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根据《经济学人》相关报道编写。

一架乌克兰无人机正在不间断注视着一个俄军阵地,操作员忽然发现了⼀辆俄罗斯坦克,他立即在乌克兰开发的应⽤程序“Kropyva”上⼿动标记位置,与这⼀地区的每个炮兵连分享俄军坦克位置,三分钟之后,操作员在视频中看着这辆坦克被摧毁。

与此同时,战场的“音频感知系统”传来了俄军指挥官的骂娘声:“妈了个蛋,又有一辆坦克报销了,你们抓紧往回撤”。

越来越多的乌克兰⽆⼈机上有 "初级的AI能⼒"。低功率的简单芯⽚可以计算出下⾯的物体是T-72还是T-90,别小看这些简单识别能力,这些数量庞大的分布式无人机可以承担部分“云服务器”功能,这样不仅使得反应速度更快,而且避免了短时间内的“网络涌流”。

这场战争不只是碳基生命的战争,事实上也是硅基生命的战争。传感器和射⼿之间的数字化联系,正在成为决定战争的关键因素。

一个乌克兰战斗小组可能会使⽤美国的射频卫星来探测俄罗斯雷达,然后派遣廉价⽆⼈机执⾏单程任务来确定位置。

由国际志愿者开发的 "三⻆洲(Delta) "应⽤程序发挥了重要作用,Delta利用爬虫程序从俄罗斯社交媒体搜集信息,再与与美国国家地理空间情报局的信息整合,这样就可以锁定部分俄军士兵的个人信息,以及他们此时的个人状态,后台的心理战专家会进行一系列深度分析。有时候,乌军凭借着这些信息断定某一组俄军没有战斗意志,厌战非常厉害,于是用心理战方式赢下一局。

但乌克兰军人也面临不少问题,⽆⼈机收集的⼤量视频⽚段,每⼩时可达数千字节,没有足够的带宽将这些信息全部发送回来。⽽且通信经常受到俄军⼲扰。

乌克兰也面临严重的武器和炮弹的短缺问题,乌军收到的援助武器里居然有二战时的美国榴弹炮,还有一些是古巴导弹危机前设计的苏联导弹发射器。

面对巨大的战损,俄军的前线部队也开始摆脱总部的僵硬指挥,琢磨起自己的网络化作战方式。

有的俄军现在使⽤计算机化的指挥和控制,将⽆⼈机和炮兵连成⼀体,再配合俄罗斯的卫星情报,取得了良好效果。尽管俄罗斯卫星精度不高,但俄军的饱和式炮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种缺点。

随着更灵活的瓦格纳退出战场,俄军的既有弊端再次浮了出来,俄罗斯军事情报部⻔需要两天时间,才能将⽬标信息发送到莫斯科的指挥中⼼,然后再转给战⽃机。

经过如此漫长的过程,目标早就消失了。

为了应对乌克兰的数字战法,俄军居然想到了用一战时的老办法,在乌克兰境内挖了纵深几百公里的战壕,并修筑了不少工事设施。俄军像老鼠一样在壕沟里乱窜,目的就是不让乌军锁定他们的具体位置。俄军的伪装也在升级,他们使用“热毯”来迷惑红外相机。

乌军只能升级算法,他们通过反复比对俄军的轮胎印迹来确定俄军的最终位置,
这其实是个广阔的战场,35万俄罗斯军队排列在绵延1200公⾥的前线,平均每公⾥才30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个比方,俄军的防线就像个薄薄的蛋壳,其实不难突破,但乌军必须集积足够的力量才能攻破防线,而集中式用兵却又是“硅基战争”的大忌,这样很容易成为敌人的靶子。

何况俄军又用布雷箭不停布雷,这都极大的阻滞了乌军的反攻。经常有乌军的士兵跳到爆炸过的雷坑里前行,结果被地雷再次炸伤。这都是因为俄军二次布雷的结果。这类地雷都是被联合国禁用的“蝴蝶雷”,它们装药量小,不能致人死亡,但却可以重伤士兵,这样一来又得消耗乌军的救援力量。

不过米国已经宣布近期援助乌克兰集束炸掉和排雷车,这两样武器可以在雷区快速开辟安全通道,到时候乌军就可用雷霆之势反攻了。俄军将迎来致命一击。

根据近期乌军采集到的俄军谈话录音显示,自瓦格纳叛乱之后,俄军士气非常低迷,厌战情绪正在大面积蔓延。虽然他们也知道乌军能够采集到他们的谈话,可在战场的突发环境下,哪有心情隐藏自己的真实情绪?尤其是督战队就在身后,这帮人一边骂娘一边战斗,瞅到机会就后撤,生怕当了炮灰。

前几天,乌军竟然俘虏了两个62岁高龄的俄军士兵,在男性平均寿命为67岁的俄罗斯,62岁是不折不扣的高龄,不知道为啥部队里还会出现老年人,估计是征兵组为了凑数,只能拿软柿子捏。也可能是这俩老头觉得时日无多,想着万一挂了,家属还能领点抚恤金。

不管是啥原因,这都是个不祥的预兆,估计下一步就是女人和孩子上战场了,当所有人都拿起武器的时候,战争也就快结束了。因为在那一刻,暴力实现了对等,那些不敢表达意见的人群终于可以用AK47表达自己的不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