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二十年代末,为了便捷县城南头迁往宝安县各区的交通,宝安县政府开始筹建宝太(南头到太平)、宝深(南头到深圳)两条主干道。1948年秋,广东省政府将该线划为省干线公路,1950年,宝深-宝太公路线被编入107国道。深圳市成立后,政府在原宝太公路的基础上,建造了有名的广深公路。

黄:宝太公路

蓝:宝深公路

宝太公路的修建与兴起,导致一个地方失去了重要的交通区位优势,间接影响了该地的发展。这个地方,就是石岩。

乌石岩的传说

石岩,原名乌石岩,近代以后逐渐隐去“乌”字,变为“石岩”。“乌石岩”原指境内的一座大石洞,该石洞由三块巨大的,漆黑的石头天然搭建而成。根据石岩本地老人叶恩麟讲述,石洞面积约40平方米,高大约4米。

民国时期照片中乌石岩庙的乌石岩巨石

关于“乌石岩”的来历,当地留有不少传说。深圳民间学者、石岩本地人廖虹雷记录相关传说:很久以前,这山陡林密,古樟虬曲,怪石屹立,尤以一处天然乌石洞为最。然而美中不足,此乌石洞三面环绕,独缺顶盖一面,乡民皆期望将此石补上。于是人们夜夜祈祷,天天烧香,忽一夜,狂风大作,电闪雷鸟,乌石岩轰然撼动,声震四野。次日云开日出,乡民见石洞居然有了巨大块石盖着,像三只鸡蛋上面再顶着一个鸡蛋,惊险之至,造型之妙,堪称一绝。

乌石岩庙

康熙《新安县志》亦载有此传说:“乌石岩,在阳台山下,内有石岩三面,东缺一面,顶有大石,堪作墙。乡民祝曰:‘惟愿此石,可补四面,周围无缺矣。’是夜,神即移石补足,石痕犹在。”

康熙《新安县志》关于乌石岩的记载

乡民们在该石洞放置有观音像,虔诚供奉,该洞也逐渐被较为“乌石岩庙”。后来,民众在此基础上,修筑了寺庙建筑物,庙的后殿连接着乌石岩天然洞穴,屋檐紧贴着上面的石头,这就是“慈石古寺”。

军屯与官道

据传,北宋时期石岩便已经有人类在此居住。在客家人进来之前,石岩还曾经是卫所屯田之地。

嘉靖《广东通志》关于明王朝设置屯田的记载

元末天下大乱,大规模的战争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与社会结构,人口大量死亡及逃散导致许多无主土地的出现。灭掉元朝、建立明朝的朱元璋,创造了卫所制度。一卫五所,发放土地,自给自足养活自己,战时为兵,平时则为农。朱元璋在征讨所得的土地上,安顿来源繁杂的士兵,明朝短时间内就拥有了大量能自给自足的,并且具备一定战斗力的军队。

洪武十四年,朝廷设置南海卫,属广东都司所辖。南海卫在现在的石岩地区设有罗租屯和栗木冈屯。这些屯丁也是石岩的早期居民之一。罗租屯的屯田应该全在今石岩境内,而栗木冈屯应该是有一半屯田在今石岩境内。

嘉靖《广东通志》中关于罗租屯、栗木冈屯的记载

卫所制度在明初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历经洪武、永乐两朝后,其弊端便开始显露。明朝的军士需要承担守城、屯种以及徭役等种种的职责,负担繁重,一般的军户还会受到卫所军官的压榨。明中前期,卫所便出现大量逃兵,许多所城官兵都只剩十之一二。

罗租屯和栗木冈屯见于嘉靖《广东通志》,而到了万历《广东通志》,广州前卫已无罗租屯与栗木冈屯。差不多这个时候,便有石岩客家先民迁居此地的相关记载。70年之后,更多的客家先民逐渐迁居石岩。而在客家先民到达石岩之前,有讲莞宝话的先民便已经开基浪心村。

栗木冈的位置

除了军屯,明清时期石岩还是官道所在,当时政府在石岩北部设有栗木冈铺(铺即邮递驿站)。当时从南头到东莞的路并不是像现在一样经过福永、沙井,由于黄田与福永间有佛子坳与大茅山的存在,因此驿道在流塘村附近往北折,经现在的石岩、公明、燕罗,最终从莲花径进入东莞。

栗木冈陆塘图

官道的存在,尤其是栗木冈特殊的地形,使得石岩一带成为军事要地,政府曾在栗木冈设有栗木冈陆塘。

乌石岩墟的变迁

康熙年间迁海复界之后,大批客家人来到了石岩。而乌石岩信仰也被客家乡民保留下来。据叶恩麟讲述,石岩一带原本的墟市位于浪心村(系石岩唯一一个广府村落),当时的规模也比较小。随着乌石岩庙的香火越来越旺盛,加之该地离官道不远,旁边又有石岩河流过,山下的空地吸引不少人来此摆摊,逐渐形成了物资交换之地,这便是乌石岩墟。

嘉庆《新安县志》中的乌石岩墟

乌石岩墟建墟的时间大约在清嘉庆年间,嘉庆《新安县志》载有“乌石岩墟(新增)”。乌石岩墟也“反哺”了乌石岩庙,随着墟上的商号越来越多,民众们也自发地捐资对乌石岩庙进行修缮。根据光绪廿五年(1899)的《重修慈石古寺碑记》的记载,道光二十年(1840),“经前贤修饰,冠冕堂皇”;咸丰十年(1860),“幸巨公之仍卓然大观”。

