇山峻岭中。

建文帝君臣得知朱棣称帝后大施杀戮,旧臣不屈者均视为“奸臣”,“诛十族”的消息后,欲集军力向伪帝复仇抗争。无奈各地掌握兵权的将领竟寥寥无几,见大势已去,无人响应建文帝,复辟计划成镜中月。而朱棣并未就此罢手,派出心腹密察暗访,必欲置其于死地。建文帝君臣往杳无人迹的深山密林中躲藏,朱棣希望泯灭。

公元1407年,饥寒交迫中的建文帝君臣,步履艰难地来到西望山下。众臣扶建文帝于风砂岩下而坐。顾四载颠沛流离、劳苦艰辛、磋叹前途暗淡。无力挽狂澜于既倒,见朱棣皇权日趋稳固,政绩初显,无意再因名分争而累及民众再受战乱之苦。建文帝手持锐石,崖壁刻字,示意武士镌刻,众臣皆跪,失声痛哭。矢志共盟后,众臣与建文帝依依惜别。后传闻,建文帝落发为僧,栖身山寺,安度晚年。永乐皇帝穷尽手段缉拿,以失败告终。

盟誓碑,据八三年贵州学者考证,实为建文帝出走后,留寓南京臣属赵、谢两姓继潜遁于此,与土著龙姓大族结盟永世相依,特择吉日聚会于打鼓台,对天盟誓矢志忠信不移,刻石镌文志之。这段史实,今南龙族之家谱亦有详记。因此“永乐盟誓碑”之谜得解,无疑给西望山增古风色泽。

如今,西望山上刻字无数,均为明清和民国时期所刻,刻者有民国年间桂诗成、任可澄、毛光翔、徐笃光、邓匡元、吴南秋、牟汉、王佐等,书法精湛。但因时远年湮,不少书刻珍品,因风化或被破坏而无存,发现者20余处,已测者18处均完好无损。

翠淑巅对天风岭 半朵莲花苦草坪

西望山之悠美、高雅,清人曾在凤池寺旁刻碑赞曰:

群峰降下九重阶,半扇石门半扇门。

说法之时狮子伏,谈经现出凤凰来。

盘陀石上堪为卒,玉乳泉边可说怀。

万卷提书能解闷,将军命服饭庄台。

诗人欲以山上景名入诗颂山之多娇,实则焉能总括山之全貌?倒不如民间广泛流传,而已家喻户晓之韵句,详而易记,对今人或导游或助兴皆有效益:

翠淑巅对天风岭,半朵莲花苦草坪。

石娄关前窄丫口,五岳朝天白虎吟,

跑马路上好射箭,猫跳鼻梁惊断魂。

此民谚两则亦不足以揽西望山之全貌,只可作窥斑见豹之说而已!

一九三三年,桂诗成任息烽县长,因酷爱文史书画,更喜探古觅幽,曾邀文友、官吏、绅士多次游访西望山,摩岩刻石,吟诗著文,各抒其怀。桂诗成、任可澄立于西望山之巅极目远眺,云海峰波,浩淼千里。二人任劲风推攘亦不舍,即兴各留手迹,刻于巨石。任书“翠淑巅”,桂题“天风岭”,其字大盈尺,体为楷书,遒劲刚健,堪称书法上乘。

归途,任感慨中,献珍藏之《语嵩语录》孤本,后由桂诗成交文通书局翻印,赠诸名流、文友。其书分上下两集三卷,文采清丽,朴实无华,哲理内涵,耐人回味。今唯见贵州省图书馆存有,息烽地区却早已绝迹,实当可叹可惜。

又,一九三四年,冯玉祥将军赴渝途经息烽,慕西望山之名而登游,日值凤池寺重修以纪念宗师语嵩,冯将军即题解赠予:“圣贤气节,民族精神”此八字隶书,嵌于大殿神龛下之左,至今完正无缺。由于官吏、名流、绅士皆喜游西望山并推崇之,故影响极大,游者与香客直到解放初期皆络绎不绝。

建国以来,西望山僧人还俗,五庙被拆走,神像被捣毁,树木遭砍伐。许多碑记、古墓又毁于“文革”破“四旧”中,文物狼藉遍地,痛惜此名山古刹,一九八三年息烽人民政府为抢护西望山,令为县级文物保护点,并组织周围群众造林绿化,还貌于众。

