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3月7日凌晨!

德国士兵在黑暗中行进。这支由19个步兵营和12个炮兵连组成的三万大军,虽然已经准备了多日,但在准备行军的时候依然显得十分狼狈,甚至随时都有撤退的意图。

这个状态是什么意思?颜色凶猛,内里柔软。

这种自信与后来的德军完全不同。

命运齿轮

你真的想打架吗?你真的想打架吗?你真的想打架吗?

一连串的疑问萦绕在希特勒的脑海里,让他纠结得无法再补充。

军方否决权和国际压力即将到来,德国的实力完全不足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后果。

但希特勒坚持了下来,挣扎之后,他发出了命令,转动了疯狂时代的齿轮。

纠缠背后的动机要从浪漫的法兰西说起。

1935年3月,德国的一系列重整军备行动让法国人日夜不安。没有拿破仑和贞德,戴高乐还在成长。法国人最擅长吵架。

但争吵并不能解决问题。忧心忡忡的法国人一看到德国人就感到害怕。虽然他们在争论,但整个国家也在向一个倒霉蛋施加压力。这个倒霉蛋就是时任法国外交部长赖伐尔。

至于怎么办?答案是寻找盟友。

而且这个盟友的选择也很有趣。法国正在考虑与苏联结盟,谈《法苏互助条约》。

那是什么感觉?简而言之,坑波。

为了防范苏德,法国在东方最关心的盟友一直是波兰。这是法国和英国主导的欧洲中央安全战略的体现。一战后出现的小国都是中央安全局的成员。

现在,法国为了减轻德国的威胁,居然呼吁与苏联结盟,这是一个问题。

这不是让波兰变得不人道吗?

但是波兰怎么想和法国人没有关系,就像法国修筑马奇诺防线直接就是为了灭掉波兰一样。

作为欧洲最没有安全感的大国,法国最大的威胁只有德国,而它最大的愿望就是把英国拖下水。

法国伸出了橄榄枝,苏联人欣然接受!

至于为什么呢?

与苏联经济虽然复苏,但外交局势却迟迟未能打破有关。它需要更多的朋友,相互利用,相互制衡,以确保安全。

1935年4月,苏联外交部人民委员李维诺夫会见赖伐尔!

两人一起讨论了整整一个月,最终在5月2日签署了《法苏互助条约》,只等法国议会批准(次年2月通过)。

法国将与苏联成为友好互助国家并结盟。

从条约中的表述就可以看出关系的密切:当法国或苏联成为任何欧洲国家无端侵略的目标时,两国承诺“立即提供相互支持和援助”。

注意这句话中的“保证、立即、支持、援助”,让斯大林承诺了这么多,可见法国人付出了多少。

那么作为苏联和德国共同防御对象的德国人在做什么呢?

希特勒也没闲着。5月2日合同签订当天,他发出指示,秘密制定了代号“训练”的军事计划,进入莱茵兰地区。

你在拉盟友,我准备和你一起抢夺战略要地。这是希特勒的如意算盘。

莱茵兰在哪里?它位于DeFabé的交界处。

东北部是德国最重要的鲁尔工业区,也是德国的核心!

西南边有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这两个地方曾被法国割让给德国。

地理位置如此重要的莱茵兰,一战后根据《凡尔赛和约》被定为非军事区,德国无法在那里派兵。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在充满火药味的德法边境设立缓冲区,保证法国的安全。

不仅如此,法国还有权在必要时军事占领德国的莱茵兰领土。

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有一块不能驻军的领土,时刻面临着军事占领的威胁。骄傲的德国人当然不满意!

