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忻州之声

忻州长城堪称中国长城的博物馆 ,据历史记载和从保存现状看,忻州14个县(市、区),其中13个就有长城 ,就定襄县没有记载,是 山西省长城分布最大的区域。

其历史跨度之长,朝代之多,长度之长,体量之大,形制之丰富,建筑风格之多样,文化之深厚,地位之崇高,为全国之罕见,是中国长城的精华、长城文化的教科书。

忻州市的长城,从诞生时间上讲它是历史悠久,从地域分布上讲它是点多面广,纵横交错,堪称长城的迷宫。忻州长城的修筑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是公元前333年赵肃侯在宁武县管涔山深处修筑的赵长城,后来有秦、汉、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宋、明、清等朝所筑的长城,总长1000多公里。前几年国家搞了一次长城普查,有些有记载,有些没记载,现在有考察记录的保存完好的明代长城还有248.731公里,分布在8个县(市)19个乡(镇)。还存有93座古堡,480多个烽火台。据说过去光偏关一个县就有1000多座烽火台,多数被老百姓种地刨倒了,由于基数太大,现在保存下来的还是不少。

▲偏头关老营堡的双龙共舞--杨峻峰摄

忻州长城是相当美丽的,非常壮观的,属于全国所有长城段落中最美的一段。它是中华民族的古建瑰宝,文化内涵相当丰富。

首先从建筑用料上说,忻州长城有砖砌长城,有石砌长城,有纯粹土筑的长城,有土石混筑的长城,还有土木混筑的长城,我们的长城在建筑用料种类上竟有这么多,这在全国范围内也是罕见。

再从建筑形式上看,有墙体形状的长城,有壕堑形式的长城,即不是垒墙是挖的壕沟,以沟代墙的堑壕。还有桥涵形式的长城,桥涵式是长城过河时在河道或沟谷中修座桥洞,长城从桥洞上面通过,桥洞下面筑有铁栅,只可流水,不能过兵,是桥涵式的长城。还有山险,有河险。山险墙是长城走到山顶碰到了悬崖,走到悬崖边就不再修了,利用悬崖这人难攀爬的地利,算作长城的延续,也就是利用险山险沟代替的长城。墙体外,还有城堡、烽堠、墩台、马面、刁口、暗门等等军事设施。

再从建筑的规模上看,它是千姿百态的,千变万化的,墙体宽窄、高矮,砖石的厚薄、长短,垛口的间距、长短,墩台的高低、大小,门券的方向、形状,都不统一,各有千秋。

▲战国赵长城沧桑的石墙--杨峻峰摄

忻州长城相当于一座艺术宝库。从它运用的艺术来看, 有体现在整个墙体的砖石建筑艺术;有体现在城楼上的大木作营造艺术,如忻州古城楼、雁门关的古城楼等;有体现在墩台门券、窗口上的砖雕艺术;有体现在匾额、石碑、柱础上 的石雕艺术;有体现在城楼结构中的木雕艺术;有体现在碑碣、牌匾、楹联上的书法艺术;有体现在边塞古刹佛像神像身上的雕塑艺术;有体现在古刹城楼壁画上的绘画艺术。 过去守关的将士在古堡或长城边上修建有寺庙,也算一个精神寄托,因而寺庙和长城也是一个整体,所表现的长城艺术也是很丰富的。

忻州长城和大西北的长城不一样,我们到大西北看长城,在内蒙,在宁夏,在甘肃,在嘉峪关,那里地势平缓,长城是一道在沙漠上建的矮墙。忻州长城建造地有丘陵,有高山,有沟谷,有河滨,从长城和山体沟壑的结合上看,它有效地、合理地适应和利用了地理形制,随着山峦的起伏,墙体在优美地曲折蜿蜒,想像独特,饱含神韵,高下粗细,十分得体,像书写在大自然中的一件巨幅书法。

▲中原平马家庄东魏长城--杨峻峰摄

长城故事,悲壮神奇

长城在军事防御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由它承载的长城文化更是丰富。忻州长城不仅给后世留下壮美、壮观的建筑,还给我们留下深厚的长城文化。仅外三关经历的古今战事,就是全国其它关口所不能比拟的。由战事、商贸、民族交融,积淀下的长城文化,又是其它长城关隘所不能比拟的。