覃生喜进西望山满载诗书誉虫茶

杨恩元,字覃生,别号三不惑斋主人,贵州安顺人。生于 1875 年。少年随父宦游北京,十九岁应顺天(清代北平府)乡试,中举;次年会试,中进士,选为礼部主事。戊戌变法失败后,辞去官职,随父任山西。1910年其父病故兰州,扶柩回黔安葬,自此定居贵阳,致力于地方文教事业。1952年病逝。

民国二十年,杨恩元、任可澄等一批省内著名学者、文人应时任息烽县长——有“烟霞县令”之雅号的桂诗成邀请畅游西望山,杨恩元成诗十一首,为西望山的人文增添了一抹厚重的色彩。其组诗为《西望山纪游》。初入息烽境内,诗人便被西望山的自然风光所陶醉于此;

飞轮载北征,入境快先睹。

突兀奇峰横,偃蹇傲官府。

米颠拜石心,不嫌三命俯。

在诗人的笔下,奇峰险崖俨然成傲岸不羁、蔑视权贵的高人形象,并油然生起米颠拜石之心,寄寓痴迷于息烽奇峰,不慕权贵的情怀。

山顶凤凰池,得名自何代?

嵩师有具眼,结庐傍池界。

隔篁闻水声,上塔遗基在。

面对如此奇景,诗人不禁发出“近岁伏莽多,无人窥洞天;坐使瑰奇境,不列名胜篇”的感叹。诗人认为,西望山名不过外山,是因“兹山满茗茶,惜山少名著”,缺乏文诗咏赞,因而“亟待博鸿才”挥其如椽巨笔,为西望山增色添彩。诗人是怀着“令西望山,中原争翘楚。令虫茶,饮中让语巧”的愿望离开息烽。

出诗词之外,较诸教育,杨恩元在方志编纂及地方文献整理方面对于贵州的贡献则更加突出。1948年,令杨恩元倾注半生,卷帙浩繁的《贵州通志》历30余年,终告完成。民国时期全国修成省志的仅有云南、绥远和贵州。与此同时,从1922年到1949年,他还领导主持编印了《黔南丛书》,创办《贵州文献季刊》。其中,就有许多有关黔茶的历史记载,修复了黔茶历史资料,以供后人查阅。

翠淑岭中传“三宝”蜕壳成蛾育虫茶

多山多雨,多雾多树,造就贵州多茶。黔,自古乃优质茶叶生产的重要区域。在西望山上,人民勤劳纯朴,世代护山林,受西望山的馈赠。虫茶取自林间生长一种香气馥郁樟科植物,当地人称其为白茶。谷雨时节,将白茶摘后混入西望三宝之一“西山贡米”,装入棕袋悬于檐下,一种名叫化香夜蛾的昆虫闻香而至,在棕袋里安营扎寨,繁衍生息,以茶叶为食,以米为菜,如蚕食桑,产卵成蛹,留下颗粒圆状虫代谢物,筛净杂物,泡而饮之,持久弥香。因是虫与茶的产物,山民谓之“虫茶”。 这就是虫茶,其制作工艺已有千年历史,所幸至今尚未失传。

相传,清乾隆年间,驻守长安营八旗士兵因初到南方水土不服,命在旦夕,饮虫茶后,大批满族旗兵得以活命,并将虫茶上供朝廷,从此虫茶成为了上贡清朝皇帝的“贡品”。

“山之灵,树之魂,水之韵”,可遇而不可求的西望山虫茶,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虫茶实乃大自然的产物、是民族记忆、是历史记忆、更是百姓生活记忆。

品好茶,必入黔。闻茶事,必近黔事茶缘。

登西望山,必留虫茶满衣香。

洪绍乾(笔若)

2022年8月27日 贵州贵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简介:洪绍乾,笔名:笔若,青年作家、诗人。中国诗歌学会二级委员会委员、CI专员,中国90后作家排行榜上榜人物之一,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秘书长、贵州省诗歌学会办公室副主任,作品散见《中国作家网》《特区文学》《参花》《青春诗刊》《新滁周报》《鄂州周刊》等刊物。先后出版书籍《脚趾上的下弦月》《写给姐姐》等多部编著作品,书籍曾被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家一级、省市级40多家图书馆收藏。发行过音乐专辑《诗人与歌》,曾荣登《青年时代》杂志封面人物,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诗歌学会“年度优秀会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