民国时期的石岩墟和石岩河桥

民国时期的乌石岩墟是宝安县的一个鱼货、山货、农副产品和日杂品的集散地,墟日为农历的二、五、八。乌石岩墟的主街长约70-80米,宽3-4米,两边大约有20多间小店铺。墟日当天,除了石岩本地的,来自龙华、观澜、公明、松岗等地的人也会运来瓜果蔬菜到此贩卖。有些人还会在此购买一些手工艺品、土特产,到其他墟进行贩卖。每逢墟日,乌石岩墟都会吸引几千人来此趁墟。

上世纪80年代的石岩墟

@石岩街道

除了做生意的、投墟的,乌石岩墟里还有卖艺的、唱戏的、耍杂技的。民国时期,乌石岩墟还是一个兴盛的“赌城”,墟市内多有赌摊。根据1949年《珠江报》的记载,当时乌石岩墟有骰宝六枱,牌九一枱,烧鹅宝两枱,杂赌三档,这些赌摊均分布在石岩河边。

记载石岩墟赌风的报道

上世纪50年代初,墟市从老街搬到了石岩河边的沙地(当地人称之为“河沙坝”)上。乌石岩墟还曾经是宝安县知名的猪苗销售地,不少地方的群众都会来乌石岩墟采购猪苗。

上世纪70年代的石岩墟

根据廖虹雷老师的回忆,乌石岩墟曾经有米铺、李洪昌织布店、郑义和凉帽店、“火绞”(粮食加工厂)、木器社、打铁铺、日用百货、糖果、缸瓦、咸鱼咸杂店、同福饭店、陆百万烧鹅店、李炳记糖水店、利锦麻糖铺、严月严喜饼店、石安狗肉店、济宁堂药店、李志民牙科、余建强医师、李曼清接生、廖福裁缝、何满记补锅、徐锡麟打锡、周标记补鞋、刘海记百货、高祥理发、张好理发店、陆江客栈、玉珍(贞)客栈、“明星楼”邮电局、石岩当铺和石岩水果收购站、凉果场等数十间商铺。

上世纪80年代的石岩墟

@石岩街道

廖虹雷老师在其著作《深圳民俗寻踪》中,还提到了旧时乌石岩墟的一个比较有特色的场景——“无人售卖区”。其时在墟市中开设有个区域,专供给墟日时没空的商贩。那些商贩们把蔬菜或手工艺品按单位“打包”好并标好价格,有需要的人按价付款即可(摊位上有收款篮)。

1987版《深圳地名志》的石岩区地图

上世纪中叶起,石岩一带修建了石岩水库、铁岗水库,加之宝太公路(107国道)的改造,石岩逐渐失去了“交通要塞”的地位,乌石岩墟也渐渐衰落。尽管改革开放初期,政府在此开辟了老街市场、石岩市场等,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由于几个水缸的存在,石岩的发展较之周围的几个镇发展缓慢,乌石岩墟最终变得“默默无闻”。

红色乌石岩

乌石岩在革命期间是宝安县一个“出镜率”比较高的地名,这里曾经是宝安县党组织活跃地之一,三次宝安县工农武装暴动均与此地相关,径贝村的钟永恩是石岩最早的共产党员,1928年在南头慷慨就义,临刑前痛骂国民党反动派。

石岩政府颁给钟永恩亲属的烈属牌

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在乌石岩开辟有阳台山革命根据地,并在古墟处设立税站,为游击队筹集经费,对支援抗战起到了很大作用。

根据相关记载,日寇亦曾经占领过乌石岩,并将乌石岩墟内的明星楼作为司令部使用。1941年,国民党顽军曾经占据乌石岩墟,并向我党游击队开辟的新区进行疯狂的进攻。之后,地下党员陈慧清在乌石岩古寺中建立中共地下秘密交通站,并利用石岩古寺住持这一特殊身份从事地下工作,以售卖字符等方式为掩护来搜集敌人情报。后来,因身份暴露,陈慧清被安全转移到第三大队从事革命活动。

日寇画册中的乌石岩墟

1943年7月,驻扎东莞的日军纠集千余兵力,数路出动“扫荡”东莞杨西、治平地区。一天拂晓,一路日军包围了时住张家山陈慧清的住地。发现敌情后,陈慧清等数人立即冲出村子,向山上突围,陈慧清却不幸被日寇机枪扫射过来的子弹打中,壮烈牺牲。

解放战争时期,乌石岩墟属于我党领导的广东人民护乡团控制范围,互相团积极恢复工商业,对守法工商业采取保护扶持政策,根据合理负担原则,执行单一税制,减轻商人负担,促进了物资流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这里还曾发行边区人民流通券、南方券,对平抑物价、活跃市场贸易起了积极作用。

1949年石岩墟地图

在宝安县解放的前夕,宝安县党组织在乌石岩曾召开一次重要会议——乌石岩会议。1949年8月下旬,根据上级决定,中共宝安县委和宝安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8月29日-9月3日,宝安县委第一次会议在乌石岩召开,会议决定,宝安县党组织全力做好迎接解放大军和支前工作,发展地方党组织和武工队;学习入城政策,确定了宝安县委和宝安县人民政府的干部配备。

1949年10月15日,解放军顺利解放南头,宝安县宣告解放。

让我们一起来谈谈深圳历史

2023-06-27

2023-05-25

2023-03-24

参考资料:

《乌石岩往事》、《阳台山》、《深圳民俗寻踪》

《茅洲河-流淌着的深圳记忆》、《广东通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