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文化风情<360> | 我以我笔写英雄——军旅作家宫洁民
高阳历史悠久
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承渊源
汇集了“千年古县”“红色故里”
“家纺名都”“商贸名城”“华侨之乡”
“戏曲之乡”“武术之乡”等诸多美誉
在441平方公里的高阳大地上
每一件事,每一种物,每一个人
都尽情书写着
“颛顼故都,八才旧里”的独特韵味
宫洁民
宫洁民,1921年11月出生于高阳县石庄村。1939年参加革命,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宫洁民以教师的身份从事地下抗战工作,期间认识了冀中白洋淀活跃着的一支专门打鬼子和汉奸的“水乡雁翎队”。宫洁民与雁翎队队员吃住在一起,写出《威震水乡的雁翎队》一文,发表在《前哨报》和《晋察冀日报》上,引起了军旅作家徐光耀的重视。
“雁翎队”水上游击队
1949年,徐光耀约他二次采访了雁翎队的队长赵波,最后由徐光耀执笔写出了小说《小兵张嘎》,八一厂据此拍摄成同名电影,成为了红色经典影片。
1943年春,宫洁民到晋察冀边区北岳第三军分区下属的抗大三队政治队学习,听说平山县下盘松村有一位拥军模范戎冠秀事迹感人,于是步行了近30公里山路前往采访。
戎冠秀当时已近50岁,个子挺高,身板硬朗,穿着干净朴素的土布衣服,慈祥可亲。宫洁民一边和她劳动一边拉家常。他们一起打扫完院子,又一起喂猪、喂鸡,一起烧火做饭。聊天中,宫洁民了解到,戎冠秀1938年2月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任村妇救会主任、八路军伤病员转运站站长。1941年春,日本侵略军扫荡晋察冀边区,经常有八路军伤员转运到下盘松村,她总是夜以继日地照料伤员,很多八路军官兵亲切地称她“戎妈妈”。她还积极动员青年参军,并首先送自己的儿子入伍,带头支援前线,屡获支前头等奖。
“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
戎冠秀一再说,自己做的都是应该的,没有什么值得宣扬的。在宫洁民的反复要求下,戎冠秀讲了一件照顾伤员的事。1942年冬天的一个傍晚,从柏叶沟战场上抬下来一个八路军重伤员,昏迷不醒,嘴唇发干,戎冠秀心疼坏了。她叫女儿端来半碗开水,抱起伤员的头,掰开他燥裂的嘴,用小勺往里灌。灌了几勺,水全从嘴角流出来了。戎冠秀轻轻地给他揉揉胸口,又继续灌,直到他慢慢地咽下去。当她看见伤员的两只脚光着,又黑又肿时,就撕了闺女的袄襟,给伤员包住脚。天亮后,转运队把伤员接进了医院。
采访时,宫洁民禁不住为有这样一位子弟兵好妈妈而流泪。回去后,他写了通讯《亲如母子——记子弟兵母亲戎冠秀护理伤员的事迹》,稿件在《晋察冀日报》发表后,在边区军民中掀起了一股学习“戎妈妈”的热潮。1944年2月,晋察冀边区政府和晋察冀军区授予戎冠秀“子弟兵的母亲”称号。
1951年,宫洁民从203文工团的指导员调到志愿军68军当战地记者,听说了文工团女队员解秀梅冒着敌机轰炸抢救伤员的事迹,采访后写成了《跨过鸭绿江的女兵》一文,让全国人民都认识了解秀梅,她也成为志愿军中唯一一位获得一等功的女兵。作家巴金根据解秀梅的英雄事迹和多方采访,于1961年创作出小说《团圆》。长春电影制片厂1964年根据该小说拍摄了电影《英雄儿女》,片中刘尚娴扮演的王芳的原型就是解秀梅。
1983年宫洁民退休后,义务到卢沟桥抗日战争纪念馆当讲解员,一直坚持很多年。临终前宫洁民对子女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讲不了了,希望你们替我去讲。”
宫洁民晚年
2019年11月25日下午四时二十分宫洁民在解放军301医院去世,享年99岁。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