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秦朝的灭亡,就离不开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巨鹿之战,但过往对这场战争的解读,绝大部分都错了,那些看似很合情合理的推论就如同现如今成功人士口中的发家史,他可以大谈找领导要车皮不必送礼只因为自己年轻有为,却闭口不谈自己的父亲在该系统身居要职,年轻人如果真信了这套成功学,相信步入社会后,残酷的现实会分分钟教你如何做人。

巨鹿之战也是如此,后世人如果只单纯的认为项羽是靠破釜沉舟和莽夫之勇打赢了这场战争,并试图在真实的战场中复刻,那么可能就真的要去投胎重新做人了。当我们想从一个相对客观的角度解读一场战争胜败的原因,就需要从对战双方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可惜过往的历史解读中只着重描写的项羽所率领的楚国义军,完全忽略掉了在巨鹿之战过程中,章邯所面对的客观环境以及所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今天我就为大家补上这一环。

大家好,我是瓦尔登的船夫。

让我们将视角换到秦朝这一边,由于秦始皇死在了出巡的路上紧接着又秘不发丧,一路回到咸阳后才由胡亥继位,后世便有很多人对秦二世的正统性存疑,甚至揣测秦始皇心中真正的继承人是扶苏,有一说一,这个观点可信度很低,因为喊出这个观点的不是别人,正是造了秦帝国反的陈胜吴广。

站在秦帝国的角度,陈胜吴广毫无疑问是反贼,这二人动机就有问题,他们喊出这个口号,主要就是为了推翻秦帝国,秦始皇是否想传位给扶苏不重要,重要的是扶苏在名义上是秦二世杀的,身为秦始皇长子的他在众兄弟姐妹中又最有名,把扶苏塑造成一个正面形象,秦二世自然就成了昏君了,这点很重要,至于真实性压根儿就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说到这,船夫就带大家站在秦始皇的角度来考虑一下传位给谁更合适。商鞅变法以后,秦帝国以法家治国,所以深谙此道的秦始皇对于只会讲大道理而缺乏实干经验的儒生是很看不上了,儒生一看用大道理忽悠不了睿智的秦始皇,便转过头来开始煽风点火搅乱舆论,这相当于往秦始皇眼里揉沙子,于是二者的矛盾很快就激化了。

扶苏正是在秦始皇排斥儒生的这个阶段,选择站队儒生反对自己的父亲,秦始皇当时什么心情可想而知,真是恨铁不成钢,所以才会将扶苏派往的长城边境去反省,让他亲眼看看北方游牧民族的的无情铁蹄和冰冷的弯刀,用儒生那一套能否守卫疆土不被侵犯,保护百姓不被屠戮。

反观秦始皇将胡亥留在身边,让其跟随赵高学习秦帝国的法律,并在出游的时候也一直带在身边,毫无疑问,秦始皇是更倾向于传位给胡亥的,船夫敢下这样的结论是因为二百多年后,有一位功绩不亚于汉武帝,一手打造了孝宣中兴的汉宣帝刘询说出了秦始皇的心声:

  •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

大意就是说治国要王道霸道兼用,不要听一些儒生瞎忽悠,我相信秦始皇在将扶苏派往边境的时候,心里大概也是这么想的。很可惜,汉宣帝虽然什么都明白,但他深爱的皇后许平君被奸臣毒死后,只留下这么一个宝贝疙瘩,你虽然知道这个太子会把国家玩坏,却依然将皇位传给了他,而西汉的衰败,也正是从这个重视儒生的太子——后来的汉元帝开始的。公元前48年,汉元帝登基,三天后封王政君为皇后,这位皇后有个侄子是位名儒,名叫王莽。

扶苏的母亲和秦始皇之间可没有什么故剑情深故事,秦始皇的儿子一大堆,也不止扶苏一个,所以当扶苏替儒生求情顶撞自己的父亲时,就已经丧失竞争皇位继承人的资格了,至于扶苏在自杀前,蒙恬试图阻止也被很多人过分解读了。

蒙恬只是建议扶苏回咸阳和秦始皇确认这件事的真实性,可一点没有带兵维护扶苏的意思,要知道秦始皇之所以敢让手底下的将领带领几十万的军队驻扎边境,而不怕他们造反,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这些军队的家属都在关中地区,中高层将领的家属更是都在帝都咸阳。不论是扶苏还是蒙恬,都没有能力去私自调动这支军队,

至于秦二世继位后将自己的兄弟姐妹以及兄弟姐妹的孩子都杀了这件事,从现代社会的道德观角度来看,秦二世这么做确实有些冷血和残忍,但当我们换到刚刚继位的秦二世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或许多多少少能理解一些,年纪轻轻就突然接手一个诺达的帝国,此时帝国看似平静实则危机四伏,不然沙丘的铁锤也不会从天而降将始皇帝的马车砸的稀烂,郡县制的推行也在六国故地受到了不小的阻碍,基层官员普遍阳奉阴违,这个时候秦二世首先想到的自然是防范风险,稳定自己的皇位,那么他该怎么做呢?

