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的是如何将理论技术成果快速转化到矿场,“享”的是技术、信息、软件、人才等资源合作双赢。

围绕“为油田增储上产”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勘探开发研究院与开发单位、专业化单位共同谋划建设共研共享一体化平台,截至目前,已经与9家单位联合开展集智攻关、深化合作,有力推进了成果转化。

这场院厂共赢的合作,成为勘探开发研究院将理论技术成果快速转化到矿场,助力油田高质量发展的科研新“范式”。

打造“一盘棋、一块干”的工作平台——围绕解决矿场需求,以问题引领科研

自从2022年与胜利采油厂签署共研共享一体化平台运行方案以来,采收率试验室油气开发主任师赵方剑明显感到“压力大了”。

他所在的化学驱油藏大幅提高采收率项目组要完成胜二区东三5二元复合驱井网加密方案及实施跟踪调整,方案实施后新井产能符合率要达到90%,单元日产油量要达到160吨以上。

过去双方也合作过。

“过去是针对一个区块,勘探开发研究院负责出方案,采油厂负责实施。”赵方剑说。

“一次合作只能解决一个区块的问题,采油厂其他区块问题照旧,没有面向全厂。”胜利采油厂技术人员表示。

过去是负责一个点,现在是面向全链条。

在研究院与胜采厂搭建的共研共享一体化平台上,共承载了三个项目组,分别是中高渗水驱油藏提高采收率项目组、低渗透油藏改善开发效果项目组和化学驱油藏大幅提高采收率项目组,围绕胜采厂“中高渗”“低渗透”“化学驱”三类油藏进行技术探索。

“基本覆盖了胜采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产量稳定的主阵地。”项目组成员、勘探开发研究院油藏开发技术推广专家宿峰说。

项目组内既有研究院的科研人员,也有胜利采油厂地质所、工艺所、管理区的科研技术人员。

每个组都有“军令状”——低渗透油藏改善开发效果项目组的目标是完成坨128单元沙四5-8层系综合调整方案编制及矿场跟踪调整,实施后单元日产油量在目前水平上增加50%。中高渗水驱油藏提高采收率项目组的目标是完成坨28沙二4-6单元方案编制及矿场跟踪调整,实施后新井达产率80%以上,单元日产油较调整前提高20吨。

“就是要围绕解决矿场需求,以问题为导向做好理论技术突破。”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张世明说。合作的目标是针对各个采油厂不同类型的典型单元,建立技术模式,形成技术规范,快速实施推广,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真正为采油厂增储上产提供强力支撑。

合作双方每半个月召开一次运行会,每个月召开一次月度例会,采油厂了解研究院的理论、方法技术,研究院学习采油厂的工艺、流程,双方目标一致,凝聚合力,解决开发中遇到的难题。

目前胜二区东三5区块已投产的5口新井初期合计日产油51.2吨,平均单井日产油达到12.8吨,累计产油10055吨。

打造集成共享的信息化平台——从数据分散管理到信息化集成化共享

进入平台,选取一口油井,轻轻点击鼠标,岩心图像、实验数据、测井曲线等各项数据展现在一个屏幕上,简洁直观、一目了然。

近日,勘探开发研究院“岩心—实验一体化应用平台”正式“露面”,成为油田首个以岩心和实验数据为核心的综合应用软件平台。平台采集了近5万米岩心扫描图像,集成各类实验测试数据420余万条。

“敏锐、直观。”这是采收率试验室科研人员石晓燕对“数据整合”的感受。

为了支撑项目组工作,宿锋他们研发了数据单井查询系统。与油田信息中心结合,打开数据查询权限,将项目组数据与胜利采油厂油井数据链接到一起,严密监控油井“风吹草动”。

5月,石晓燕监测到她所负责的胜二区东三5区块中一口单井的产量有波动,立刻去胜采厂驻扎了好几天。

通过数据跟踪和现场试验,团队发现化学驱后,随着波及系数的增大和洗油效率的提高,油井间会出现剩余油二次富集的“油墙”,项目组成员总结出了“追着油墙打井”的技术方法。

“计划下一步在孤岛、孤东、胜坨等油田进行技术推广。”石晓燕说。

勘探开发研究院拥有大量基础分析化验、扫描电镜等实验数据,采油厂拥有开发动态及监测等数据,这些数据都是助力油田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实现高质量勘探、效益开发的有力支撑。

过去,研究院使用的数据库每个月由采油厂提供,数据相对滞后;采油厂的数据系统虽然能够灵敏地反映数据即时变化,但难以纵观全局,作用发挥受限。

新的共享平台上,研究院的岩心数据、实验数据、模型库等数据,采油厂的开发动态数据、监测数据、监测资料等集成共享,快捷方便地提供给研究人员,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智能化支撑水平,大幅提高工作效率。

“油田领导调研时要求,要打破‘篱笆墙’,推进采油厂、油公司、专业化单位、科研单位间的广泛合作,甲乙方目标同向、共同做大‘蛋糕’。”张世明表示,“下一步勘探开发研究院将在推进岩心—实验一体化应用平台在全油田共享应用基础上,丰富完善数据共享平台,助力油田规模增储、效益建产。”

打造交叉互融的人才培养平台——从人分散管理到信息化集成化共享

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平台为人才培养“铺路架桥”。

去年8月,低渗透油藏改善开发效果项目组面对坨128低渗砂砾岩油藏动用程度低、注入水不均衡、局部井点水窜含水高的问题,院厂双方技术人员多次交流、磨合,达成共识,设计了128斜-60井先导试验井组,开展压驱补能提效矿场试验。横向上,增加注水井点,扶停老井,增加井网密度;纵向上利用工艺优势,进行分段注水,改善开发效果。

按照以往的经验,每天注入量设定1000立方米,但运行一段时间后,油井没有反应,于是项目组成员组团到压驱现场找原因。

蹲在压驱现场外的空地上,研究院科研人员和胜采厂地质所、工艺所、管理区技术人员进行了一场“头脑风暴”。

研究院科研人员提出把每天的注入量提高到1500立方米,胜采厂地质所、工艺所、管理区技术人员现场落实水源、设备注入能力及管网承受能力。

“油井没效果,总也找不到原因,没敢想能注到1500立方米,这下‘格局’打开了。”胜采厂技术人员张松说。

“积累了现场经验,学到了很多关于设备、现场参数录取方面的知识,这才是工艺、地质与现场一体化运行。”项目组成员、研究院海外研究中心科研人员马彦风回忆那次“现场拍板”,依然觉得很过瘾。

“无论是研究院还是采油厂的人才,都是为油田勘探开发提供智力支撑。”张世明说。

勘探开发研究院围绕人才联合培养的目标,把采油厂地质工艺人员纳入勘探开发研究院技术体系内,给予培养、指导,发挥专家优势,推动组建项目攻关团队,尽职尽责做好人才培养。

同时,勘探开发研究院推荐优秀人才到采油厂挂职锻炼,让他们向生产一线学,掌握矿场第一手资料,锤炼扎实的工作作风,把科研论文写在现场,让科技成果沾满泥土。

勘探开发研究院专家带领项目组相互交流70多次,142人次集中办公111天,人才交叉培养累计交流90人次,签订导师带徒33对,为开发单位技术人员举办8期实战培训班,定向培养20余名技术骨干。

一个以实践经验丰富见长,一个以理论研究精深更胜,就像两块拼图,耦合在一起,才能最大化地发挥彼此的优势。下一步勘探开发研究院将进一步拓展平台建设,将油田重点勘探开发工作融入平台,为油田全面高质量发展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