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乌尔善导演的中国首部国民神话史诗电影《封神第一部》正在热映,这部电影不论是票房还是口碑都收获了相当亮眼的成绩,在这背后是制作组历经九年的筹备,主创团队两千多人耗时一年半拍摄的巨大电影工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幕后

电影幕后

与其他系列电影一部播完再筹拍下一部这种间断式的拍摄节奏不同的是,《封神三部曲》采用的是三部连拍的方式保持拍摄节奏和影片观感的连贯性。

对于乌尔善导演来说,决定三部连拍的同时还有巨大压力。伴随前期的充分准备,剧组的细致分工,清晰的工作流程,一切似乎在有序且高效地进行。单组342个拍摄日、总计438个拍摄日的拍摄周期,筹备期加拍摄期超过8000名工作人员参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管是从人员体量、项目置景还是拍摄周期来看,《封神三部曲》无疑是一个浩大而雄伟的过程,看似只是连贯地拍摄三部电影,实则要运转起这样庞大的一个团队要承担的压力和耗费的精力不只是“1+1+1”式的简单叠加,这对一般人来说难度无异于登天。乌尔善导演要面对的是如何灵活调度这台重器,他说:“最后我没有崩溃,只有每天都享受去片场工作的感觉,这和我原来想的不太一样”。他不仅完满的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还把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水准带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筹备阶段的调研中,《封神三部曲》的主创团队发现国内从技术到人才都有很大的欠缺,所以,他们将目光投向全球,选择了8家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澳洲、印度、中国的公司共同合作。为了统筹视效工作,乌尔善专门建立了一个名叫“魅思映像”的视效新公司,请来参与过《星球大战》《独立日》视效工作的道格拉斯·汉斯·史密斯来做视效总监,在视效总监与魅思映像合作确定整体概念后,再分包给全球各个视效团队加工生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以制造业概念打个比方,《封神三部曲》是将中国制造提升到了中国创造的阶段,在全世界寻找最合适的代工厂。这些视效公司各有所长,中国公司负责古建部分,法国公司负责昆仑仙境,美国一家公司专门处理与水有关的画面,参与过《权力的游戏》的澳大利亚公司,承担了战争场面。为了保证中国美学底蕴的呈现,视效总监从采风阶段就参与其中,理解中国人心中的文化符号。“相当于从头建立了他们对东方美学体系的理解、认知和发挥,而不是后期的时候甩给他们一个素材,再去沟通和纠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提高拍摄效率,导演乌尔善透露,剧组做了一些很重要的探索——在拍摄的主要的摄影棚,专门搭了为灯光工作的桁架,就不用在现场来改变灯的位置。同样,相应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的繁琐程度也是翻倍的,在一幕饕餮原始森林中追袭姬发的场景中,场景美术团队需要在一万平米的摄影棚里搭建原始森林,灯光组也要在万米摄影棚上面吊满了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电影中有冀州城之战等马术战争戏,运动范围大,对蓝幕的需求量也大,最难解决的是蓝幕长度和高度的问题,最终机械组选用了一个相对灵活的方式:用挖掘机改装移动蓝幕。导演乌尔善在特辑中介绍,“我们做的这个移动蓝幕,把那个挖掘机斗拆掉,用桁架做成蓝幕方框,它可以随时地移动”。每次转场时,规模庞大的移动蓝幕挖掘机队伍也成为《封神三部曲》片场一道独特的风景。

电影中的中国美学

电影中的中国美学

电影《封神三部曲》从2014年6月开始做剧本策划,邀请了多位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学术机构和高校的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等不同学科的学者参与了剧本的策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封神第一部》在美学逻辑上基本依据了明代人所想象的那个神话世界,基本来自于元明道教的水陆画艺术,补充了一些殷商时期青铜器的纹样和图案,自然环境则采用了宋人山水画中的美学元素。在这些美学元素叠加组合的基础上,电影里用到的所有道具都是有美学依据的,同时也非常符合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比如影片中姬昌用来割麦子的镰刀,它不是金属材质的,而是用贝壳制作的。因为殷商时期所有的金属只能用在礼器和兵器上,是非常宝贵的,而包括农具在内的生活用具的利刃则可能是贝质、骨质材料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量的细节可能并不来自于真实历史的还原,所以需要创造大量的细节去丰富电影的观感,比如殷寿和四大伯侯服装色彩各不相同,他们也有各不相同的图腾,这都是和中国传统的五行五色相关的审美体系。这部电影所建立的美学体系不是按照历史还原的逻辑,而是电影需要的一种表达方式,观众也许留意不到这些细节,但必须把这些细节都做到位才能让整个电影具有符合当时的气质,同时也给演员提供一些的表演上的依托和帮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论是恢弘壮观的大画面,还是精巧细微的小细节,乌尔善都不想放弃。他带领团队参观博物馆、古遗址,仅制作龙德殿就花了3个月预制木雕,4个半月搭建,总计7个半月成型;从古代绘画、雕塑和文物中汲取服装和道具灵感,使用传统非遗工艺、现代科技制作,呈现出东方美学的封神世界。

中国电影工业化新征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导演郭帆也在《封神三部曲》的拍摄阶段前去探班,即使郭帆已是创作出《流浪地球》这样科幻巨制,面对《封神三部曲》浩荡拍摄现场他也不由感叹自己的《流浪地球》与之相比不过是个“小作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帆导演对探班的第一感受是片场非常之安静。乌尔善导演在讲戏时整个棚里几乎听不到声音,甚至于掉根针都能听见,所有工作人员都井然有序,到了时间就下班。片场还设有食堂,大家去食堂吃饭,吃完饭回去休息,准备第二天的内容。最让郭帆导演震惊的是《封神三部曲》的演职人员可以正常上下班——这是许多中国影人想要达到的电影工业流程体系,所以在郭帆导演看来《封神三部曲》剧组的这次探索可以作为范例给更多电影人参考。

中国电影工业化的起步是比欧美要晚许多年的,我们如何用几十甚至十几年去追赶这样的差距乃至超越他们,将电影制作的流程更加专业化,这是我们当代电影人需要思考并为之努力的方向。我们要不断学习探索,在中国电影工业化在追赶和学习西方的同时,做出有中国特色的电影工业化道路。

结语

结语

无论从幕后的宏观建制还是主创人员对东方美学的极致追求,无一不体现了我们华夏民族独有的归属感、人性的善念。这部电影最大的意义是找回神话、重塑史诗。通过神话唤起人们对道德的向往,史诗展现历史的发展和英雄的传颂,不断激发民族未来的进程。我们相信正是国力的日益强盛和文化自信才能让导演们有信心来依托于中国电影的强势发展,选择如此巨量的题材进行创作,希望封神成为中国未来神话剧的敲门砖,以高水准的制作标准助力未来神话故事百家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