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7月27日,我市召开南昌教育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介绍南昌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有关情况,发布《南昌市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未来三年将深入实施“五大工程”,力争到2025年,实现全市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教育发展优质均衡水平和群众教育获得感满意度三个“显著提升”,让所有适龄儿童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探索教育发展全新路径

  率全国之先打造义务教育“智慧招生”大数据平台

近年来,我市率全国之先打造义务教育“智慧招生”大数据平台,突破“数据壁垒”、共享多部门信息,实现报名入学“一网通办”“掌上秒办”,跑出了便民惠民利民的加速度。同时,实施“智慧学考”“智慧作业”,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初见成效。试点开展信息技术支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整合全市资源打造“南昌市素质教育平台”,涵盖德育、科普、文艺、职业规划等类别的238家实践基地入驻,为学生提供丰富优质的社会实践活动资源。

副市长龙国英表示,未来三年,我市将继续坚持把教育数字化作为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立足我市打造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和良好工作基础,进一步加快打造智能环境,到2025年底实现城镇中小学5G教育专网全覆盖。同时,对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资源应用体系、丰富数字资源,以提升师生数字素养和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为核心促进数字教育融合提升,全面提升全市智慧教育水平。

聚焦教育公平,南昌将多措并举,全力保障好随迁子女、残疾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及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学生等各类群体入学权益,进一步缩小群体教育差距。完善政府资助体系,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提高资助精准化水平。加强体质健康服务,扎实推进体质监测;加强近视防控、实现全市青少年总体近视率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建设心理健康管理平台,加快配备心理健康教师,呵护学生健康成长;实施中考体考改革,实现向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转变;推进游泳教育,到2027年实现全市中小学全覆盖。进一步发挥好家庭和社会重要教育功能,切实提升校家社协同育人成效。

 交出立德树人高分答卷

  计划3年内培养省级名师150人

近年来,我市尊师重教、强师兴源,引导广大教师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广泛选树“感动江西教育人物”“最美南昌教育人物”等先进典型,同时加大培训培养和日常管理。2022年,在各类教学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100余项、省级一等奖近400项。在全省“赣教杯”教学比赛中参赛教师全部获奖,25个学科36个课例获一等奖、全省占比第一。坚持“五育并举”、引导广大学生全面发展、茁壮成长。多名学生获评全国“新时代好少年”“最美中学生”等称号,参加全国高中五大学科联赛获一等奖131人次、占全省近1/3,在第53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夺得世界冠军,在全国全省的科技活动、艺术展演和体育竞赛中频频摘金夺冠。

未来,我市将进一步畅通和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引进培育一批正高级、省特级教师、省学科带头人等高层次高素质教师。同时,加大音体美、心理健康、劳动教育等紧缺学科教师招聘工作力度。力争到2025年,全市中小学教师结构性紧缺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师资队伍数量更加充实、结构更加优化、教育人才更具活力。

建立新入职教师培养机制、每年开展新教师岗前培训和跟踪培养,实施新引进教育专业技术人才三年培养计划。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十百千”项目,即:凝炼10个教学改革实践模式、创建100个市级优秀名师工作室、开发1000个精品素养课例,计划3年内培养省级名师150人。依托国内知名师范院校,实施业务骨干(团队)专业化、专题化系统培养项目。关注和提升在职教师学历,重点提高农村学校专任教师的本科学历占比。

在全市范围推行“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教师编制管理和人事管理相结合的动态调整配置模式。健全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常态化机制,每年选派不少于应交流人数15%的校长教师进行交流轮岗,其中骨干教师不少于20%。对积极参与交流轮岗并发挥骨干示范作用的校长和教师,在职务晋升、评先评优等方面给予倾斜。

建立“名校长+”培养模式,开展优秀名师名校长工作室评选及“师道·洪城研讲堂”等活动,带动校长队伍整体提升。每年遴选25-30名中青年校长,委托省部级培养培训基地进行为期2年的培养培训,通过3年时间培养一批省内知名的有领导力、懂教学的专业化校长。

