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百业之母,实体经济的血脉。在迈向高水平自立自强的道路上,金融与科技创新共生耦合、同频共振。

乘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和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东风,依托中新合作、江苏自贸区苏州片区建设、开放创新综合试验等战略优势,苏州工业园区近年来深化金融开放创新,持续营造具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的金融发展生态,以金融活水润泽着从科技研发到成果转化再到市场开拓产生效益的每一个环节,初步形成了“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

即将迈入而立之年,面向“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历史责任,这片278平方公里的创新之城持续增加对科技创新的金融供给,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效率,在制度创新的实践中,让金融活水与科技创新日夜奔跑在“双向奔赴”的道路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丰富要素供给

政府市场携手搭建多层次科创金融体系

29年来,园区在水乡洼地建起一片产业新城。29年的创业中,与产业共荣共生的金融,也在园区的精心布局和勾勒下,构成了一幅“金融繁华图”。

一组数字,佐证了“繁华”:截至目前,金鸡湖畔集聚金融及各类金融服务机构1702家,其中持牌类金融机构达20家;全市超90%的银行分行、近70%的保险主体和近75%的证券主体入驻园区,累计拥有数字金融生态圈企业138家;辖区股权投资机构总数达1415家,东沙湖基金小镇累计基金管理规模突破3600亿元,备案基金规模占苏州市超50%。

“‘一区’和‘一镇’是园区金融资源的核心集聚区,分别是以持牌金融机构集聚为特征的环金鸡湖金融集聚区和以股权投资机构集聚为特征的东沙湖基金小镇。”园区金融发展和风险防范局党组书记、局长朱晓焱说。依托“一区一镇”,园区构建起股权投资、债权融资联动的融资渠道,并持续加大金融资源向科技领域的倾斜力度,全力打造多层次、专业化、特色化的科创金融体系。仅2022年,全市约四分之三的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获得园区股权投资机构资本支持。

如何让企业的创新“硬实力”转化为融资“硬通货”?对此,园区的解决方案是——为企业的创新能力打分。结合大数据构建模型,集成政务、征信、财务、知识产权等18项评估指标,园区从技术、创新、成长、经营、辅助指标等多个维度,面向研发能力强、成长潜力大、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企业推出了“创新积分”,方便银行“见分即贷”。

5月初,园区一家从事设计、制造高质量的化学环保装备的高科技企业需要一笔授信。查询到企业的“创新积分”超过80分,科创能力较强,浦发银行苏州分行随即向企业推荐了金融产品“创新积分贷”,迅速解决了企业的融资需求。

园区持续扩大风险补偿资金池,近年来先后推出“苏科贷”“科技贷”“知识贷”等科创金融创新产品。同时,设立引导基金、科创基金等政府投资基金,与市场基金共同发力,并积极探索资产证券化、知识产权证券化、知识产权质押等创新模式,开创出“园贸贷”“生物医药管线质押贷”“流片贷”等多项全国、全省“首单”科创金融产品。

构建服务矩阵

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为企业授信500亿

在园区,由企业“创新积分”、风险补偿资金池、“园易融”、引导基金、领军创投等构建的“一分一池一平台两基金”科创金融创新服务矩阵持续完善。其中,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园易融”,让企业融资需求一键直达。

“这笔钱来得真及时,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近期,苏州普锐沐电子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邹继感受到了“园易融”的便利。通过平台,公司申请了500万元授信额度,一周后贷款资金就顺利到账。

“园易融”平台集“线上+线下”“债权+股权”一体化综合金融服务于一身,2020年上线以来,已集聚金融机构250余家、金融产品150余个、金融顾问600余名,帮助超2000家企业解决融资需求近9000笔、授信金额超510亿元。其中,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新兴领域产业融资金额超250亿元。

上市企业数量是衡量一个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园区累计培育境内外上市企业63家、约占全市四分之一;其中科创板上市企业18家,约占全市三分之一。资本市场“园区军团”日益壮大,离不开“上市苗圃工程”的加持。

“‘上市苗圃工程’于2019年11月启动,至今动态筛选出近500家发展势头强劲、科创属性突出、上市意愿强烈的后备企业,已成功助力29家公司上市。”朱晓焱介绍,3年多来,“上市苗圃工程”形成了多部门联动“服务链”,汇聚近百家国内顶尖服务资源形成“生态链”,并畅通苗圃“朋友圈”内生产业合作循环,千方百计为企业“铺平”上市之路。去年6月,“上市苗圃工程”入选江苏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在全省复制推广。

当前,苏州正积极抢抓数字经济时代发展机遇,全力推进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园区以做优做强上市公司为“支点”,助力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园区的上市企业,科创成色足。因此,我们在今年提出了‘参天计划’,希望以企业主导、政府引导、风险可控为原则,引导上市公司加强垂直整合、优化治理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快成为创新业务、核心技术、紧缺人才、产业资本等核心要素汇聚的高端平台。”朱晓焱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探索制度创新

“一企一策”扩大境外上市生物药企外债额度

2018年,香港交易所推行18A上市政策,允许未盈利的生物医药企业上市。作为园区首家在港交所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信达生物日常资金投入主要依靠境外上市母公司支持,即通过资本金和公司内部外债等方式将资金调回境内,支持国内生产运营。

前两年,信达生物一度面临外债额度全部用完的困境。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园区金融发展和风险防范局第一时间会同国家外汇管理局苏州市中心支局积极向上汇报。最终,“一企一策”为企业新批6亿美元外债额度,满足了企业研发支出及工程产线建设的需要。

叠加国家级经开区、高新区、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平台功能,园区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不断扩大金融高水平开放,助力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不仅设立省内首家中新合资公募基金“苏新基金”,还在全省率先推进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使用审核便利化、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跨境资金集中运营、新型离岸国际贸易外汇便利化、外籍人才个人外汇业务便利化等一大批创新试点;辖区五项资本项目外汇业务创新试点,进一步丰富跨境人民币双向流通渠道;外债便利化额度试点扩面至全省,试点主体在高新技术企业基础上扩面到“专精特新”企业,试点额度由500万美元提高至1000万美元,有力支持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明年,园区即将迎来开发建设30周年。面向未来,我们将主动服务中新双边关系新定位,擦亮中新金融合作品牌,在争取开展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推动中新金融机构双向跨境投资等方面发力。”朱晓焱说。依托金融和制造业的强黏性关系,园区积极探索“制造+金融”“科技+金融”“人才+金融”发展路径,大力招引在苏的跨国公司境外金融服务机构,打造外资金融集聚中心,为园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贡献金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