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没有陷入8年前那桩集资骗局,王守道很可能正在帮子女带孩子,亦或者在县城的某个公园里打打太极,跳跳广场舞。

然而,一场始料未及的债务风波改变了他的人生走向……

2015年,正是中国房地产蒸蒸日上的时候,这波热浪也蔓延到了南乐这个河南北方的小县城。当时正在经营小本生意的王守道,无意间从亲戚处探听到一个消息:县城有个楼盘,因为资金链出了问题,现在面向社会募集资金,并且承诺按月支付远高于银行的利息,等楼房盖好,资金回笼后,本金一次性还清。

经商多年的王守道,起初还比较谨慎,但几经考察之后,他还是没有抵挡住钱生钱带来的巨大诱惑,并且认准了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发财机会,他拿出自己半生的积蓄,加上向亲戚朋友借来的120多万,一把投了进去。

在那个房价一日千里的年代,地产被看做是稳赚不赔的暴利行业,谁也没想到这会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骗局!原来,地产开发只是个幌子,所谓的“开发商”只支付了一个月的利息就卷款跑路了……

一心做着发财梦的王守道,发觉上当受骗后,犹如五雷轰顶!这下不仅把自己的老本儿折了进去,而且一下子多了120多万的巨额债务。当时有人劝他也跑路算了,这么多钱得还到啥时候啊。但王守道没有照做,他说:“咱作为一个人,得讲信用,何况我上有八九十岁的老母要尽孝,下有儿孙满堂,我不能坏了下一辈的名声!就算还到80岁,我也要还!”

120多万压到谁头上,都够绝望的,更何况是一个已经60多岁的农村老人。为了还清债务,王守道尝试过很多行业,打过井,卖过棺材,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收入相对稳定的农业。

他从30亩地开始种起,逐步扩大到50亩、100亩……年轻时候干过生产队农技员的王守道,对种地并不陌生,在他的精心管理下,地里的收成一直很稳定,每年能还上十来万的外债。

如果按照这个速度,差不多十年就还完了,但2021年的一场秋汛,打翻了他的如意算盘。

当时临近秋收,谁知阴雨不断,一连下了一个多月,导致大片农田被淹,王守道的一百多亩玉米也泡在水里,染上了严重的锈病,全部早衰枯死,玉米杆一碰就折,玉米棒又小又秕,平均亩产只合到七八百斤。而且因为无法机械收割,还搭上了2万多块钱的人工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着地里衰败不堪的玉米,再联想起这些年的不易,王守道流下了眼泪。就在他骑车漫无目的地行走在田间时,一块玉米地引起了他的注意:同样泡过水,这片玉米却依然健壮地生长着,上面的叶片还泛着绿色,继续给玉米棒灌着浆。

王守道十分惊奇,几经打听才知道是因为打了提质增产剂芸保凯,抗住了天灾,保住了产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件事给王守道很大的触动,让他认识到天灾无常,要想庄稼高产稳产,必须未雨绸缪。第二年,王守道也用上了芸保凯,从此粮食产量和经营效益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2022年,他的玉米亩产达到1500斤;

2023年,在遭遇烂场雨,河南小麦普遍减产的情况下,他的小麦亩产依然达到1260斤,而且被收购商以1.5元的高价抢购。

他常说跟芸保凯相见恨晚,“过去几年种地也努力,但总体上利润不大,每年还完账就没流动资金了,肥料、农药都是靠赊销。而用上芸保凯之后,每亩地最少增产200斤,利润明显不一样”。

效益好了,王守道也加快了还债的速度,今年还完,就只剩下十来万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望着眼前这个清瘦、乐观的老人,很难想象过去几年,他经历过多么大的磨难,扛住了多么巨大的压力;如果没有8年前那桩事,这个世上很可能会多一个平凡的老人,而少了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大农户。

王守道今年已经69岁了,他打算再干十年,再多包点地,进一步提升粮食单产,向“吨半粮”的目标迈进。他说:“人这一生,起起伏伏很正常,心量一定要宽广,不能遇到挫折就想不开,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更要有不放弃,不服输的精神,想尽办法渡难关!”

王石曾经引用巴顿将军的话评价褚时健:“衡量一个人的成功标志,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谷底后的反弹力。”

我想,这句话也适合王守道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