 着手配备优质教育资源

  到2025年预计新增学位13万余个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南昌研究制定了《南昌市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聚焦核心和关键,继续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南昌发展之基,以教育高质量发展成效支撑“省会引领”战略。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园位”“学位”供给问题,将教育网点建设作为全市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今年秋季,全市将新投入使用13所中小学校、24所幼儿园,新增学位 25185个、园位6120个。

三年期间,全市将规划和实施中小学校新建项目58个、扩建项目15个,合计73个;新建校舍建筑面积280.77万平方米,新增用地面积313.62万平方米,估算投资约147.9亿元,建成后学位容量达13万余个。建成后,将有效缓解部分区域大班额大校额问题,切实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要,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同时促进区域开发、助力经济发展,为推动我市教育事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73个项目中,有市本级项目7个、县区项目66个。市本级重点抓好高中阶段学校建设,包括普通高中学校项目6个、职业高中学校项目1个。66个县区项目涵盖全市12个县区,重点围绕落实义务教育发展“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和职责,包含小学项目18个、初中项目4个、九年一贯制学校项目40个,另有普通高中、完全中学和中职学校项目4个。

市本级重点抓好南昌中学、行知中学、南昌十中经开高中部、洪都中学新校区等市级教育重大重点项目。其中南昌中学总校还将借鉴北京、江苏等发达地区建设经验,聚焦品质提升、内涵发展、特色塑造,积极打造国内领先、全省标杆的高品质示范高中新样板,遴选一批县区优质学校共同组建南昌中学教育集团。

 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实行城乡教育联盟发展、实现联盟带动全覆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我们将以此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追求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市教育局局长黄琰表示。

未来三年,我市将继续创新市域范围内跨层级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常态化机制。将社会认可、群众期盼的优质教育品牌以集团化方式拓展,不断完善办学模式、提升办学成效,建设片区学校共同体,持续缩小校际差距。建立“一所城区优质校+一所乡镇中心校”的结对帮扶机制、实行城乡教育联盟发展、实现联盟带动全覆盖,持续缩小城乡差距。加快打造智能环境、丰富数字教育资源,以信息化赋能推动教育优质均衡。

努力追求更充分的权益保障。落实控辍保学“八项制度六个机制”、重点保障农村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就读。坚持应接尽接、能接尽接,让随迁子女在昌就读的门槛更低、环境更好。高度关注和加强对各类困境儿童的人文关怀和心理辅导。加快城区特教学校建设、通过随班就读或送教上门“一人一案”安置,多举措保障残疾儿童在阳光下共同成长。

 有力落实“五育并举”

  让课后服务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第二课堂”

我市将坚持德育为首、立德铸魂,有力落实“五育并举”,发展素质教育,做到“三个结合”。

课内课外相结合。强化课堂教学管理,建立教学评价诊断系统,推广一批教学改革模式和高效素养课堂,依托北京师范大学专业力量常态化开展质量监测,实现课内教学“高效率”。同时,打造优质师资库和精品课程库,用好全市课后服务管理平台,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整本阅读、体育锻炼、艺术活动、劳动实践和项目化学习,让课后服务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第二课堂”,实现课后服务“高水平”。

校内校外相结合。校内聚焦“五项管理”,提高作业质量、保障充足睡眠、选好课外读物、管好学生手机,探索中考体育向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转变、引导学生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校外聚焦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和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强化校外教育培训常态长效监管和综合执法。整合社会资源,发挥“南昌市素质教育平台”全要素、全过程育人作用,进一步优化外部环境。

校家社相结合。学校发挥协同育人主导作用,把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作为重要职责,广泛开展“万师访万家”,深入交流学生情况、有效融洽家校关系。家长发挥家庭教育主体责任,建立南昌市家长学院,引导家长高度关注未成年子女身心健康,自觉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树立科学的育人观、成才观。社会有效支持服务全面育人,在呵护学生心理健康、加强校园安全、净化网络环境等交集点、关切点上,联动开展多形式有成效的活动,真正提升协同育人实效。(全媒体记者 黎姿 胡萧/文 刘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