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甲骨文是我国发现最早的文献纪录,是商后期用于占卜、祈祷的文字,为研究中国早期国家和社会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占卜所用甲骨一般为龟甲和兽骨,其中牛肩胛骨占多数。

旅顺博物馆藏有殷墟早期甲骨2300多片,主要是清末民初著名金石学家罗振玉早期在安阳小屯收集的,时间跨度长、数量大,包括商代后期从武丁到帝辛,7世9王200多年五个时期的卜辞,是记录3000多年前商代历史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手资料。

罗振玉1928年迁居旅顺,并建筑了著名藏书楼“大云书库”。他晚年不少重要著作都是在这里完成的。1940年罗振玉因病去世。1945年后,苏联红军对旅顺进行了军事管制,征用了罗振玉的住宅和藏书楼,致使大多数文物流散民间。旅顺博物馆现有的罗家旧藏文物,主要是1954年以后陆续在民间征集和政府有关部门移交,甲骨绝大多数来源于此。

1904年,时任大连金州南金书院院长的日本汉学家岩间德也收购到一堆甲骨碎片。在勉强拼成一块相对完整的大甲骨后,岩间德也如获至宝,拍摄了照片赠送给中国和日本的学者。当时身在日本的郭沫若看到拓片后,凭借深厚的古文字功底,判断有一些碎块位置有误,甚至有几块根本不属于这块大甲骨,是被硬拼进去的。在看不到实物的情况下,郭沫若剪裁照片,剔除“乱入”的残块,正确拼合出大甲骨的本来面貌。

机缘巧合,这块甲骨最后辗转收藏于旅顺博物馆,与罗氏旧藏一起构建了旅顺博物馆极为重要的甲骨收藏体系,这就是国家一级文物——帝辛巡(音必)卜甲。

这件甲骨长20.45厘米,宽10.65厘米,龟甲原件断为多片,部分残缺,后根据内容缀合。其上刻有甲骨整字258个,字数在现存甲骨中位居第二。

商代中后期,商王武丁经常带领部队到处巡弋,但目的并不是去镇抚诸侯国,而是打猎,顺便训练部队。原因很简单,武丁时商王朝国力强盛,各诸侯国对中央王朝心存忌惮,并不需要镇抚。而到纣王时,西方的周国强势崛起,与东方的东夷共同形成了对商王朝实质性的威胁,其他各诸侯国开始权衡利弊,对中央王朝采取若即若离的态度。帝辛巡卜甲记载得很清楚,当时摇摆不定的诸侯国多达5个,纣王不知道应该如何选择,所以才利用珍贵的甲骨来向神明祖先祈求帮助。史书记载:“纣王才力过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抚梁易柱之力”,卜辞中也确实体现他一直是亲自带队征战,以武力迫使各诸侯国继续效忠中央王朝。

近年来,旅顺博物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甲骨文研究中心合作开展馆藏甲骨的整理与研究,取得丰硕成果。2017年,旅顺博物馆作为我国联合申报“世界记忆名录”的11家甲骨收藏单位之一,所藏甲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