只能在之前读过先秦历史中快速查找参考案例,而秦朝之前便只有夏商周三个朝代可以参考,夏朝或许太过遥远记录有限,近一些的商朝和西周灭亡可都是因为皇位继承权引发的内部矛盾。

约公元前1046年,商纣王的亲大哥微子启不满弟弟继承皇位,于是在宗室重臣比干和箕子支持下策划叛乱,事败,比干身死,箕子流放,亲大哥闭门思过,然后微子启里通外国,勾结周武王趁虚而入,商朝灭亡。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废太子宜臼和申后,立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废太子在外公申侯的撺掇下勾结犬戎,趁虚而入火烧镐京,幽王杀死在骊山下。

商周两大王朝的覆灭都源于皇位之争,兄弟相残,所以我们换位到秦二世当时的角度,他很容易得出了一个历史结论,那就是新君继位之后,要把自己的兄弟姐妹处理干净,这样国家就稳定了,但后来历史的发展将证明秦二世这个结论有多么的片面。不久之后,秦二世也被赵高架空,最后被赵高的女婿逼死。

在船夫看来,这件事情直接影响了巨鹿之战的发展和结局,对历史的影响也更深远,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秦二世之死导致秦始皇嬴政这一脉绝嗣了,换言之整个秦帝国失去了合法继承人,这对于以家天下为权力根本的古代王朝来说是最为致命的打击,不论是边关的将领还是朝中的文臣都失去了效忠对象,说得更直白一点,整个秦帝国被内部“斩首”了,因为秦二世的突然死亡,同时又没留下子嗣作为继承人,偌大的国家机器彻底瘫痪掉了。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便会理解为什么章邯在巨鹿之战后明明自己手中还有几十万主力,却最终投降了项羽,甚至还泪奔了,《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

已盟,章邯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

船夫至今依然记得在上学时看到这段描述时非常纳闷,按道理说章邯这么一位能够凭借一己之力带领一堆刑徒,边打仗边练兵就能把六国义军打的丢盔卸甲的绝世猛人,怎么就突然成怂包了,甚至在万军之前痛哭流涕,这反差太大了,按照书面描述太不合理了。

章邯当时的心境其实可以代表几十万刑徒兵和绝大部分关中老秦人,带领关中子弟建立大一统王朝的秦始皇刚刚去世,他这一脉的子嗣就绝了,而且还是被奸臣赵高害死的,天杀的赵高,六国义军你们想反就反吧,想复国就复国吧,我们老秦人也懒得管了,大不了函谷关一闭,各过各的,现如今我们只想做一件事,那就是让赵高死。

很显然,章邯和项羽是达成了某种协议的,他哭泣的不是自己,而是自己效忠的秦朝,是刚刚入土尸骨未寒的秦始皇,秦二世既然已经大概率死了,这个君侧无论如何也要清理了。这个时候的赵高就像一个超级经验大礼包,谁要能把赵高这个副本刷了,不但能收服数十万秦军的效忠,更是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始皇帝这一脉的光环加成。

谁说项羽不想一统天下做第二个秦始皇的,是个有雄心壮志的男人就想好不好,但前提是要有资本有实力,刚刚接受章邯投降的项羽就有这样的条件,但项羽似乎在巨鹿之战中用光了幸运女神的眷顾,被赵高扶上位的子婴在继位后不久就设计将赵高杀死了,带领部队的项羽已经无法刷“清君侧”这个任务副本了,自然也无法获得这几十万秦军的忠心,与此相反,杀了赵高的子婴威望和人气都急剧上涨。

关于子婴的身世有很多种说法,但船夫认为更符合逻辑的是秦始皇的弟弟成蟜的儿子,因为这才能解释子婴在秦二世屠戮功臣的时候在秦朝为官,并劝谏秦二世不要杀蒙氏兄弟,后来在诛杀赵高的过程中,子婴是和他的两个儿子商量计策的,换言之,子婴的年纪要比秦二世甚至扶苏都要大,也正是因为子婴是成蟜的儿子,所以他只有继承秦王的资格,而绝对没有继承秦始皇法统的资格,对秦二世没有任何威胁。言归正传,正所谓有多大的期待就有多大的失望,项羽眼看着触手可及的始皇帝宝座就这样失去了,换做谁都会气的发疯,更是脊背发凉的后怕,因为身后投降的几十万秦军时刻都能再次变身为虎狼之师,

