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问题,一句话总结就是——经济上的贫富分化与政治上的左右对立!

经济上贫富分化很好理解,美国现在的贫富分化程度,已经接近于二战前的水平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观察美国近一百年来的贫富差距变化,有三个时间节点,尤为关键:

1) 大萧条;

2) 滞胀危机;

3) 次贷危机。

这三次危机,不仅使美国经济遭受重创,也给美国带来了三次决定其走向的“左右摇摆”。

那什么是左,什么是右呢?

美国政治经济上的左派,主张国家主义,或者说大政府主义,提倡政府主导经济事务。

右派则是自由主义,重视私有产权,主张“小政府、大市场”。

在大萧条之前,“看不见的手”一直是资本主义横行无忌的理论旗帜。

资产阶级冠之以无与伦比的美名——自由主义!具体点说,就是政府别管,让资本尽情赚钱。

这时美国的社会风向,是整体向右的。

然而向右的自由主义所带来的,是社会财富在资本和劳动之间不平衡分配。随之而来的,便是严重贫富分化,很快就造成“富人有钱无需求,穷人有需求却无钱”的矛盾局面,经济危机如期而至。

大萧条爆发后,主张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国家主义,逐渐取代了自由主义,成为思想界的主流。

有意思的是,当时主张国家积极干预经济调控的凯恩斯,取得了

危机社会中,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必须寻求比垄断资本更强大的权力(大政府)来平衡财富的分配,比如强人政治、社会主义,以保障自身的劳动权利和生活质量。

大萧条时期,经济表现出色的国家,如苏联、德国等,搞的全都是“大政府”和“国家主义”。美国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总统——罗斯福,也是在这期间产生的。

这位一口气连任4届的民主党人,通过政府主导的投资和再分配政策,成功将美国带出了经济危机的泥潭。

也就是说,大萧条之后,美国的社会思潮,由极右,转向了左倾。

直到上世纪 70 年代,资本主义世界陷入了严重的“滞胀”危机,使美国社会思潮发生了第二次转弯。

滞胀是一种经济停滞、失业上升,与通货膨胀同时发生的现象。

一般来说,过度使用凯恩斯主义的货币刺激,就会不可避免地走入滞胀。

此时的美国学术界,已经论证出,超发货币带来的经济刺激,只在短期有效,长期来看,就是通胀。

为了寻找解决经济危机的药方,弗里德曼等人提出了“新自由主义”的学说,一时间成为了思想界的主流,美国的制度思想再次右转。

滞胀危机持续到80 年代初,美联储通过大幅加息,保住了美元信用,帮助美国战胜了滞胀。

这为“新自由主义”的主张,赢得了全世界的赞誉。

弗里德曼等人还曾于 1988 年前来中国,指导“市场化建设”,也就是著名的“物价闯关”。

而当时的苏联,也在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的指导下,搞起了“休克疗法”。

这俩故事凑一起,足以说明当时的“自由市场”有多受欢迎!

上述历史告诉我们,不管是偏左的国家主义,还是偏右的自由主义,没有哪一套理论永远正确。

它们只是适应于不同形势条件下的两套工具。

国家主义好处,是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

然而其死穴,又在于不可避免的财政扩张,一方面加剧百姓负担;

另一方面,官商又利用经济特权,剥削民众,损公肥私,造成国困民穷。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放松控制,精兵简政,削减财政开支,才能恢复民间经济,就得走自由主义路线。

必须承认的是,从大萧条到 08年次贷危机的几十年间,美国的两党政治表现出了强大的制度优势。

那段时间的左派代表,是民主党,他们以工人工会为基础,呼吁提高社会福利,以再分配政策为核心,主张“公平地分配蛋糕”。

右派代表是共和党,提倡小政府,奉行自由市场那套“做大蛋糕”的理论。

美国在制度思想上的“左右互博”——大政府主义和自由主义交替演进,可以使社会做到反复纠偏。

通过选票来更换执政党,不仅能使国家政策顺应经济周期的变动,还极大降低了社会成本。

既不像法西斯,通过战争,暴力输出社会矛盾和过剩产能。

也不像东欧和苏联,承受了巨大的转型阵痛。

但这种优势只维持到了2008年。