这种不满给了希特勒行动的理由。

在希特勒做好准备的同时,欧洲的外交联盟仍在继续。

眼看法国已经和苏联结盟了。

5月16日,捷克斯洛伐克还在布兰格与苏联草签了《苏捷互助条约》,规定了两国的共同防御义务。

这也是法国的计划。它用结盟措施让苏联成为盟友,然后用交叉保护的方式保证东线众多盟友的安全。这个安全网络是用来防止敌人发动战争的。

当然,苏联的死敌波兰不在其中。

苏联人相继与法国、捷克斯洛伐克签订协议,希特勒也找到了进攻的理由。

在5月21日的演讲中,将法国描述为“将共产主义引入欧洲舞台”的国家,并公开宣称这是对《洛迦诺公约》的违反,并将使欧洲陷入危险。

希特勒的说法有来回的嫌疑,但如果真要探究的话,也是情有可原的。

在双方口水战的同时,欧洲的局势也在接下来的六个月里因为接二连三的联盟出现而不断发生变化。这六个月的变化让希特勒变得越来越勇敢。

首先,1935年10月,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这一公然的战争行为,让与英法关系良好的意大利遭到了英法的批评。前线”就这样成为了过去式。

其次:看到意大利被人诟病,德国当然顺势而为,在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战争中给予了意大利大量的援助,这让墨索里尼非常高兴,也让德意两国的关系更加紧密。

最后:法国内政再次陷入动荡,极右翼法西斯组织“火十字”与左翼“人民阵线”互相争斗,让法国无法顾及欧洲局势。

如何形容这三个变化?

短短半年时间,意大利就成了德国的靠山,而法国却还深陷内耗。

这对希特勒来说是一件好事!

唯一的坏消息是,法国虽然内战,但惧怕德国,法国还是于1936年2月27日正式通过了《法苏互助条约》,两国军事合作正式建立。

这件事是德国行动的障碍!

但是希特勒的大脑与常人不同,他却从这个障碍中看到了难得的机会,这就是法国的懦弱。

条约的签署,都是法国软弱和焦虑的表现。

希特勒加快了军事部署的步伐。

3月2日,谋划已久的“集训”计划接到正式命令,进军莱茵兰。

希特勒的大胆举动让很多德国国防军老将都慌了。其中,最反对希特勒此举的,是陆军参谋长路德维希·贝克。

至于为什么反对,看看德军的情况就知道了!

刚刚恢复义务兵制的德国,刚刚迎来第一批新兵,预备役部队几乎为零。

与潜在对手法国、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甚至苏联形成鲜明对比。

能够立即介入的军队有90多个师,预备役部队不少于100个师。

这场战斗如何打?

如果军事冒险失败,德国不仅会从莱茵兰撤军,就连德国之前重新武装的努力也将在失败后化为泡影,德国将再次沉沦。

谨慎的老将们纷纷劝希特勒,不要,不要,不要!

别把德国带进沟里!

但希特勒不为所动,反而要求布隆伯格继续执行“训练”计划。

希特勒是个混蛋,但作为一个疯子,他从来不缺乏勇气,甚至连一点点智慧都没有!

一声令下,三万德军浩浩荡荡出发!

先遣部队三个营试探性地跨过莱茵河,向德法布里西亚边境附近的亚琛、特里尔和萨尔布吕肯进发。

这一试探性的进展一路上受到了德国人民的欢迎。血缘联系、屈辱经历让他们高呼“德国万岁”。

但是当时的德军好对付吗?

他们一点也不放松。相反,他们始终保持警惕,甚至收到了国防部的“反制措施”密令。

密令是,一旦法军干涉,立即撤退到莱茵河对岸,不与法国交火。

这就是国防军铁拳的心态。

希特勒是怎么做到的?

