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无锡西郊西顾巷,位于西园弄西面,母亲河梁溪河南岸,前邻五里湖,后依惠山,水网纵横,鱼池成片。

清末民初,西园弄已初具街市景象,镇上开有茧行(旧时蚕户与丝厂之间的中间商),建有缫丝厂,设有邮政支局、班船、救熄会(救火会,即旧时的消防机构)、粮店和医疗所等。西园弄的商铺也有很多,烟杂店、皮匠铺、缝衣铺、铁匠铺、饭店、肉铺、轧面作坊……经营种类繁多,应有尽有,吸引着周围村民上街赶集,小街一派兴旺。记得小时候放暑假回无锡,母亲会给我全国粮票,让我去西园弄买米,直至那时我才有城里人吃商品粮的概念。

岁月变迁,许多地名都已消失,如今“鸿桥苑”的位置便是过去我的家乡——西顾巷的所在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西顾巷老宅的照片

西顾巷的“前身”是鸿桥村。“鸿桥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东吴孙权的谋士顾雍次子后裔最早在村内定居,取名西顾巷。之后分别有严、唐、周、袁、盛、张、奚等种姓后人定居,逐步形成九个自然村落。

我家是西顾巷唯一的楼房,每当有来访的客人询问我家地址时,村民会说“楼房那家就是”。

1949年4月,第三野战军以雷霆万钧之力、摧枯拉朽之势解放了苏南,先头部队抵达了上海。5月13日,时任第三野战军司令员的陈毅率领解放上海的大军在丹阳整训,那时村村驻扎部队,家家都住战士。因为我父母在上海做生意,所以西顾巷的房子一直是空关的。而我家也被通知部队要用房,于是外婆从西园弄的邱巷到西顾巷,给大部队开门,迎接他们的到来。

借宿在我家的解放军住楼下,外婆住楼上。在驻扎期间,解放军秋毫无犯,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从未有战士上过楼。外婆说他们白天在场地上训练,雨天看小册子。墙上有地图,一副长官模样的人常扎在地图边。外婆用灶期间,部队就用野战锅在外煮饭,用火远离民宅。部队走的时候,他们将屋子前后打扫得干干净净,水缸里还挑满了水。

小时候父亲带我回家,在前楼望太湖,北楼看惠山,弯弯曲曲的乡间小道,清清的小河,成片的桑田,高高的大树,总会让我十分激动。

我至今忘不了门前有一棵爷爷种的参天的榉木大树,夏天它像一把巨伞,暑假回家的我常在门前的大树下乘凉,在春凳上做作业。在我的记忆中,因寄希望于莘莘学子能“中举”,所以每家每户都有榉木家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宅中清末的竹制小六脚椅

依稀记得门前还有一条小河叫“门前河”,连接着梁溪河。河上有一道石筑的小桥叫“门前桥”。村道能够通向太湖

开阔的梁溪河上原本没有桥,直到民族资本家荣德生先生发起组织“千桥会”后,才在1929年与陆培之等人出资架起了鸿桥和蠡桥。每次回家经过鸿桥,母亲就会跟我讲述他们建设鸿桥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母亲邱秀瑾在上海市工商界政治学校的结业证书(当时副校长为荣毅仁)

当时的鸿桥如虹桥,拱形的桥身建得很高,坡度很陡,自行车要推上去,印象中没见过汽车能开上去。梁溪河上虽然有桥了,但河埒口的摆渡船仍在,依旧是那个熟悉的老船工。船在对岸,只一声呼唤,便慢慢地摇过来。我们彼此认识,他说:“妮转来了(无锡话,你回来了)。”我问:“没人搭摆渡船了?”他回:“摆渡的人少了,芜不(无锡话,没有)人接班嘞喔。”后来听说河埒口也造了桥,结束了摆渡的时代。

村上有个叫“新婆婆”的慈祥老人,她的丈夫“新公公”在外谋生。我和新婆婆互相知道彼此,但未曾谋面。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回家时正好在新婆婆家遇见新公公,当时他已经从南京退休回家。他一见到我就起身行礼,我赶紧对新公公说“您是长者,万万不能”,新公公说“你辈份大”,让我激动不已。新公公在南京谋生,经历了南京大屠杀那段黑暗时期,抗战胜利后才与家里联系上,和新婆婆聚少离多。从我出生到遇见新公公,一生也就那一次,像久别重逢的老友。我至今记得他的一番话:“无锡人杰地灵,有许多历史名人先贤都喜欢无锡,多回家转转看看。”等我再回去时,先生已经走了。

20世纪70年代登惠山,山下一片片鱼池连绵不断,找我家很容易,大榉树旁就是我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西顾巷老宅也已动迁。房地产开发时,在梁溪河上建设九曲廊桥,亭台楼阁水榭,别开生面,别有风趣。两岸建有梁韵苑、仙蠡墩、蠡溪苑、渔趣园、梁湖生态园等多个开放式景点,充分显示了江南水乡的风情。

我经常梦见自家的老房子,梦见故乡成片的老宅,过往的故事像电影一样挥之不去,梦醒时分才知道已是过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父母结婚时在城里购买、用船运回的衣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宅中的家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母亲留下的民国时期的碗

我根据回忆判断老宅的位置,找到了之前村子的所在地,如今改天换地成了“鸿桥苑”小区。以前的河变成了现在的一条路,看见路牌我愣在那里,原来已经不叫“门前路”,叫“吟白路”啦!再看到自己的满头白发,真是百感交集。游子在外谋生,三百六十五里路,从异乡到故乡,从少年到白头。看到地铁四号线“西园弄”站,我又有了回家的感觉。

过去寄信回家,地址是:无锡西门外西园弄西顾巷,而今天老家的地名在无锡市区新出版的地图上已经找不到了。沧海桑田,成片的鱼塘变成了住宅小区,留根房隐秀苑就建在鱼池之上,心有难免有游子的怀旧与惆怅,“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回忆是甜蜜的,乡愁是浓浓的,怀旧解乡愁,似一杯茶,需要慢慢、细细品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写有家乡地址的信封

作者简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顾伯琪,大专学历,中级经济师。上海市宝山区社会保障局就业促进中心退休。民主促进会会员。自由撰稿人,在《新民晚报》《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第一财经》《民主》《上海老年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近200篇。2014年主编出版图书《苏式红木文化印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