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今年7月27日是朝鲜停战协定签署70周年的日子。每当耳畔响起这铿锵的旋律,我们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作战的场景。“志愿军战士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顽强作战,很多人都付出了宝贵的生命,而我替战友们看到了今天的盛世中华。”近日,来到抗美援朝老战士赵则义家中,听老人讲述那些峥嵘岁月。

今年92岁高龄的赵则义出生在河北省香河县,少年时曾见证日军的残酷侵略,也看到了共产党如何带领人民抵御外敌、护我家园,暗暗下定报国参军的决心。15岁那年,赵则义离开家乡在一家织布工厂当学徒,其间开始参加地下工作。1949年8月赵则义参军,先后参加过解放大西南、川东征粮剿匪和抗美援朝战争,为祖国的和平事业出生入死。

“我们是1951年6月入朝的,在朝鲜呆了两年多,经历了大大小小几百场战役。”赵则义回忆说。在一次战斗中,敌军以坦克开路,志愿军前几道防线都没有截住敌军,赵则义所在的炮兵团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敌人的坦克轻松绕到大炮背后,志愿军战士只能费力地将大炮推出来调整准头。大家浴血拼搏,在形势十分不利的情况下击毁了敌军3辆坦克。在举世瞩目的上甘岭战役中,赵则义和战友配合12军作战,荣立集体二等功。“敌人的大炮在地面,我们的炮都藏在坑道里,我们对准目标,集中力量连续击发,打得敌人毫无招架之力……”说起抗美援朝战果,老人滔滔不绝。

战争无比残酷,条件极其艰苦。“朝鲜的冬天特别寒冷,我们的物资又很匮乏,只有褥单和薄被。为了御寒,大家在褥单下铺树枝,两名战士把两床被子摞起来盖,俩人头脚相对,睡在一个被窝里。战士们都不能脱衣服,时间长了,身上爬满了虱子。因为敌人的轰炸和封锁,粮食也运不上来,‘一把炒面一把雪’就是真实写照。一旦断粮,我们就只能就地挖些野菜充饥。”老人说。

部队前进时,志愿军战士遇到了另一个困难。为了防止志愿军增援前方,敌人用飞机轮番轰炸,志愿军战士只能昼伏夜行,而敌人晚上还总是抛下照明弹。“有一次赶上大雨,我们要过河,虽然敌军早已将桥梁炸毁,但暴雨意味着敌机无法飞行,我们不能错过这个机会,便冒雨从浮桥上过河。队伍行至中途,湍急的洪水将浮桥冲断,桥上还有不少战士,他们有的背着锅,有的牵着马,有的背着油印机,一齐被卷入滔滔洪水之中,其中就有我在华北人民革命大学的同学卢云,当时他只有18岁。”战友的牺牲让赵则义心如刀绞,但他只能化悲愤为力量,坚强地重新投入战斗,去完成战友未竟的事业。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浴血奋战,穿越枪林弹雨,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回国后,赵则义于1956年9月转业到天津,1992年离休。离休后,他游遍祖国名山大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习书法,老有所学,用缕缕墨香沁润晚年生活;他还喜好集邮,于方寸之间体悟变迁与更迭……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赵则义离休不离责,热心奉献社区,主动参加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经常参加理论宣讲组学习,参与创建学习型家庭、文明市民、健康老人等活动。他发挥特长,帮助社区组建书画小组、集邮小组,定期活动,服务居民。他还先后担任和平区小白楼街侨联副主席、主席,引导动员侨界人士发挥优势,开展向海外亲友“写一封家信、发一封电子邮件、打一个越洋电话、寄一张贺卡”等活动。

光阴荏苒,当年远赴朝鲜保家卫国的热血青年,如今已成为耄耋老人,不变的是他对祖国和人民的赤胆忠心。“跟党走、听党话是我一生最正确的选择,也是最坚定的信念。我要把这个选择一代代传承下去,让子孙后代永远跟党走!”赵则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