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网红高调进入了股市做起了日更的股民,从他的表述不难看出,似乎认为股市是一个不错的投资场所,是一个值得期待的地方,只是不知道为何他到现在才有了这种思维,才兴致勃勃地做起了股民,按理说我们的股票早已经过了几个牛熊轮回,为何曾经的牛没吸引到他,熊也没有吸引到他,在这半死不活的3000点他却来了。其实我当初也是怀着这么一种愿望来的,把自己余下的可支配资金,投入到股市赚取一份收益,奈何十几年的股市经历告诉我,你所期待的收益只可能存在股价的波动上,也许“炒股”就是这种现状的恰当表述。我的记录本上保存着自己2011年记录下的一页,12年过去了,再把今天的价格填上去做个对比,也许看后你会感叹,短线难赚钱,其实长线赚线也非常不容易。

最近“风”还是比较暖的,我们看到了这么一种表述:科学合理保持IPO、再融资常态化,统筹好一二级市场动态平衡。听着就非常暖心,看着就似乎有希望。有人列出了近些年的一些股市数据,其中包括首发,定增,大股东减持,从那些数据可以看出,我们常拿出来说事的IPO似乎并不是吸金的主力,一级市场的作用为企业解决发展资金,二级市场的作用却成了减持渠道,一二级市场结合先要钱再甩货。

最近的房地产板块又大幅拉升了,我是不太相信房地产板块还会有多大的奔头,不过我不信终属我不信,板块表现得非常强势,有的公司股价已出现几连板。说市场缺钱又看不出像是缺钱的样子,因为IPO频繁超募,有的还大幅度超募,就算最近的巨无霸IPO也照样能超募32亿,即使在超募的价格状态下申购,网上申购者仍然排着长队,申购倍数达到惊人的2126倍,即使启动回拨后网上中签率仅0.07%,当然有这种“成绩”似乎券商功劳也不小,因为有投资者表示本来自己还在犹豫要不要参与申购,但看到券商给出的“建议申购”结论后,就毫不犹豫地参与了申购。机构的功劳当然是最大的,他们不但是申购的主力,发行价也来源于他们的功劳,询价阶段也常有故事,比如巨无霸发行询价,有机构报出了253元的高价,对于一个已在港股上市的公司,这报价已是港股的十倍,也是最终发行价52元的5倍,看样子机构手里的确是不缺钱,就是不知道以后需不需按报价给他们配个足额的份量,以满足他们那种强烈欲望,这种离谱的报价似乎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在以往的发行询价当中常有耳闻。

科创板开板四周年了,有人总结了下四年的成绩,546家公司上市,募资逾8000亿,总市值约64100亿,作为注册制的试验田,尽管有些上市公司的“家底”被我们热议,但最终都毫无悬念地获得了成功,投资者的热情让这里成了超募的集中地,在这里似乎能获得一个不错的发行价,当然对于上市首日破发还是有些让人费解,那些抢着申购的人哪里去了?为什么破发又不想买了呢?

也有人统计过2023年上半年股民的战绩,58%的亏损较大,9%的小亏,4%的持平,14%的小赚,7%的大赚,还有8%的吃瓜群众,但人均盈利却近4万,不得不说还是少数人在决定着大局,当然这毕竟是一份网络数据,但人均近4万的盈利这一说话貌似很多,虽然上半年我也有小许盈利,但却明显给人均拉了不少的后腿。股市流传着一种7亏2平1赚的说法,如果以上数据可靠的话,那么说明股民有所进步,毕竟亏损小于70%。

虽然从比例上说股市风险仍然大于收益,但有一位姓刘的教授却提出了一种“国家证券化率”的观点,他以美国的数据作参考,说我国的证券化率才0.7,而美国的证券化率是2.9,所以结论是我们证券市场仍有不少潜力,至于这种潜力的背后是带给上市公司动力,还是带给股民收益他也没说,有理论上有双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