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忙碌运行的生产车间内需要源源不断的零部件供给,如何在多达16万种零部件的库房中及时找到适配的原料?如果仅凭工人的记忆力去找到原料并及时送到车间,这几乎是“大海捞针”。然而,通过一套工业互联网实现设备“上网”,汇集企业采购、生产、销售、物流、售后等环节信息,便可实现生产和原料的精准匹配,提升企业运营水平。这样的数字化、智能化生产场景已经在成都制造业企业实现,这类模式还有一个直观的名称叫做“企业上云”。

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这一数实融合的模式成为全国各地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实践。成都市委十四届三次全会明确提出,将数实融合作为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在成都,上云的企业有多少?来自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成都市上云企业突破8万家。成都的目标是,2023年新增上云企业2万家,力争实现企业上云总量突破10万家。

企业为何要上云?

如何上云?

企业上云实践会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近日

成都发布-红星新闻深度报道组记者

通过多方采访

试图解开

成都企业上云背后的“密码”

1

传统制造业耗时耗力如何解?

企业“触网”寻找降本增效新路径

7月18日下午,记者在四川金星清洁能源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金星集团”)库房看到,数百个钢结构货架一字排开,堆满零部件。“生产所需的零部件大约有16万种,管控难度非常大,需要数字化管理。”金星集团总裁助理甘新伟带领记者参观库房,他拿着手机扫描原材料上二维码,随即显示出这批原材料的仓库名称、仓库编号、分拣单号、库存总量、出库及入库等信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作人员扫描零部件数字标签

每个成品也有一个数字化标签。记者看到,一批即将在8月初出口的氢能装备上,每台设备都贴了一款二维码标签,产品名称、尺寸、性能等信息一经扫描后一目了然。甘新伟说,装备产品由众多零部件构成,过去了解产品参数需要阅读大量的图纸和纸质说明书,现在则可无纸化识别。“我们出口到乌兹别克斯坦、刚果(布)、俄罗斯等地的设备都有二维码标签,全球市场产品都可实现售后信息追溯。”甘新伟说。

企业所有的零部件和出口的成品都有数字化标签,如何管理这些信息?“答案”在金星工业互联网平台上。这个“企业大脑”可实时调取所有零部件、设备、订单等信息,针对性提出排产计划,而平台还有一个功能是对企业车间和客户正在运转的设备实时预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星集团“企业大脑”——金星工业互联网平台

之所以上云,缘于此前的“不堪重负”。“在数字化之前,有时不知道零部件放在哪里,需要许多人去库房寻找,耗时耗力,即便找到了,用到哪里去也需要全过程跟踪,没有基于信息化的数字管理,生产经营就会一团糟。”甘新伟透露,数字化之后,企业生产效率至少提高12%-19%。

“时间倒退5年,我们也面临劳动密集型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生产燃气表的壳体产品,产线要加量就必须增加人手。”7月19日,秦川物联工业物联网中心工程技术部部长魏勇向记者举例说道,数字化之后,借助一些算法以及AI智能辅助功能,系统非常清楚车间当前有多少料,设备处于什么状态,订单来了能够自动备料,把订单分解成工单,而过去都是靠面对面开会沟通,口头发布生产指令,生产周期被拉长。

秦川物联每个车间都安装显示屏,依托企业开发的智造管控系统,每个车间当前的加工量、月度任务进度、订单、能耗等信息实时显示,目前的产品良品率保持在99%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川物联自主开发的智造管控系统

秦川物联上云过程中也注重安全生产,“屏幕上凡是显示红色的区域就表明该台设备出现异常,我们会立刻进行排查。”在魏勇看来,工业互联网平台让生产经营数据“跑”起来,给生产经营带来便捷性的同时,安全性也至关重要。

2

企业如何上云?

闯过成本、技术、数据、部门协同等关卡

秦川物联主要从事智能燃气表、智能水表、流量计等产品研制业务,打造了智慧工厂。7月19日记者采访获悉,仅在注塑车间,当天早晨排产的数十万件塑胶零部件在中午生产进度就已完成69%。“相较以往,现在车间人工数量大幅减少”,魏勇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川物联自主开发的智造管控系统

“企业上云,全国各地都在做,方式各有不同。”上海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盛雪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有的企业上云是租用华为云、阿里云等公有云平台,建立企业的“云”体系,这是一种较为基础的上云方式;也有企业使用第三方平台的相关应用软件来赋能生产经营,比如,将设备进行连线,设备的状态可在云端显示,通过应用软件去检测,运营管理的精细度大大提升,设备的运行效率也得到提升,对设备的后期保养也能起到一个非常好的监测效果。“据我观察,目前成都不少制造业企业纷纷将设备进行连线,通过一套平台打通生产经营全流程的诸多数据,去实现降本增效,这是企业上云的一种高阶形态。”盛雪峰说。

成本是各家企业绕不去的坎。企业上云之初会增加一笔运营成本,但从长远看,可帮助企业降本增效。“大量企业构建数字化生产体系,通过付费形式利用第三方云平台,而单独开发的成本较高。”在盛雪峰看来,相较自主开发,付费使用第三方平台可降低成本,随着平台自身迭代,企业也会因此受益,不过,针对一些特殊行业,若共性的智能化软件无法满足需求,则需要企业自主开发,这种模式投入较大。

金星集团和秦川物联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均系自主研发,两家企业均在前期投入较大的人力和物力。

“我们的工业互联网事业部拥有约15名技术人员。”甘新伟说,从技术、功能、到应用场景搭建,整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均由公司自主搭建,累计投入上千万,“最初,各部门确立原材料、采购、生产等各环节的数据信息,确保代表原料和成品的数十万个数据在系统内‘跑’得顺畅,线上平台打通之后,去指导线下生产环节。”