积淀在外三关的长城故事是非常悲壮的,感染的范围是相当宽广的,千百年来一直在鼓舞激励着我们。比如杨家将的传说、遗迹和历史故事。杨家将镇守雁门关,镇守代县古城,代县现有六郎城,有七郎陵,有杨家祠堂,有穆桂英的出生地穆柯寨,现在叫木阁村。宁武有杨家将守关的阳方口,在古代阳是姓杨的杨,方是防御的防,为杨防口。还有潘仁美和王侁望杨业的托莲台,有穆桂英的兵寨,还有肖太后和辽国天祚帝驻跸的托莲台堡,甚至有杨业被擒的“歼杨坡”,现在改名为前阳坡。到神池有穆桂英的驯马场,有杨业牧马的达沐河,有杨业遇难的陈家谷口。到偏关有穆桂英抗辽的红门口,有佘太君的父亲佘王和杨业的父亲杨信的征战之处。

到河曲县有杨业和佘太君阵前招亲的七星村,有杨信在火山军驻扎的火山村,还有杨信驻过的旧县古城。到了保德有佘太君墓,在折窝村。到了岢岚有个村子叫折家寺湾,也传说是佘太君的出生地或者佘氏家族的定居地。到五台山还有一座令公塔。遍布全市的杨家将传说和遗迹,演绎出丰富的文化艺术,留传下的杨家将戏剧有数十种,戏文中的地点都在三关长城一线。还有许多小说、评书、挂图、年画等等,都与这段长城这串故事有关。

▲长城黄河握手处--杨峻峰摄

杨家将的故事已成为一座文化宝库,但是,长城在修筑和保卫过程中那些杨家将之外的故事更为丰富。两千多年的长城史,就是一部撼动人心的文化史。比如雁门关,汉代有卫青、李广、李牧、霍去病守卫,唐代有薛仁贵、郭子仪守卫,宋代更是故事惨烈,历史上曾有22位帝王到过雁门关,发生过多少脍炙人口的故事。雁门关它还是一座民族交融关,数千年来汉民族和少数民族通关交融。汉代“昭君出塞”就是从雁门关出去的,现在关南有落雁池,关北有青冢,一个“昭君出塞”就积淀了深厚的文化。

隋代还有义成公主出雁门关和亲。特别是在宋辽,拉锯征战,来来往往,通过雁门关进行着伟大的民族交融,完成着汉民族吸收少数民族先进文化,少数民族吸收汉民族先进文化的神圣使命,实现了民族大融合。再如宋辽通婚,像戏剧中的《四郞探母》就是一则民族融合的美好故事。最后契丹民族逐步被汉民族同化,雁门关在这方面是有过重大贡献的。

▲青泉岭上的宋辽界壕--杨峻峰摄

在忻州整部长城文化史籍中,完整记载修筑过程和惨烈战事的主要在明代,因而无论在各种历史书籍、史志、小说、民间传说中,还是在浩如烟海的碑碣铭记中,有关修筑长城、抵御外族侵略的内容非常丰富。如偏关县老营城北面有一座山梁叫双碑墕,明嘉靖四十三年,一场抵御俺答的恶战,镇守老营的700名守关将士悉数殉难,嘉靖皇帝下令在此立双碑纪念。明崇祯末年的宁武关保卫战,三关总兵周遇吉阵亡,周家上下200余人在宁武城的宅院自焚,其悲壮事迹被编成各种版本许多剧种的《宁武关》大戏,传唱了几百年。

▲春风不渡玉门关之玉门关小方城--杨峻峰摄

雁门关、偏头关、宁武关、平型关、龙泉关、石岭关……座座雄关留下的古籍古碑太丰富了,这是长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一个红色长城文化。还有一个红色长城文化。2015年我国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时,发生在忻州大地上八路军的三大战捷——平型关大捷、雁门关伏击战、火烧阳明堡,将忻州的长城抗战再度推向世界,三大战事的“英雄连”威武地走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这不仅是八路军的荣耀,也是忻州长城文化的荣耀。

忻州长城是壮美的、秀丽的,无论从修筑形制、历史地位,还是文化内涵,在全省乃至全国长城界,都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

▲ 神池黄花岭北齐古堡--杨峻峰摄

总策划 | 刘晓燕

策 划 | 杨婧

文 字 | 杨峻峰

主 播 | 小黑

音频编辑 | 宿彩清 张云花

音频制作 | 董建丽 李慧平

新媒体制作 | 刘亚群 王琰珂

图 片 | 杨峻峰

忻州广播电视台FM105.7综合广播

忻州广播电视台FM96.1 交通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