所以项羽才会坑杀了这些已经无法真心效忠自己的秦军,并且在进入咸阳之后第一时间杀了子婴。关于以上观点的还有一个印证,我们都知道刘邦跟秦始皇的年纪相仿,没有差几岁,刘邦同时也是整个秦朝灭亡的见证者和汉朝建立的主导者。

换言之,刘邦对秦朝灭亡的真实原因有最清晰的认知,以及最权威的发言权。虽然史书中找不到刘邦的发言稿,但我们可以从刘邦的晚年种种行为找出蛛丝马迹,我们知道刘邦晚年想废掉太子,后来又放弃了,与此同时,刘邦又跟所有人约定,只有我刘邦的子嗣才能当皇帝,《汉书·张陈王周传第十》中记载:

高后欲立诸吕为王,问陵。陵曰:“高皇帝刑白马而盟曰:‘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

与此同时,刘邦又将自己的各个孩子分封到全国各地当诸侯王,让老臣周昌辅佐小儿子刘如意并千叮咛万嘱咐千万要保护好我这个小儿子,不要让吕后害死。因为当初周昌劝劝阻止废太子对吕后有恩,碍于情面,吕后是不会杀他的,有他当门神或许能保护住他的小儿子,不得不说刘邦考虑的真是挺万全的,如果后来的戚夫人能低调猥琐苟着,或许就没后来的汉文帝啥事了。

这里说说刘邦为什么又放弃废太子了呢?

有人将其归咎于张良所谓的计策,其实这明显就是忽悠人的,船夫认为更真实的原因是刘邦参考商朝、西周和秦朝历史,他大概率猜到即使废了太子,吕后这一脉也不会善罢甘休,当初的周平王不甘心被废勾结的是犬戎,说不定吕后心一狠就勾结正虎视中原的匈奴了,那将是整个汉帝国的灾难。

既然立了小儿子也坐不稳皇位,那么干脆还不如让吕后称心如意,正所谓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当吕后一系的权利不断膨胀,势必会触动其他既得利益集团,到时候让他们内斗彼此消耗吧,最终只要斗争结束,还是要推选出我刘邦的子嗣来继承皇位。

但内斗的结局肯定是血腥的,而为了避免自己建立的汉朝步秦朝的老路,他就提前将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通过分封诸侯王的方式派到到全国各地,这样即使无论哪一方势力都很难杀掉刘邦所有的儿子,只要有几个幸存的,等到尘埃落定之后,然后我们汉朝还能够继续延续下去。

果不其然,汉朝初年跟秦朝末年的政治走势很相似,吕后的儿子汉惠帝以及汉惠帝的孩子都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而在这个过程中,吕后也将包括刘如意在内的刘邦几个孩子都杀掉了,假设如果刘邦没有将他的这些孩子分封到全国各地,而是都留在了身边,那吕后来个一锅端真的是太轻松了。

所以我们从刘邦晚年的种种行为和死前的布局来看,他很可能是从秦朝灭亡真实的原因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不得不说刘邦的这一招后手的确在诸吕之乱被平定后,再次拯救了汉朝,被分封到代国的薄姬的儿子就没有死,成为后来的汉文帝。

既然秦朝亡于是皇帝一脉的绝嗣,那么这么明显而又很合理的原因,后世的史学家明明都知道为何却都归咎于莫须有的暴政以及影响不大的农民起义呢?

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同时也是各方彼此制衡妥协的结果,站在皇权也就是上位者的角度,把秦朝灭亡的真实原因赤裸裸地写在史书中,那不相当于告诉后来的起义军和叛乱者,想要灭亡一个帝国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斩首行动,所以皇帝首先就不会允许史官这么写,而站在既得利益集团,也就是新旧贵族、大地主和地方氏族的角度,他们也恨不得将动了自己利益蛋糕的秦始皇拍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好让后世想要效仿的帝王有所忌惮。

至于对底层的百姓,在数千年的历史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没有发言权的,可笑的是最后不论是后世帝王还是世家大族还都喜欢打着这些人的名义。

两千多年的文人骚客不断地对这件事情去复述和宣扬,秦朝王与暴政的这个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也很少去有人去质疑它了,而即使有一少部分人提出不同意见,也会被人唾骂是在为秦朝的暴政洗白,吃力不讨好,谁又有这个闲情逸致去做呢?

聊完了巨鹿之战的另一面,大家是不是对这场以小胜多的战争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别着急,项羽这一面的故事也很不简单,同时也被很多人误解了,更精彩的内容还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