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龙冒险从国外偷了一根藤条回来,使得我国人口猛增。这是一项伟大的成就。前提是,如果连最基本的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一切都是空谈。

由于古代种植技术落后,规避种植风险的能力较弱,因此经常出现粮食歉收的情况。如果出现“饥荒之年”,虞国的于民就会被消灭。即使国库里有大量的陈粮,也很难保证老百姓不被饿死。正因为如此,寻找优良的农作物品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就成为历朝历代统治者的首要任务。

明朝万历年间,一位名叫陈振龙的儒生弃文从商。他跟随一支商队到菲律宾寻找商机,并从菲律宾偷了一根藤条

谁也没想到,这根手杖竟然拯救了数千万人的生命,让中国人口增加了3亿。陈振龙成为民间的“红薯之父”。

1.十岁高中秀才,却选择弃儒从商

陈振龙出生于书香门第,父母都是通过科举成名。在耳朵和眼睛的熏陶下,陈振龙自幼喜爱阅读儒家经典,精通四书五经。20岁之前,他在高中就已经是一名秀才了。

陈振龙原本是想继承父辈的衣钵,步入仕途。然而明朝中后期,朝廷官员腐败,朝臣专权。

眼看着明朝的发展走下坡路,陈振龙很清楚,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改变糟糕的政治局面。即使他从政,也只能沦为任人摆布的棋子。

为了寻找精品,陈振龙决定去菲律宾(明代称吕宋岛)碰碰运气。在菲律宾,陈振龙发现了一种产量非常高的作物,当地人称之为“红薯”。红薯可以生吃,也可以煮熟吃。它味道甘甜,营养丰富,是菲律宾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自1521年起,西班牙人逐渐入侵菲律宾,将其作为殖民地进行统治,为菲律宾带来了丰富的物种资源,其中就包括红薯。

菲律宾地处热带,常年多雨。土壤肥沃,适宜种植,非常适合红薯的生长。据当地人介绍,自从大规模种植红薯以来,菲律宾几乎从未出现过连年短缺的情况,粮食配给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陈振龙想起家乡时常歉收,老百姓挨饿是常事。如果能将高产的红薯引入中国种植,绝对是有益无害的。

于是陈振龙一边做生意一边潜心学习红薯种植技术,经常向菲律宾人询问红薯种植情况,很快就学会了红薯种植方法。

2.把红薯藤伪装成绳子,躲避入境检查

虽然红薯在菲律宾随处可见,不用花多少钱也能买到红薯藤,但西班牙殖民者却坚决禁止外国人带走红薯藤,就连陈振龙也不准带着成熟的红薯藤出境。红薯水果。

陈振龙见状灵机一动,将红薯藤和麻绳扭在一起,伪装成绳子,然后成功躲过出境检查,又经过7天7夜回到福州。航行。中国。

虽然经历了坎坷的历程,但好在陈经纶把红薯藤保存得很好,还活着。回到家乡后,陈经纶赶紧在自己的农田里尝试种植红薯,产量相当不错。他也深受鼓舞,打算找个合适的时机,利用政府的影响力,推广红薯种植。

万历二十一年,闽中遭遇百年一遇的大旱。陈振龙很快给当地省长金学增写了一封信,解释了红薯藤的来源以及红薯的各种好处。他希望金学增能够带领群众一起种植红薯。度过了灾难之年。

金学增以前从未接触过红薯,但为了闽中人民的生命安全,他还是命人按照陈振龙提供的种植方法进行试种。

红薯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耐寒耐旱,即使在贫瘠的土壤中也能结出丰硕的果实。金雪曾经看到红薯的高产,深受鼓舞。品尝完红薯后,他更加被红薯的甜味所折服。他立即命令属下官员在闽中推广种植,彻底解决闽中粮食短缺问题。

此后不久,红薯的名声就传遍了各省,全国各地掀起了种植红薯的热潮。于是,红薯成为中国人最喜爱的主食之一。

3。帮助中国实现人口激增,努力伟大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与陈振龙的贡献不无关系。

中国古代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男耕女织是最常见的家庭生产模式。也就是说,小家庭只要能够实现自给自足,就能繁衍更多的人口,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劳动力。

但由于小农经济的不稳定和风险,他们没有能力抵御天灾人祸。一旦遇到饥荒之年,他们可能只能被动地接受饥饿的结局。

高产红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明朝末年,中国总人口只有一亿左右。到清朝中叶,中国总人口已增至4亿。

中国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实现人口激增,是因为清政府大力推广红薯种植,而陈振龙此前将自己从菲律宾学到的种植技术全部传授给了中国人。预订。

不仅在古代,在近代中国,也正是靠种植红薯,才多次得以化险为夷。无论是抗日战争时期,还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中国都面临着严重的粮食短缺危机,只有靠红薯才能度过最困难的岁月。

老百姓深受陈振龙的青睐。为了表达谢意,他们在乌石山建了一座“仙树亭”,歌颂陈振龙的功绩。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对陈振龙怀有崇高的敬意。我也很高兴来到酒泉手下。

4。总结

“一粥一饭,算是来之不易;半丝半条的物质资源就很难了。”正是因为陈振龙不畏困难,冒着巨大的风险,将红薯藤带回中国种植。许多困难只有人民才能克服。如今,陈振龙确实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目前,我国红薯种植面积已达1亿多亩,年产量达3000万吨,占世界红薯总产量的80%以上。红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于没有经历过饥荒的人来说,很难感受到那种穿透骨髓的饥饿感,也很难理解为什么祖先们如此看重红薯种植。

袁隆平曾说过:“我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让人类摆脱饥荒,养活全世界。”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陈振龙和袁隆平其实是同一类人。解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温饱问题,彻底消除饥饿,助力祖国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