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湖水系调研第640天

水系调研走进新安函谷关遗址

新安函谷关位于新安县城东的城关镇东关村,又叫汉函谷关。是自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政策以来,河东盐运往洛阳的必经之关。

历史上的函谷关一共有三座,分别为秦函谷关、汉函谷关、魏函谷关。秦函谷关为战国时秦国所建,位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北约15公里处的函谷关镇王垛村;汉函谷关是汉武帝时楼船将军杨仆出资兴建,位于今洛阳市新安县以东;魏函谷关是曹魏时弘农太守孟康为方便运粮而在黄河河滩处所建,位于秦函谷关北5公里处的灵宝市函谷关镇孟村境内,因三门峡大坝蓄水已被淹没水中。三处函谷关所处时代不同,发挥的作用和重要性也不一样。

要讲汉关,定要先讲秦关。

秦关

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六国)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国敢拒守六国联军,得益于其在地理上的优势——函谷关易守难攻。

函谷关地势险要,它“东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称天险”,正因为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所以从春秋时期开始,这里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最早的时候,晋国曾派军队驻守此地,以遏制秦国向东的扩张。后来晋国衰落,三家分晋。秦吞食魏后,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而奠定秦之王业。由于其得天独厚的战略地位,并衍生出关东、关中、关外等称呼。函谷关牢牢把守着秦的东大门。

崤函古道与秦函谷关示意图

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提到:“自新安西至潼关殆四百里,重冈叠阜,连绵不绝,终日走硖中,无方轨列骑处……古之崤函在此,真所谓百二重关也。”崤函古道是当时西行的必经之路。“车不得方轨,马不能并辔”。而以四匹马拉着的战车,才是先秦战场上的主流兵种。这正是六国联合攻秦,却被阻挡在函谷关之外的根源所在。因为西行的必经之路被函谷关阻隔,体型笨重的战车难以通行,纵使其军队规模再大,也难有成效。

但随着西汉对外政策逐渐由“制内”转为“御外”,汉武帝屡次用兵匈奴,这便导致战场上的主要兵种发生了明显变化:传统的车兵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骑兵与步兵。他们不仅能够翻山越岭、渡水穿林,也有可能寻找更加狭窄的通道绕过此关隘,从而直达关中

与此同时,到了汉朝,因为气候变冷,原本温暖湿润的稠桑塬逐渐干燥化,黄河不断下切,让本来无路可走的“塬河悬崖”出现了一条狭窄的走廊,秦关的战略意义已经大不如从前。

汉关

函谷关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城关镇,北距黄河25公里,西邻镇区,东距洛阳市区23公里。

据说,是因新安人杨仆“数有大功,耻为关外民,上书乞徒关东”,他说服汉武帝,愿意散尽家财将函谷关东移,为的是只求做个关内侯。

杨仆或许恰好顺应了武帝锐意进取,欲扩大中央管辖范围,加强中央集权的治国方略,因此促成了元鼎三年(前144年),汉武帝将函谷关向东迁移三百里至新安。如此一来,原本的关外也成了“关西”,变为京畿地区。

新安函谷关是洛阳、西安两京交通古道上的必经关口。

汉函谷关遗址先后共进行了4次调查钻探,勘探面积约13.9万平方米,确定了汉代函谷关遗址的总体布局:它是一处有内、外城结构的小型城邑。内城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约160米,南北宽约110米;外城墙从两座阙台开始,向南北两侧延伸。共60公里的城墙完全控制了峡谷之中的东西交通,是一处规模宏大、关塞相连的军事防御系统。

2013年3月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楼西门上方有康有为在孔子二千四百七十四年(1923年)题写的关额“汉函谷关”。两侧的对联分别是上联“胜迹漫询周柱史”,下联 “雄关重睹汉楼船”,同时提到了秦、汉两个函谷关的典故。

据历史记载,此关城建成之后,南北两侧有高厚的城墙延伸山间形成屏障,成为古代洛阳西面最坚固的军事防线。

汉关与河东盐

汉函谷关是洛阳西行第一关,东汉兰台令史李尤在《函谷关赋》中有一段生动描写,“上罗三关,下列九门,会万国之玉帛,徕百变之贡深。冠盖纷起云合,车马动而需奔”,讲出了当时云集函谷关前,进行贸易交往的盛景以及车马人员喧嚣繁荣的场面。

从史籍记载可以看出,汉函谷关已不仅仅只作为军事要隘,也是经贸往来的交通要道。它不仅对保护两京安全、维护东西人员往来、经商贸易、文化交流的正常进行起着重要的保障和支撑作用,还是丝绸之路东西往来的必经之地。

汉函谷关根据考古恢复示意图

函谷关的整体防线是向南延伸至了宜阳的三关,向北延伸至了黄河岸边的盐东仓储,盐东仓储也是函谷关整体防御的一部分,因为盐不仅是军用民生所需,更是国家战略。两京之间只有一条专用线路,河东盐从山西往洛阳运,盐东仓储当时就是货运的一个转折点。

到了唐之后,由于宋、元、明、清政治中心的转移,都城去了开封、南京、北京,函谷关军事防御已经没有任何的作用了,在这一时期承担起了另一个职能——驿站。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新安函谷关虽经狂风骤雨多次侵蚀,金戈铁马几度踏过,历经风雨沧桑仍屹立不倒。

两千年的关楼遗址,每一寸斑驳都讲述着一段历史,每一段城墙都透射着一个故事。

【来源:华夏盐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