在魏勇看来,工业互联网平台须首先闯过技术关卡,“采购设备时就和制造商提出接口协议要求,便于设备购进后接入到我们的系统并实现匹配,其间会安装传感器,实时监测设备运行情况,这是打造数字工厂的第一步。”魏勇说。

3

拓宽工业互联网“朋友圈”

向同行或跨行业企业输出上云经验

记者采访发现,上云后的成都企业正在“走出去”赋能同行企业乃至跨行业。据受访企业人士说,在工业互联网领域,有实力的运营商往往是外省来蓉的头部企业,本地企业主动抢滩市场,可倒逼自身提升行业竞争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微网优联二期5G全连接工厂

微网优联科技(成都)有限公司(简称“微网优联”)就是这样一家企业。从事网通终端产品生产业务的微网优联二期核心工厂近日投用,布局于此的5G全连接工厂自动化产线投产试运行。微网优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借助“5G+工业互联网”,企业整体生产效率提升40%,人力成本下降85%,产品良率可达99.5%。

此次投用的二期核心工厂布局5G/F5G+工业互联网,一台网络通信终端产品从上料到出货仅15分钟便可完成。未来,微网优联日产能预计达到30万台,年产能1亿台,产值超百亿,占全球网络通信终端1/4产能。

降本增效后,微网优联正走出去赋能行业。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主要面向产业链和政府相关部门推广工业互联网经验,后期会根据企业个性化需求收取定制化开发的服务费。

如何对外赋能?相关负责人介绍,其中一种方式是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链接更多上下游配套企业,并推动产业链集群升级,实现价值链上所有企业互联互通,在此过程中吸引珠三角、长三角的网络通信终端配套供应链企业到成都发展布局。

“我们已经吸引10余家供应链企业入驻二期项目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另一种赋能方式是助力成都新都区构建园区工业互联网全解决方案生态,探索建立面向园区数字化转型的数字协同业务平台,推动区域内产业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微网优联二期5G全连接工厂

微网优联对外赋能的理念与金星集团和秦川物联不谋而合。

“我们对工业互联网团队进行了扩充,储备了专业人才,实现对外赋能。”魏勇介绍,会对有意转型的制造业企业提供咨询和规划服务,“客户的生产方式若与我们的生产工艺存在共性,这就使得经验推广有明确路径可依,我们可以提供平台建设方案,也可以提供承建服务。”

“通过打造几个样板,逐步做大工业转型对外服务。”魏勇介绍,已经有医疗器械制造企业找上门来,这些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型企业所需的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在秦川物联平台可以得到兼容。除了医疗器械企业外,秦川物联还在挖掘新能源领域客户。

4

“政策之手”频频出招

工业元宇宙或成企业上云下一个风口

2023年成都将新增上云企业2万户,总量突破10万户。如何出招?记者获悉,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正在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加强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和能力提升,开展上云需求分析、水平诊断、方案制定、云化改造等服务,实施上云成效星级评定,支持企业核心业务向云平台迁移。

扶持举措中,少不了资金帮扶。近日成都启动2023年度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申报工作,企业最高可获50万元奖励。此外,最新一批建圈强链链主企业评选中,成都首次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筛选链主企业。这缘于一个背景,工业互联网是成都建圈强链行动中重点打造的产业链。

利好政策刺激,企业上云释放新动力。“平台接入的设备已达4600多套,300多家供应商入驻。”甘新伟说,最近和相关运营商洽谈,准备打造“5G+工业互联网”数字工厂,让企业运行效率更高更加安全。“装备制造企业对生产、运行、安全监测等要求较高,如何实现平台即时刷新和安全预警,网速必须要快,比如,一旦预警机制延缓几十秒可能设备都已经在燃烧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星集团工作人员利用AR设备进行智能巡检

在业内人士看来,企业上云只是数实融合的第一步,后续还有很多拓展的空间。“成都企业可搭建数字孪生平台,构建更高层次的企业上云模式和生态。”盛雪峰建议,可通过数字孪生重构一个跟现实物理空间一样的数字工厂和流水线,“相较单一功能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可在数字孪生平台进行一些数据模拟,然后去调度指挥,例如,在数字孪生工厂中去改变某一项参数,物理工厂里面的运行参数也会改变,实现双向互动,是一个非常便捷的控制体系。”

盛雪峰还提到企业上云的更高形态——“工业元宇宙”。“一些工业操作领域的复杂经验和知识可以非常便捷地显示到某个具体操作人的面前,这样的工业元宇宙场景可进一步实现降本增效。”盛雪峰说,借助一些智能穿戴设备,相较过去专业人士操作,现在一个非熟练的工人也可以在智能化设备的指令提示下一步步去开展技术操作,这种人机协同给企业运营带来极大的便利,或可成为工业企业上云发力的一个方向。

金星集团正在探索上述工业元宇宙应用场景。甘新伟举了个例子,基于现有工业互联网平台,公司去年8月开发了企业AR智能巡检系统,目前已经投入使用。“在设备巡检中,过去需要抱厚厚一叠图文资料和设备进行比对,通过AR系统发出的图文、语音指令,非专业人员严格按照指令发出的操作步骤便可完成设备巡检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度,更为关键的是,这类穿戴式设备的大量推广也会带动装备制造和软件业务的发展,对成都工业互联网产业链上下游或起到撬动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都发布-红星新闻深度 报道组记者 | 叶燕 宋嘉问

成都发布编辑|语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