实行两面派策略,一边警告一边安抚。

按照希特勒的说法:法国与苏联勾结,摧毁了《洛迦诺公约》。这就是我们必须采取行动的原因。我们不断重申与法国的友好关系,不断寻求保障和平,却遭遇法国对苏联耍花招的军事同盟反应,让《洛迦诺公约》变得毫无意义和不必要。

面对强敌,弱者不断叫嚣,诉说着自己的正义。这是希特勒的阴谋和恐吓。

恐吓结束后,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希特勒用挑衅性的语言说了最后一句话:德国政府从今天起在非军事区重新建立了不受任何限制的绝对主权。

话音落定后,柏林议会一阵沉默。他们被希特勒的大胆震惊了,随后狂欢起来。

狂欢和屈辱一去不复返了。

一个民族的强大,是希特勒所依靠的。

德国人有多疯狂,你知道俄罗斯人和法国人。

媒体随后发布了德军已返回莱茵兰的消息,告诉所有德国人我们已经恢复了主权。

希特勒的目标达到了,无数“德国万岁”、“希特勒万岁”的欢呼声此起彼伏!

在德国军事行动还在进行的时候,上午10:00,德国外交部也率先向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大使发出照会,宣布废除《洛迦诺公约》,德国恢复了对莱茵兰的军事主权,然后抛出了新的“和平倡议”。

造成既成事实,然后把牌扔给你,就看法国怎么出手了!

做了这么多,成功地让德国人陷入疯狂,但希特勒仍然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这种紧张的根源就是力量不足!

48小时后,手术结束!

看到一切顺利,希特勒也坦言:当时德国只有一个旅作为后备力量。

如果法军介入这种情况,德国唯一的选择就是逃跑。与希特勒的担忧相比,德国国防军更害怕了。

听说法军13个师已调往马奇诺防线后,陆军参谋部强烈敦促德军撤回莱茵兰。

杯弓蛇影的陆军参谋部让希特勒非常不满。

不满的根源是。

对于一个政治家来说,如果在关键时刻退缩,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政治生命。

希特勒就是这样。他调动了狂热的民族情绪,已经是骑虎难下了。

希特勒很幸运。他赢了这场赌博,对抗的是全军三万德军全军覆没以及撤退后名声扫地的可能后果。

虽然国际联盟和英法都表达了德国的强烈谴责,甚至海牙国际法庭也准备举行审判,但都只是说说而已,都没有进行过军事动员。

英法没有,苏联也没有。

至于意大利,当然不是!

英国没有行动,是因为对法国和苏联签署的友好互助条约不满意。

法国之所以没有行动,是因为内部意见不统一,左右撕扯很正常的法国在会议期间错过了机会。

苏联之所以不行动,是因为它想行动也行动不了,因为中间分裂了波兰,法国没有受到攻击,所以我没有行动的义务。

火中取栗的希特勒赢了,赢了很多。

首先:占据莱茵兰的德国,拥有了下一步进攻法国的前沿基地。

第二:德国国内对希特勒的支持变成了狂热,希特勒被德国人视为英雄。

最后:阻碍希特勒的路德维希·贝克等国防军老兵,因行动中的误判而遭遇信任危机,随后淡出军队,让希特勒完全掌控了国防军。

论谋略、论声望、论军队,希特勒都赚到了钱。

与法国相比,这是一场悲剧。

英法在莱茵兰事件中的不作为,让很多欧洲小国对英法的安全失去了信心。

莱茵兰都保护不了,太不靠谱了。

一时间,英法苦心经营的欧洲集体防御体系崩溃了。

其实说起来,进军莱茵兰从结果上看是特别聪明的,但从过程上看,却有太多的破绽,根本无法复制。

希特勒狡猾地利用了法国渴望和平、不愿打欧洲战争的机会。但谁也说不准这个愿望在德国的真正威胁下还能持续多久。

法国也有无数机会阻止德国进入莱茵兰。《法苏互助条约》签署后不久,法国有人要求陆军做好反击德国可能针对莱茵兰的行动的准备。

法国驻德国大使在会见希特勒时也郑重表示:法国将进行报复。

但法国放弃了插手的机会,也放弃了让希特勒失败的机会,让德国这个后续的欧洲噩梦迎来了狂飙时代。

一场赌博,两种忧郁。

言辞严厉,浪漫却淡薄。

说话狠辣的同时,却又硬朗豪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